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自信的四重现实依据
毫无疑问,首须讲清楚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郑重提出“历史自信”?概而言之,唯有历经百年的光阴,方能将这种自信孕育而成,也唯有贯穿百年的求索,方能将这种自信和盘托出,其间蕴含着四重深沉的现实依据。
首先,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文明深邃的历史精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拦腰截断,我们不能宣称今天、明天与昨天毫无关联。毕竟一个人的生命,是从出生之日算起,于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中成长发展的。一个国家和民族,亦当做如是观,其演进轨迹乃至文明根性唯有在绵延不绝的时间线索与空间累积中,才能逐渐成为历史,且滋养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进而申言,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本身的意义。
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所以我们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持久的痕迹。易言之,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因此西汉史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十九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编纂成皇皇巨著《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知中华民族通过进行仁义忠信的价值伦理与经世致用的政治伦理双重持续书写,给本来单纯时间维度的中国历史赋予了无尽的政治和人文意义。赋予意义,既是记录历史,又是解释历史,更是在创造历史。是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向前,中国人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历史,且敬畏历史。
孟子曾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回顾历史,过往的一切都已化入典籍、遗迹与记忆之中,有的隐而不彰,然已悄然成为今天的一部分。可以预见的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一切,还要继续化融于未来的“历史”与“现实”里面。这个“化”,始终贯穿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蕴含的要义,就称之为“神”,也就是历史精神。我们关注历史,除去具体的人、事与制外,更要注重把握历史背后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传统中最为内核的层次。正坚守此历史精神,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前行中,可以超乎于千山万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难之上,以守常而待变,故如松柏长青,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创立起,就特别注重对自身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比较,秉持着文明思维看待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传承与弘扬中国历史精神,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是把握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关键理据。
其次,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孔子曾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见之盛世承平之际,不若见之危难困厄时,则更显得雄壮慷慨,坚韧有力。历史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自信的获取亦非水到渠成,其往往须经历无数挑战的淬炼与痛定思痛后的觉醒。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情境下,西方诸强挟两次工业革命之优势,先资本东进、继西力东侵、且西学东渐,终致中国深陷艰险重重的危局之中。正如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所言:“呜呼!中国之弱,至今日而极矣!”
其表现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和“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
无须讳言,既然现代化洪流是每一个身处近代变局中的国家都需要面对之最大课题,那么中国自当进行国家的现代转型。问题在于,中国的转型,是追摹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模式亦步亦趋,还是基于自身的历史遗产,与科学理论结合下的返本开新?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自粤海炮响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须知道,走向复兴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从林则徐倡导“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坚持故有之纲常伦理,追摹西方之器物技艺,再到孙中山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推翻清王朝,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一次次的救国方案无不涂抹着模仿西方、改变传统的底色。然而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单纯复制资本主义文明的既有发展模式,并不足以拯救中国于水火。即使是辛亥革命,也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旧的已破,新的未立,一部近代史,中华民族歧路彷徨,失却了曾经拥有的自身历史信心。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1921年,中国共产党甫一创立,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一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纵然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但这些目标和任务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换言之,近代中国赓续与转型的实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恢复了国家主权的独立,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秉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认同,绝非照搬欧洲中心主义叙事下的民族国家路径。这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经浴血奋战而百折不挠,敢自力更生且发愤图强,从解放思想到锐意进取,既自信自强又守正创新,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信心,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持续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中重新拾回。
再次,中国共产党积淀下丰富有机宝贵的历史经验。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历史里追寻答案。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历史精神的最佳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概括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整体:“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至上”是宗旨,“理论创新”是指南,“独立自主”是立场,“中国道路”是方向,“胸怀天下”是格局,“开拓创新”是动力,“敢于斗争”是决心,“统一战线”是法宝,“自我革命”是特质。这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接续奋斗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历史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环环相扣,前后相连。要把这“十个坚持”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九个必须”等结合起来,一体学习理解、一体贯彻落实。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深意,善于运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
与此同时,历史经验更是历史自信形成与生效的标志与证明。具体而言,立足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善于以党的历史经验观察时势,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善于以党的历史经验谋篇布局,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增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定力、魄力、能力;要善于以党的历史经验科学决策,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在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自觉对标对表;要善于以党的历史经验修德“补钙”,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
复次,中国共产党内生出高度敏感强烈的历史自觉。在深沉历史精神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自我反省,善于积极总结经验,这恰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敏感强烈的历史自觉,这是养成历史自信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在于能够始终自觉学习党的历史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历史镜鉴,充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善于在危机中抓先机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被动性,从而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引领历史潮流。
正基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是一种久经锤炼的自觉。回望百年艰辛征程,我们党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没有遇到过?大革命失败,已经发展到近5.8万党员的党只剩下了1万多党员。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的失败,给革命根据地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革命成果几乎毁于一旦。“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是,我们党几度遭遇山重水复,几度实现绝处逢生,在人民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修正错误、走向光明,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我们党的历史自觉愈益强大和成熟起来。
同时,中国共产党于百年历程中内生的历史自觉,又是继往开来、持续奋斗的法宝。总结历史是为了使全党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历史自觉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主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为“三个需要”,即这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可见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自信这一重要论断,是正逢其时、应运而生,深深内嵌于百年华诞的历史契机。中华文明的历史精神是其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动力,宝贵历史经验是其标志,高度历史自觉是其特质,四重依据环环相扣,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