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荣典:炮弹大王的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的甄荣典。(图片来源: 新华社 )
致敬词: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革命老区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劳动英雄,他在根据地军工生产中创造了75秒制造一颗炮弹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大王”。他曾作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参加了国庆周年庆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生产经验和方法,将诸多“独门秘籍”变为众家所长,极大地提高了兵工厂武器装备的产量。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兵工战线上18名劳动英雄之一、“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
职业万花筒:抗日战争 时期,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兵工厂总部修建所转移到 黄崖洞 ,并且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制造炮弹等武器,需要经过车,刨、钻、冲、切、削等工艺流程,在当时简陋的机床环境下工作非常辛苦。黄崖洞兵工厂不仅研发出我军第一种制式步枪、第一种自产“掷弹筒”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工技术人才。
“多生产一发炮弹,前方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
1916年,甄荣典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榨。21岁,甄荣典担任了村里的抗日青年队长。1940年,刚刚参军不久的甄荣典,主动向党组织申请调去前线。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前线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甄荣典被安排到了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虽然不能上战场直接参与战斗杀敌,但甄荣典一到兵工厂就喜欢上了那里。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山西黎城县,是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命修建的华北敌后最大兵工厂。这个地方出山的路上有一个断桥,老百姓叫“仙人桥”。兵工厂把这里做成了吊桥:放下吊桥,可以通过;收起吊桥,就成了断崖绝路,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到工厂之后,热火朝天的生产让甄荣典既震撼,又兴奋。“多生产一发炮弹,前方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我们的战士就会少一些流血牺牲”,带着这样一种信念,甄荣典迅速投入到兵工厂的生产中。
创造惊人生产纪录的“炮弹大王”
由于日寇对根据地的封锁,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只能因陋就简开展生产活动。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他们用水车代替动力设备,用自己制作的麻绳代替传动皮带,用废旧铁轨代替专用钢材。由于物资匮乏,工人们的基本生活也很难得到保障,他们只能住在石头搭建的窝棚里,每天只吃一些高粱、玉米等粗粮充饥。
在这种情况下,甄荣典依然充满了干劲,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对他来说,用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最多的弹药,为前线提供有力的杀敌武器比什么都重要。繁重的工作使他的双手磨出一层层坚硬的老茧,有时干完活累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是这些困难丝毫也阻挡不了甄荣典的工作热情,他全身心投入到兵工生产之中,很快便掌握了操作技术。每天上班,甄荣典都会比别人早一会儿到工房,认认真真地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整好毛坯、磨好刀具、检修好机器,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枪支炮弹的生产中。
在生产炮弹的工艺流程中,车炮弹的外壳是一项工艺难度大、耗费体力多的一项工作。为了能让又滑又硬的白口铁变成弹壳的外圆,有时还需要人工手摇动力水车,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和精力,有的工人干两三个月就顶不住了。而甄荣典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坚持了下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生产岗位。
甄荣典评价优异的表现,成为厂子里的劳动英雄,他的精神也鼓舞了全厂职工的生产热情,带动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加班加点”的热潮。1942年,八路军军工部开展大生产和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甄荣典开始潜心改良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他所在班组生产效率从班产60发提高到100发,后来又提高到150发。1942年底,晋冀豫边区总工会及军工部在全区开展支援前线的“新劳动者运动”。甄荣典与技术人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在保证高产量的前提下,以全厂最低的原材料消耗,创造出75秒生产一颗炮弹的全区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大王”。
“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
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枪炮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八路军有了充足的弹药保证,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此后的历次扫荡中,日军都把摧毁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使处于后方的黄崖洞兵工厂也变成了前线。
1942年,日寇进一步加紧了对太行山区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为了确保兵工厂工人们的安全,全厂工人要奉命转移到安全地区。但是为了保住兵工厂生产机器设备这个的“命根子”,甄荣典主动请缨,要求和几个自卫队员留在清剿圈内,与敌人进行周旋。甄荣典和自卫队员把机器设备分散隐藏在方圆四五里地的河滩边、密林里。每当敌人搜索到埋藏机器的地方,他就像游击队员一样出现,与敌人斗智斗勇,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敌人的扫荡被粉碎后,虽然机器大部分都保住了,但是也因为搬运和损坏变得七零八落。黄崖洞兵工厂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分散生产的方针。甄荣典所在的班组只分到一部相对完整的车床,其余六部机床破损严重。甄荣典主动接下了维修六部破损机床的任务,并带领班组工友东拼西凑、想方设法把四散的零件一一拼装上。机床床角缺失就用板凳代替;车床的机头破损严重,就用皮带轮安装上轴承代替;没有动力,他们就把工房搬到河边,利用水车代替人力……通过苦干加巧干,甄荣典和工友们只用18天就重新让机器运转了起来。就这样,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之下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由于甄荣典和工人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一时间,甄荣典的名字也随着新华社的电波和报纸,传遍了整个太行山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战的信心,也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
甄荣典常说:“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我们兵工战士,多造炮弹就是对革命最大的贡献,只要对革命有利,我就一直干下去。”新中国成立后,甄荣典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国庆典礼。后来,以甄荣典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成为的各地的技术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军工业的发展,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一代又一代兵工人心中深深扎根。
劳模箴言:
1.“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
2.“我们兵工战士,多造炮弹就是对革命最大的贡献,只要对革命有利,我就一直干下去。”
延伸思考: 在如此艰苦危险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甄荣典不断刷新生产纪录,成为“炮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