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秀: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

工作中的郝建秀。(图片来源: 中工网 )
致敬词: 她,11岁上学,13岁进厂当工人,不到16岁摸索出“细纱工作法”,18岁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是新中国纺织行业的火车头,靠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纺织行业。在她的带动影响下,一大批模范人物纷纷涌现,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国家领导人,先后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郝建秀。
职业万花筒: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虽然有500万锭棉纺设备和几万台纺织机,但没有形成生产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很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广大纺织职工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面貌,纷纷投入到纺织工业的发展中。纺织厂里有很多工种,包括挡车工、修机工和辅助工等。挡车工的工作主要有清花、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并线等,根据这些工作内容,又可以将挡车工工作再进一步分类。其中,细纱是一项关键工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初入纺织行业 摸索练技术
1935年,郝建秀出生在青岛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中。9岁时,郝建秀就开始务工赚钱补贴家用。1949年青岛解放之后,纺织厂开始大量招工,13岁的郝建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当时就被录取了。那年9月,郝建秀成为青岛国棉六厂一名养成工(旧时纺织厂内尚未熟悉生产技术﹑处于学习阶段的童工),开启了她纺织女工的职业生涯。
当时的青岛国棉六厂,按清花、疏棉、细纱等作业工种分了不同的生产车间,郝建秀被分到了细纱车间,做了一名挡车工。郝建秀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棉线接线头,这项工作不仅=人47烦琐,而且技术要求较高。棉线线头如果接不好,就会出现疙瘩似的皮辊花,那就要被当作没用的边角料清理掉,棉线的皮辊花越多,就意味着纱线产量越低。因此,工厂在细纱质量上要求很严格,厂里每日都会组织考核,称量每个人清出来的皮辊花重量,一旦重量超过规定标准,就是考核不合格。
有一次恰逢郝建秀单独值班,因为不留神打了个盹,导致半边车的皮辊都被白花缠住,造成了较大损失,领导对她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批评。郝建秀自尊心极强,又羞又愧,在回家路上忍不住痛哭,她也暗下决心要苦练技术,绝对不再拖班组的后腿。此后,她开始认真钻研技术,在工作中更加细心,下班以后也不急于回家,紧紧盯着技术水平高的老纺织工不断学习、请教,一有功夫就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郝建秀的技术水平也逐渐赶上了其他老工人。
独创“郝建秀工作法”推动行业发展
郝建秀在不断努力、辛苦付出的过程中尝到了成长的甘甜,收获了进步的喜悦,也养成了遇事多思考的好习惯。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她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断线头,光纺好纱,皮辊花不就少了吗?有一次郝建秀正在接断线头,身边忽然冲起一片花毛,花毛所到之处一下子断了好几根儿线头。这个突发状况不仅没有令她沮丧,反而让她又惊又喜,心里出现一个猜测:如果把花毛清理干净,保持车面的清洁干净,那就会减少断线的可能。
经过反复试验,郝建秀基本确定花毛和断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实存在。她开始在值车过程中注重卫生工作,随时清除花毛,皮辊花出现的次数果然减少了,她为这个新的发现感到非常激动。在后续工作中,她还观察到纱锭圈数对换接线头的时机有很大影响,纱锭还有10圈以上时不能换,换得早容易断线头,在差两三圈的时候换最合适。这一发现,进一步提升了她的工作效率,也更大地激发了她钻研技术、攻克难关的兴趣。通过自己实践和摸索,郝建秀总结出了一套多纺纱、多织布的工作方法,通过检测、分析和试验,她这套方法也被厂里认定为“细纱工作法”。
在郝建秀全身心投入技术改造之际,年轻的她并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她将给青岛国棉六厂、给中国的纺织工业带来怎样的一次震撼。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国棉六厂为了鼓励职工提升工作效率、献礼劳动节,在车间里开展了“红五月”劳动竞赛。竞赛中,她的成绩惊呆了所有人:她一天产的皮辊花只有5两!更令人佩服的是,当她将值车数量从300锭逐步提高,甚至翻一番时,产出皮辊花依然可以保持在0.2%-0.3%的水平。到1951年2月,她的平均皮辊花率为0.25%,这个数字是全国纺织行业平均皮辊花率的1/6。这是一个经验最老到的纺织工都难以达到的数字。这个成绩不仅轰动全厂,甚至轰动了山东省,轰动了整个中国纺织业!在这次比赛之后,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青岛市总工会等部门陆续召开三次会议,研究总结郝建秀的经验。由此,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并在全国推广。
“郝建秀工作法”极大地提升了纺织工人的工作效率,产品的合格率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纺织工人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整个纺织行业也因为“郝建秀工作法”而焕发出巨大的创新热情!
“郝建秀小组”跨越70年的精神传承
1952年“五一”前夕,在郝建秀的影响带动下,郝建秀所在小组的姐妹们在开展爱国增产节约活动中,带头向全国棉纺织企业的生产班组发出为全国增产节约、增加财富的挑战,得到了包括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和东北、西北等地区457个班组的积极应战,大大推动了“郝建秀工作法”的全面推广,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们的小组也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1953年,在全国第一次纺织劳模大会上,国家纺织工业部授予郝建秀小组“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锦旗。
在过去的70多年中,“郝建秀小组”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积极打头阵、当尖兵,出色完成了天丝、木代尔、大豆纤维、骨架纱、氨纶包芯纱等多组分差别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试纱任务,并取得了30多项革新项目和数十项QC攻关成果,为提高企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发挥了火车头的带动作用,也为青纺联控股集团赢得业内唯一的“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称号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至今日,郝建秀小组的组长已换了10任,但“郝建秀小组”一直处于火车头的位置,靠的就是小组成员不懈坚持、拼搏创新、无私奉献。他们出色完成各种新品种试纺任务、培养出了干部及技术骨干近300人,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集体及个人荣誉187项,成为全国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郝建秀提出的“甘当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勤学苦练精神、改革精神”,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为纺织事业继续书写光荣与梦想。
劳模箴言:
1.“就这样好好地为纺织事业贡献自己力量吧。我们现在毕业了,可是新的学习又开始了,就一定要回去,到实践当中去好好学。”
2.“像我这样一个赶大车人的女儿,能够有今天,而且能够站在观礼台上,感到无比幸福。我从内心里感激党对我的教育培养。”
延伸思考: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先进劳动者和先锋模范,你认为成为一个行业杰出劳动者哪些是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