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马恒昌(中)与工友们交谈。(图片来源: 新华社 )
致敬词: 苦难,给他信念;挫折,使他坚毅。提前完成是他的工作节奏,镇定冷静是他遇事的态度。以他名字命名的小组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开创了新中国多个“第一”。他始终将国家和人民装在心里,从内心把荣誉当成责任,用一生践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他13次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是第一个向毛主席敬酒的工人代表。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我国工业战线的排头兵——马恒昌。
职业万花筒: 1948年11月,我国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解放,此时平津、淮海两大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前线急需武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兵工厂要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兵器制造。车工是兵工厂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工种,开展工作不仅要有精确的图纸,还要有精密的测量仪器,依据图纸和数据,再用车床加工制造重型兵器关键零部件。
党拯救了苦难中的工人
1906年,马恒昌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中,7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年幼的马恒昌被迫到地主家里当起了放牛娃,5年时间里,他饱受欺凌。为了找到一个有尊严的工作,16岁时他投奔了哥哥,进入抚顺发电厂做了一名电工。不久,发电厂被日本人侵占,日本师傅不教手艺,也不准马恒昌靠近车床。马恒昌只能对比产品和图纸、了解加工过程和要求、多跟其他徒工交流等方式“偷艺”,就这样熬到了出徒。
1948年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马恒昌所在的504汽车厂被解放军接管,并改组为沈阳第五机械厂。解放军进驻工厂后,随即宣布按家庭人口数给工人发放救济粮食,这是工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怀着忐忑的心情,马恒昌领到了7口人的粮食,而且还是号称“文化米”的高粱米。饱受剥削和压迫20多年的马恒昌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为民情怀,他激动万分。
工厂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给工人发放救济粮,还同普通职工一样做着又累又脏的工作,同吃同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会虚心向工友请教。党的作风马恒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越来越坚信党能从苦难中拯救工人,给大家带来好生活。
心怀感恩,马恒昌再也不把工厂当成一个单纯糊口的地方了,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工厂就是他的家,他要为他的家贡献力量,让家变得更好,这也是后来一直推动马恒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
“要想当好头,就要带好头”
马恒昌为人宽厚,技术过硬,在工友们的一致推选下,担任了厂里车工一组的组长。当上组长不久后,马恒昌就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制作军需兵器的核心部件闭锁机。
接到任务后,马恒昌和工友们一时犯起了难,闭锁机是一个曲形件,工艺要求极高,以当时的条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马恒昌默默下了决心,既然厂里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不能让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凭借自己之前在军工厂的工作经验,边试验边琢磨,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修改,终于绘制出闭锁机的生产图纸。然而刚进入试制环节,大家就遇到了更棘手的难题,没有精密的测量工具,根本无法制造闭锁机。马恒昌急得睡不着觉,翻来覆去中,他突然想到家里还有一把珍藏多年的千分尺。千分尺是可以精确到微米的测量工具,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物。马恒昌心里知道,这把千分尺是全家人省吃俭用买下的,是家里最为贵重的物件。马恒昌说服了妻子,连夜赶回厂里,把千分尺捐给了厂里,解决了没有精密量具的难题。工友们受马恒昌的影响,也都拿出自家的“宝贝”支援厂里工作。很快,工厂的机床重新开始运转,车工一组的工人们也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之中。
马恒昌不眠不休,带病坚持工作,最终提前五天完成了闭锁机曲轴的加工,创造了军工生产领域的奇迹。马恒昌和工友们信心倍增,转而继续投入高射炮组件的生产制造中。他以身作则,身边的组员也深受影响,大家在一起日夜奋战,累了困了就在机床旁边休息一会儿。就这样,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努力,马恒昌和工友们再次提前完成了任务,他们成功修复的17门高射炮成了沈阳部队的防空利剑。
在他看来,要想当好头,就要带好头。凭着这样的豪情与信念,马恒昌“弃虚务实、真抓实干”,工作之余一有空就带着车工一组的组员们看图纸、讲操作,他将自己的技术全部教给组员,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成了独当一面的行业尖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1950年9月25日下午4点,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坐在前排马恒昌第一次近距离、真切地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次会议上,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马恒昌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
9月30日晚,党中央举行了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宴会上,大家一致推举马恒昌作为工人们的代表第一个向毛主席敬酒。听到这个消息, 马恒昌惊呆了,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席间,当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将马恒昌介绍给毛主席时, 毛主席像见了老朋友似的连说三遍“我知道”,马恒昌激动的泪水直淌,心潮翻腾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毛主席敬酒, 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的幸福干杯!”从北京回来以后,马恒昌更加努力工作,他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节节胜利,消息传至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更是激发了马恒昌和工友们的工作热情。次年1月29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各条战线发出倡议: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全国1.8万个班组的300多万名工人齐声响应。这次运动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开创了新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新纪元。马恒昌小组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生产出弹头机、火帽机和装药机,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升降铣床和251型镗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马恒昌小组完成了14年的工作量,马恒昌小组的生产进度成了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在29年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在2000多道工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动套扣、联合车刀、带窝顶尖等100多项国际先进经验。他们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勇挑重担、创优质、夺高产、主动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精神,成为全国机械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
如今,“马恒昌小组”已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马恒昌小组”的组长换了十几任,组员也换了十几茬儿,马恒昌小组的成员们秉承老组长马恒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信念,创下了创新成果最多、涌现劳模数量最多、获得集体荣誉最多等班组之最,成为中国工业史上当之无愧的英雄班组,而马恒昌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激励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不断前进。
劳模箴言:
1.“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2.“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延伸思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是马恒昌一生的信念,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