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祭祀品和随葬品
祭祀是古人在专门的场合,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敬意、禀告事由的重要活动,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便多次提到用牛祭祀,数量最多时更达到1000头。《诗经》中提到牛的诗篇,多与祭祀相关。《小雅·楚茨》曰:“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洗干净你的牛和羊,准备拿去作祭享。《大雅·旱麓》曰:“清酒既载,骍牡既备。”祭神的清酒已摆好,红色的公牛已备齐。《周颂·良耜》曰:“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宰杀那头最大的公牛,它有一双大又弯的牛角,可以用来祭祀社稷神,这是延续前人的传统。《周颂·丝衣》曰:“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献祭的牺牲有羊有牛,鼎器也有不同的大小。《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说的是舜巡查回来后,到供奉祖先的宗庙中,用公牛祭祀。《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意思是诸侯一级的祭祀用牛,称为“太牢”。可见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的,鉴于牛耕在农业社会里的超高地位,牛在祭祀领域有此地位并不奇怪。
《史记·五帝本纪》讲述的是史前社会最后阶段的历史,与文献的记载相对应,考古研究人员在发掘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的遗址中,发现不少用牛进行祭祀活动的实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的研究团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联合在豫东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了后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山台寺遗址。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发现了一个祭祀坑,里面出土了9头肢体完整的黄牛,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埋葬了最多的整头黄牛的遗址。9个黄牛头的摆放方向并不一致,但从整体而言,都摆放得比较规整,证明当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图2-9)。

图2-9 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祭祀坑里的9副黄牛骨骼
河南省的考古研究人员在发掘大致属于夏代的郑州市洛达庙遗址时,发现数个动物祭祀坑,坑内分别埋有牛和羊的完整骨架。例如,343号坑里出土了3具牛骨架和5具羊骨架,每具骨架的摆放都很有秩序,很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3400年)是商代王室的祭祀遗迹,其中出土了许多大型夯土建筑和祭祀坑。除了人牲祭祀坑,遗址中还发现了多个葬有黄牛头或黄牛角的土坑,其中第100号坑里的黄牛角就有70多个,是数量最多的一个坑(图2-10)。这些黄牛头的完整度不一:有些保留了顶骨及两个完整的牛角,但从枕骨处横劈,经过眼眶到前颌骨;有些是数具牛头或带一部分头骨的牛角摆放在一起;有些仅有牛角。

图2-10 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牛角祭祀坑
除了在祭祀领域作为最高等级的用品,商朝人在下葬时也有以牛随葬的习俗。安阳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邑遗址,其总面积达到了36平方千米以上,考古学家在其中的多处墓地发现了随葬牛的现象,如西区发掘的220号墓葬人骨架的头骨上方的二层台上就放有牛的前腿。这些用牛进行祭祀和随葬的实例,与古代文献中用牛祭祀的记载都能对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