第一节
悬疑片概念辨析
2021年春节档一共有三部悬疑片——《唐人街探案3》(45.23亿票房)、《刺杀小说家》(10.35亿票房)、《人潮汹涌》(7.62亿)
,三部影片一共创下了63.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这不仅证明了悬疑片的商业潜能和无限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在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去观看一部悬疑片,将“悬念”和“探案”看作一场游戏和狂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悬念故事每日都在社会新闻版持续上映,“杭州女子离奇失踪”“游戏公司CEO被投毒身亡”“冰川王跌入暗河身亡,最后视频疑点重重”“英国出现变异新冠病毒”……不仅是新闻事件,很多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却也无从知道答案,比如:一家三口葬身火灾,死前却未报火警;那个半年前还看起来健康阳光的年轻男孩,半年后却因为双向障碍而停止学业;那个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女孩在钱塘夜潮中身亡,没有人知道是自杀还是意外……我们的人生也充满悬念,尤其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世界更是充满了未知和悬念:病毒究竟从哪里来?它会将人类社会带向何方?这一切都在现代社会形成一张无形的焦虑之网,而悬疑电影正是让我们直面这张网。
悬疑片的腹语是“生活充满了危机”,犯罪片的腹语是“犯罪无益”,侦探片的腹语是“真相就是正义”,黑色电影的腹语是“犯罪也许有益,但一切都无意义”。如果“罪恶”是深渊,那么我们是凝视深渊还是逃避深渊呢?直面它,我们甚至可以在深渊中飞翔和跳舞。悬疑犯罪片,就是这样一种在深渊中飞翔的尝试。
当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成为法国新浪潮导演们的最爱时,意味着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并不是矛盾的,商业也不是创新的反面,许多电影大师都在其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比如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罗曼·波兰斯基。
自电影出现以后,类型片集中反映着时代表征和集体潜意识。而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惊险悬疑片聚焦于罪和悬念,关注彼时人们的生存困境与心理焦虑,沉淀着普遍的人类趣味与文化症候,成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电影类型。近些年来,中国的悬疑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一批悬疑片的电影作者,如曹保平、刁亦男、宁浩、忻钰坤等,使中国的悬疑电影逐渐成为兼具作者风格和市场价值的电影类型。另外,还有一些备受关注的悬疑IP如:“心理罪”“罪途”“唐人街探案”等,增加了商业电影的生态多样性。这些影片在推理狂欢和反思社会黑暗面的同时,创造了高度风格化的、原创的叙事和影像。
也许我们可以小心翼翼地断言,中国悬疑片的黄金时代正在来到,但同时我们也要问,为什么它才刚刚来到,这一类型的兴起对中国电影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悬疑片的概念。
类型(Genres),指的是一种给电影分门别类的方法,是关于某一类电影创作的一套符码和惯例。这个19世纪以前被用来讨论文学或者高等艺术的术语,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作为一个关键概念被引入英语电影理论中。首先,“必须将类型看成是生产、营销和消费三个环节的组成部分”
;其次,类型是不纯粹的、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事实上,类型是不断地修正、拓展和转换的规范,而且不同类型之间也没有清晰的界限,因为电影常常跨类型,并出现亚类型和复合类型;最后,类型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它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控制着观众的欲望、记忆和期待,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社会中,类型片总是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戏仿、自我重建,在取悦观众的同时,挑战着观众。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为类型的悬疑片的起源、观众期待与精神内涵。
悬疑片(Suspense film),又称惊悚片(Thriller film)或者悬疑惊悚片(Suspense thriller)。《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是这样定义惊悚片(Thriller)的:“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类型,因为它覆盖了很多种类的影片。惊悚片是有悬疑的电影,比如黑色电影、匪徒片、科幻片和恐怖片,在某些方面都算是惊悚片,就像侦探惊悚片一样。……惊悚片依靠曲折费解的情节引起观众的恐惧和焦虑。惊悚片的大师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他是现代惊悚片的发明者。”
在这里,将悬疑片与惊悚片等同为一。但悬疑/惊悚不仅是一种类型,而且也作为情节元素和风格元素存在于许多其他类型的影片。
美国电影学者查·德里将“悬念惊险片”作为犯罪片的一个亚类型来探讨,在《悬念惊险片·一个定义》一文中对悬疑惊险片给出了如下定义:“悬疑惊险片,如同侦探片和强盗片一样,是犯罪片这一大类型下的一个亚类型,这个亚类型又包括了以下6个子类型:1.情杀惊险片;2.政治惊险片;3.冒名顶替惊险片;4.精神创作惊险片;5.道义对立惊险片;6.无辜者逃亡惊险片。”
这一定义与郝建先生在《影视类型学》一书中对惊险片(Thriller film)定义基本相同:“是一种让观众体验悬疑、惊悚情感的类型电影。这一类型常用的别名是悬念片、惊悚片。”
而查·德里的犯罪片总体模型如下:

图1-1 犯罪片——总体模型图
笔者认为这是狭义的以无辜的受害者为主人公的“惊险片”概念,这一类影片的代表就是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而本书探讨的是广义的“悬疑片”,不仅有“悬念”,还有“犯罪”和“谜题”。
美国学者罗伯特·考克尔在《电影的形式与文化》一书中,这样谈到电影类型:“类型是我们给电影故事分类时使用的”,“在这些大的分类内部,产生了亚类型。例如,在动作—惊险片类型中衍生出了间谍片、追捕片等亚类型;在犯罪片类型内部和周边,也有一些亚类型,如强盗片、侦探片。而黑色影片,一开始是作为它的一种亚类型出现的,但很快成为羽翼丰满的独特类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从剧作者的角度将电影类型分成24类,其中在“犯罪”一类中是这样写的,“13.犯罪。次类型主要是根据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来分类:我们从谁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犯罪?神秘谋杀(从侦探大师的观点)、罪行(从犯罪大师的观点)、侦探(从警察的观点)、黑帮(匪徒的观点)、惊险或者复仇故事(受害人的观点)、法庭(囚犯的观点)、报纸(记者的观点)、间谍(间谍的观点)、监狱戏(囚犯的观点)、黑色电影(一个兼罪犯、侦探和荡妇受害者于一身的主人公的观点)”
。
也就是说查·德里、罗伯特·考克尔、罗伯特·麦基三位学者比较倾向于用“犯罪片”这一概念,并将悬疑惊险片、侦探片、黑帮片、黑色电影、间谍片等视为“犯罪片”的亚类型。
另外,我们注意到,悬疑片移植到中国后,又有一个概念的裂隙和语境的转换。在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之间,悬疑片又被翻译成“惊险片”或者“惊险样式片”
。“惊险片样式”这一类型涵盖了侦探片、间谍片、犯罪片,甚至还有恐怖片和科幻片。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这样定义惊险片(thrill and adventure film):“以惊险情节贯穿全片的故事片。由于它的样式和题材的特定要求,一般较多地利用悬念、夸张的结构手法,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矛盾冲突紧迫尖锐,场面惊险扣人心弦,具有引人入胜的特殊艺术效果。……惊险片亦称惊险样式影片,包括间谍片、历险片、侦探片、探险片、恐怖片、野兽片和某种科幻影片。”
学者陈默在《惊险片的衰落与类型突破》一文中提出了广义与狭义的惊险片概念,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突破式发展,他在文中将探险片、西部片与强盗片归为狭义的惊险片,而广义的惊险片又包括了侦探片、科幻片、恐怖片。
而《文化比较:中西方惊险片》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的惊险片仅限于侦察片、侦破片、间谍片,而西方的惊险片则种类繁多:西部片、剑侠片、侦探片、恐怖片、科幻片、推理片、政治惊险片等。

图1-2 悬疑片总体模型
也就是说,在中国,关于悬疑片的概念是模糊的、混乱的、充满歧义的。因此,在本书中,笔者提出一个广义的悬疑片的概念,综合以上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悬疑电影的定义,同时结合中国电影创作历史,笔者将本书的研究对象做以下限定:
从主要角色来判断,以罪犯为中心角色的影片就是犯罪片;以侦探为中心角色的影片为侦探片;以受害者为中心角色的影片为惊险/惊悚片;而广义的悬疑片包含了这三种类型和它们的亚类型。在这所有类型中,比较特殊的是黑色电影,它是侦探片和惊悚片的复合类型,也是一场电影运动,一种视觉风格:以夜间摄影,高反差布光,低照度照明,阴影,倾斜拍摄等,宣告着人们“面对社会变迁的不安全感和对社会失望的表达”
。
英国电影理论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区分了“悬疑”(mystery)电影和“悬念”(suspense)电影。他认为,所谓经典悬疑片的独特之处是一个“谜”的特征,“谜题”是经典悬疑片的核心元素
,“悬疑片”所表征的问题是“Who did it?”;而引起悬念的问题在类型上不属于“谜”,而是属于“是非问”(yes-or-no-question)。
希区柯克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对我来说,悬疑很少是一种悬念。例如,在侦探片(Whodunit)中,并没有悬念,但有一种头脑产生的疑问。‘谁干的’引起一种不带激动的好奇;然而,激动是悬念所必需的成分。……激动是恐惧、是为某个人担心,这种恐惧取决于观众与受危险威胁的人合而为一而产生的紧张。”
这里,“mystery”被译为悬疑,“suspense”被译为悬念,笔者认为这样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和歧义。“mystery”实际上就是谜题,而“suspense”就是通常所说的悬念。两者都在悬疑电影的范畴之内。
因此笔者认为,在电影史上,悬疑片的经典叙事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悬念(suspense),以希区柯克的电影为代表。关乎的是“是非问”(yes-or-no-question),这类电影里主人公常常是受害者,观众是全知的,观众知道一切,看到一切,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担忧就构成了悬念,而悬念又引发了观众的恐惧、激动和关切,因此观众有高度的情绪参与。
第二种为谜题(mystery),关乎的是“who did it?”(谁做的),以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为代表。这一类约等于侦探剧或推理剧,旨在发现凶手,找到真相,解开谜团。
第三种是拼图(puzzle),以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电影为代表。在这类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基本上是全知视角的,观众几乎知晓一切,但除了那最关键的一小部分,那个部分是创作者刻意隐瞒的。这个关键信息之所以被遮蔽,一方面是因为在伊朗社会的宗教和道德教条下,这个信息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和道德压力,所以不想说;另一方面是因为伊朗的电影审查,所以不能说。于是那个被遮蔽的部分就成了一块永远迷失的“拼图”,由观众自己去完成,或者成为一幅永远无法完整的拼图,引发观众不断地思考。
而悬疑片的终极悬念无非是“斯芬克斯”之谜,也就是人之谜——人性之谜。
另外,观众主要通过叙事结构和视觉形象来辨认类型。从中国早期的侦探/犯罪片,到后来的间谍/反特片,尽管不同时代的悬疑片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诉求,但有三点没有改变:
第一,现代感。悬疑片一直是最具有现代感的影片类型。比如侦探片是法律、科学和推理(智慧)的结晶;间谍片则是国际战场、冷战背景、国家安全,以及各种高科技武器、超能英雄的时尚秀。
第二,空间叙事。从电影奇观到罪恶景观;侦探片中丰富的都市空间、间谍片的异域风情、犯罪片的罪恶景观等,主人公为了寻求真相、抓捕罪犯,远涉千山万水,揽尽世间风情。
第三,悬疑片是从罪的角度描绘的一幅人物精神分析图谱。人物潜意识深处的恐惧、欲望困境、道德焦虑,施虐与受虐、窥视与恋物等,都在悬疑片中一览无余。
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中国电影人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悬疑电影。1949年以前以模仿西方的侦探片为主;1949—1966年,拍摄了大量具有冷战氛围和时代特色的反特(间谍)片;1980—2000年期间,电影回归市场,出现了惊险样式影片的热潮,除了反特(间谍)片之外,还有侦探/犯罪片、悬疑/惊悚片、古装悬疑片、悬疑武侠片等,悬疑片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票房的生力军;2000年以后,中国犯罪片的创作渐入佳境,进入风格化和作者化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