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者与子嗣兴旺的象征
中国古代涉及各类动物造型的文物很多,并且各有特色,但与鼠有关的却不多,即便有所创作,形象上也比较单调,这反映了古人并没有刻意去塑造老鼠的形象。这可能与鼠在人类生活中总是扮演着偷食者、破坏者等惹人讨厌的角色有关。
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发掘,共发掘了250多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青铜器。其中,编号为M2009的虢仲(虢国国君)墓的发掘成果入选“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座墓出土了460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一件玉鼠(图1-3),长2.6厘米、高1.2厘米、宽0.9厘米,材质为微透明的豆青色玉石,大部分受沁
,呈黄褐色。玉鼠为立体圆雕,呈伏卧状,以阴线刻出头、足和短尾。其中圆眼凸起明显,背部弧线流畅,曲爪附地,身饰卷云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特征明确的鼠形文物。对考古学家而言,出土的各种遗物,无论是制作精美的器物,还是破碎的陶片,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中读取各种信息。但从文物收藏的角度而言,文物是有级别的。国家文物局制定了明确的标准,依据不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把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根据重要程度的递减分为一、二、三级。虢仲墓的这件玉鼠因为年代较早,造型独特,做工精细,被定为二级文物,而其之所以不能被定为一级文物,据说就是整体尺寸太小了。

图1-3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玉鼠
考古学家在四川的郪江流域发现了大量汉代崖墓群。这个地区的古人“斩山为廊,穿石为藏”,在山崖上建造墓穴。崖墓内往往刻有壁画,题材多为人和动物的形象、花草、武器等,其中有一幅颇为有名的狗咬耗子图(图1-4)。在这幅石刻中,狗呈蹲坐于地状,前腿伸直,后腿蜷起;耳朵竖起,瞋目张嘴,口中叼着一只老鼠,老鼠的尾巴自然下垂,似乎已经一命呜呼。狗的上方还蹲坐着一只猴子,前肢曲起,手掌托腮,胳膊肘正好撑在后肢蜷起的膝盖上,似乎在冷眼旁观。这幅狗咬耗子石刻并非孤例,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有狗咬耗子的画面(图1-5)。汉代的画像砖是祠堂、墓室用的装饰画砖,有用模型印制的,也有的直接刻在砖上,有的还设色傅彩。内容上往往主题多样,构图多变,造型简练生动,深刻反映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北寨村东汉画像砖上的狗咬耗子图,可见一张双层几案底下,有一只四肢匍匐的狗,它的眼睛圆睁,嘴巴紧闭,做出一副下一刻就要一跃而起、擒获对面那只畏惧瑟缩的老鼠的姿态。从这两幅图来看,老鼠无疑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讨喜的角色,毕竟它对农业生产和食物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必须除灭。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只是今日为人熟知的俗语,蓄猫捕鼠,是进入唐代以后才日渐风行的“常识”,在汉代,“狗拿耗子”的传统却比“猫抓老鼠”更悠久。如《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魏略》载曹操评丁斐的话说:“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便已可见一斑,况且早于秦代,《吕氏春秋·士容论》中还有“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的寓言故事。

图1-4 四川郪江流域汉代崖墓中的狗咬耗子图

图1-5 山东沂南画像砖上的狗咬耗子图
古代最为多见的鼠的艺术造型还是生肖鼠,比如唐代十二生肖陶俑里的鼠俑(见拉页)。这具鼠俑为鼠首人身,身披宽袖长袍,双手相交于胸前。广州市动物园唐代砖室墓M1出土的鼠俑也是生肖俑(图1-6)。该鼠俑整体呈盘腿而坐状,上身直立,双手交叉,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鼠俑的衣着为唐时普通百姓的打扮:头戴两角形幞头,身穿团领袍服、窄袖,腰间束带,袍服上刻画出明显的褶皱。清代还有用玉雕成的生肖鼠,为鼠首人身像,整体作一足曲起、一足盘坐状,它身穿广袖长袍,右手握有一卷轴,其两目圆睁、耸耳低首的神态颇显鼠类的警觉。

图1-6 广州市动物园唐代砖室墓鼠俑
清代还有一只铜制的抱栗鼠,此鼠全身黑色,头大、眼圆、耳竖、吻尖,唇边还刻有胡须(图1-7)。老鼠的前肢粗短,双爪抱有一栗子;后肢肥硕,后爪贴地,呈蹲坐状;尾巴细长,呈环节状;全身皆刻有密集的鼠毛。整体看上去栩栩如生,就像是一只偷取人类食物的贪吃鼠。清代最著名的铜鼠当是原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图1-8),只见它双耳竖起,双目圆睁,腮帮鼓起,口鼻之间有数个小孔。2013年,法国的皮诺家族向中国无偿捐赠这件因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而流失海外的鼠首铜像,流落异邦150多年的重要文物终于重回故乡。

图1-7 清代铜抱栗鼠

图1-8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鼠首
鼠除了破坏者和生肖这两种比较有文化意涵的形象,还因其强大的生殖能力而被人们视为子嗣繁荣、人丁兴旺的象征,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绘画作品《三鼠图卷》。朱瞻基除了是皇帝,还是一位书画家。他在喜得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英宗)之年,绘下了这套《三鼠图卷》,其中一幅名为《苦瓜鼠图》(图1-9)。在这幅画中,宣宗不用墨笔立骨,而是直接以彩色作画,描绘了老鼠在瓜藤下抬头仰望头上高悬的苦瓜的场景。瓜有多籽,鼠在地支中被称为“子”,瓜与鼠的组合便有了多子多福的寓意,宣宗借此画来表达自己希望今后“倍加多子”的美好愿望。
《清宫兽谱》刻画了清人眼中鼠的形象(图1-10)。只见画面上有4只毛色斑驳、拖着长尾的鼠,它们匍匐在一起,头部状态各异,似在嬉戏,又似在窃窃私语,周围疏密有当地点缀着一簇簇野草,画家以静态的画面传达出了一幅灵动、生趣的鼠之形象图。

图1-9 明宣宗御画《三鼠图卷·苦瓜鼠图》

图1-10 《清宫兽谱》中的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