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文物中的牛
甲骨文中的“牛”字凝练、简单而形象,左右是弯曲翘起的牛角,中间是牛头,让人一目了然。金文中的“牛”字有复杂和简单两种写法,复杂的是直接绘出牛头的正面形象,简单的则跟抽象的甲骨文大致相同。简帛和小篆的“牛”字仍然保留了甲骨文的风格,但从隶书开始,则和现在的“牛”字无异了(图2-11)。

图2-11 “牛”字的演变
以牛为形象的文物,首推青铜器。我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约1700年之前,历经夏商周三代发展到鼎盛,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常被贵族们用作宴享和宗庙祭祀祖先的礼器,非一般人可以拥有,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而,这时期的礼器兼具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牛作为农耕文明的战略物资,其重要地位也体现在许多青铜器上。考古学家在发掘殷墟的花园庄54号墓时,发现了一件“亚长”牛牺尊(图2-12)。这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此牛体格健壮,牛头前伸,牛角如月牙弯曲向后,可看出是典型的水牛角,角上装饰弧形波折纹。双耳外展,眼球微微凸起,口微张,脖颈、四肢粗短,臀后有一条下垂的尾巴。牛身遍体装饰了许多动物形纹饰,如耳下为小鸟纹,颈部为饕餮纹,牛体为夔龙纹,所有主纹均有云雷纹衬底,十分繁华精美。此牛尊为一件青铜酒器,因而尊背开长方形口并置盖,盖钮为半圆形。牛脖之下及器盖内壁,都刻有铭文“亚长”二字。亚长乃商王朝带兵打仗的将军,地位仅次于妇好。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则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牛尊(图2-13),也是当时贵族的酒器。此牛尊整体呈伫立状,双眼圆睁,耳朵斜出,双角向后飞起,牛头翘首、引颈,作吼叫状。牛躯浑圆,四腿粗壮。牛舌伸出,为流;尾向下卷成半环状,为鋬。牛背开方口并置盖,盖面上铸虎钮,虎呈站立状,昂首、竖耳、扬尾,长脊下压,四腿发达有力,身体微微后缩,作势欲扑。牛尊通体饰抽象的涡云纹和变相鸟纹,腹、背及足部饰云纹和夔龙纹。

图2-12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亚长”牛牺尊

图2-13 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牛尊

图2-14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牛面
除了青铜器,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牛面(图2-14)也值得关注。这件文物玉料浅黄,整体呈片状,雕刻了牛头的正面,双角对称竖起,双耳斜向伸出,双眼呈“臣”字形,没有刻画出牛鼻,嘴巴处有一圆孔。
唐代的陶制生肖牛俑则是牛首人身的形象,牛头上双角突起,双眼圆鼓,嘴唇厚实,身穿长袍,衣袖宽大,双手相交于胸前(见拉页)。清代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中的牛首,双角弯曲,角尖上翘,双耳呈招风状,双目圆睁,鼻孔明显,嘴巴微张,露齿(图2-15)。

图2-15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牛首
若论绘画中的牛,当属唐代韩滉画的《五牛图》为佳(图2-16)。韩滉活跃于唐德宗时期,尤其擅长画人物和畜兽,其中以画牛最为精妙。据研究者考证,《五牛图》画了五头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韩滉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均着意渲染,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认为《五牛图》中的“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并在《五牛图》上作了题记。《五牛图》与清代圆明园的十二兽首类似,在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之际,被掠夺并流失国外。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五牛图》才得以回归祖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2-16 唐代韩滉绘制的《五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