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这是要命的野鸡呀
无数革命历史证明,任何正确的思想行为与方针政策,均来源于革命的实践,甚至是源于无数基层战士的鲜血和生命。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重要文献之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实践总结,尤其是东北抗日武装与日军浴血奋战的经验总结。面对时不时受到的“上层勾结”“右倾机会主义”等等批评与指责,东北各级党组织及东北人民革命军、同盟军、救国军等,一致提出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的要求。
1935 年 5 月 11 日,《中共吉东特委致省委报告》中提出,主张组织东北抗日联军,以现在第一、二、三、四、五军为骨干,联合其他义勇军、救国军、抗日山林队等共同组建;主张取消原有各种各色的名称,统称为东北抗日联军;主张成立一个东北抗日联军军事委员会和总司令部,在各地方成立各军的军委和司令部。
继而,在 1935 年 6 月 29 日召开的两河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针对华北事变的严重形势,毛泽东尖锐指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在中国表现为军阀间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想把蒋介石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党对时局应有表示,应发表文件。于是,会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宣言或通电,写文章,准备向国民党军派出工作人员。
这时,陈云已受中央委派前往莫斯科中共代表团,向代表团团长王明提出,我们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针,但目前这样做仍不算晚。统一战线在当前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方针。
当然,这不仅仅是陈云的个人意见,应当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意见。陈云是第一位从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到莫斯科的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同时也是中共驻共产国际 3 名正式代表之一,排名在王明之后,康生之前。
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1 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七次共产国际支部代表大会。会议进行中的 8 月 7 日,王明基于共产国际的政策转变和中国代表团的一致意见,在会上做了“建立、扩大和巩固反帝统一战线,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共产党员的最重要任务”的发言。
7月 14 日,中共代表团完成了《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9 月 24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批准了这个文件;10 月 1 日,此文件在代表团创办于巴黎的《救国报》上发表,由于当时标注时间为 8 月 1 日,从此,这个重要文件便以《八一宣言》的简称流传于世。
《八一宣言》首先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退让妥协,高度评价全国特别是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指出“在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吴义成、李华堂等民族英雄领导之下,前仆后继的英勇作战,在在都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在在都证明我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
面对民族危亡,《八一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与方针:“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鉴于国共之间仍在战争,《八一宣言》郑重宣告:“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对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起草并促成的《八一宣言》,终生秉承实事求是、功过分明原则的毛泽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数次在重要场合予以宣传。
1937 年 3 月 1 日,在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中,毛泽东以两年前八月一日发表的“组织抗日联军、国防政府的宣言”(即《八一宣言》)等为例,表明共产党诚恳地愿意同国民党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 4 月,《八一宣言》被写入了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来,又被收入《毛泽东选集》。
虽然,《八一宣言》并未改变蒋介石剿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工农红军的顽固立场,但在没有国民党军主力的东北,《八一宣言》的发表,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左”倾“关门主义”的影响,东北抗联可以摆脱束缚,同各类抗日武装联合,共同对付唯一的敌人——日本侵略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游击战争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10 月 11 日,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中共代表团又以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领衔)与东北各抗日军军长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呼吁一致抗日通电》。“通电”指出,日寇亡我东北业已 4 年,东北抗联的艰苦血战也已 4 年,抗联天天等关内出兵抗日,但关内至今未派一兵、发一卒,日寇现在又公开在华北五省组织所谓“华北国”,日寇的政策,就是利用中国人杀中国人。杨靖宇在“通电”中代表东北3000 万同胞与各地抗日队伍向各党派诚恳要求,马上互派代表,开始谈判,共谋国防政府与全国抗日联军司令部之建立、抗日联军之改编、抗日联军之筹划等事项。
此通电发表于 12 月 9 日《救国时报》的创刊号上。由于是东北浴血抗战一线官兵发出的呼吁,在国内外、国共及各民主党派中,产生了甚大影响,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1936 年 2 月 20 日,中共代表团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六军军长杨靖宇等具衔,发出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地抗日部队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东北抗日武装统一军队建制为抗日联军,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双重意义,既有将其他愿意同共产党合作的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吸收加入抗联的含义,也有促成东北各抗日武装形成统一战线,甚至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军事行动的目的。
东北抗日联军这一名称,是杨靖宇于 1934 年 2 月最早提出的。由人民革命军各军与其他抗日武装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也是杨靖宇于 1935年 10 月较早提出的。当初,党性与组织纪律观念甚强的杨靖宇,之所以顶着压力,戴着右倾帽子,坚持同各类反日武装搞联合,是因为他深知,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抗战不是共产党一党可竟之事,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仅靠自己冲锋陷阵、带头牺牲是不够的,必须要实现全体军民的大联合。无联则无胜利,无联则无生存,联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八一宣言》使杨靖宇深受鼓舞。接到《八一宣言》之际,第一军与其他抗日武装联合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已经建立了一个南满抗日联军江北总指挥部,总指挥公推第一军二师师长曹国安。该指挥部团结有千余人的新联合的部队。上述是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小洛(张文烈)写给中共代表团报告中的内容。除了上述内容,报告还提到了辉发江南第一军第一师组织联军的情况。
报告中还写道:在第一师司令部周围已新取得五六百山林队的联合。在军司令部积极工作下,对韩人独立军亦有相当联络(这一部队完全为韩人,有 300 人上下,最多时到过千人。司令赵某,过去其一部曾和我军冲突过)。南满抗日联军临时总司令部亦已成立,一致以杨靖宇为司令。
杨靖宇全力贯彻《八一宣言》,组建抗日联军,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恐慌。日伪当局加大了间谍情报工作,在伪满军政部军事调查部编的内部《满洲共产匪之研究》中,曾有如下记载:
在南满以及哈东的两游击区,过去以人民革命军为中心屡次试过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结果都失败了。然而自从中国共产党以“八一”宣言,提倡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以及支那的抗日人民战线发展以来,果然受到最有利的影响,使这两个过去运动不振的游击区,呈现出统一战线运动的扩大和巩固的局面。
到1936 年上半年,第一军第一师队伍已扩大了一倍半,第二师扩大了一倍。为适应部队发展与开辟游击区的需要,杨靖宇以军部第二教导团与王仁斋游击大队为基础,又组建了第一军第三师,游击区域扩大至兴京、抚顺、西丰等六七个县。
东北抗联,尤其是南满地区以一军为核心的抗联的迅猛发展,使杨靖宇成为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日伪当局为达到通过砍旗熄灭抗日烈火之目的,在军事围剿数度无果的情况下,由宪兵特务机关连续派出奸细打入一军内部——此为日本特务机关惯用且多次奏效的手段。
1935 年初秋,一个自称关内党组织的人找到一军军部,扯开衣服里子拿出介绍信。杨靖宇亲自与其谈话后,立即率部队离开驻地向后方基地转移。部队到了安全地方后,即刻对该人进行突审。几番审问之后,这人果然露出马脚。原来他是孤山子伪警察署的特务,欲打入杨靖宇所部,待取得信任后,将部队活动方向等情报发回去,使敌人集中重兵对一军军部,实施突击的“斩首行动”。
清除这个奸细后,大家都问杨靖宇,怎么仅凭一番交谈便料定此人有问题?杨靖宇说了三条令大家叹服的理由:一是那封介绍信很新,从关内到这儿要走很长时间,信应该揣旧了;二是既然是关内党组织派来的,就该知道组织意图,许多内容不该写在信上;第三,既然从关内来,问他关内情况,他却一点儿也说不上来。
曾有过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杨靖宇,非常熟悉地下工作的规矩,自然能识破并非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奸细。
当时,日本特务机关为了除掉杨靖宇,的确采用了各种阴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险些使杨靖宇遭遇不测。
1935 年秋,一个“卖盐人”来到一军军部,要求参加人民军打侵略者,后被分配到教导三连。杨靖宇对这个没有“保人”且不知道底细入伍的人,安排党员骨干进行考察。时间一长,这个人的情况便反映到杨靖宇那儿:懂很多军事知识,会使各种武器,有大烟瘾……杨靖宇指示该连指导员金光学继续秘密监视、考察,看他跟什么人接触——凡实施内部破坏者,肯定有同伙。
果然,该人常接触的人有该三连连长、军部的史号长及一排长、关号兵等,全在军部要害部位。杨靖宇不动声色地指示金光学继续私下严密监控,并通过地下党组织内线密查“卖盐人”底细:该人原为伪满军队中尉军官,受命打入一军军部内部,联络组织事先打入的史号长等人,或伺机刺杀杨靖宇,或在军部组织叛乱,目的就是打碎一军首脑指挥机关。
将众“危险人”逐个纳入视野、分别落实监控责任后,杨靖宇继续不动声色地等待奸细行动那一刻,后发制人,将他们一网打尽。
转眼入冬了,部队转至桓仁根据地一带活动。一日,史号长买来三只野鸡,让司务长做给军长吃。据杨靖宇警卫员王传圣回忆,那天,杨靖宇与军部几位首长身边跟了 10 多个荷枪实弹的警卫员。杨靖宇听说是号长老史买来的野鸡,意味深长地说:“这是要命的野鸡啊!”闻着炖肉的香味,听着杨靖宇的话,王传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最贴身的警卫员都不知情,可见杨靖宇除奸防特工作部署得多么严谨秘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就在史号长殷勤为军首长买野鸡的那天饭后,杨靖宇下令立即逮捕了教导三连连长、“卖盐人”、史号长、一排长等一干人。经过对一干人的分别突审,最终查明,“卖盐人”特务打入后,已与先前打入的史号长、一排长及关号兵接上头,并成功策反了三连长。他们计划就在买野鸡的当夜 12 点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军部史号长、关号兵和一排长刺杀杨靖宇等军部首长;一路由三连长与“卖盐人”率教导三连包围军部,打个措手不及,而后将队伍拉出去降日。
由于三连长带头叛变,涉及了该连不少人,杨靖宇决定采取首恶严惩、胁从与被利用者从宽处理的政策。此次内部除奸行动处死首恶者 7人。不久,杨靖宇从一师另调一个连组成了新的军部教导三连。
杨靖宇几次粉碎了敌特机关从抗联内部进行破坏的阴谋,对其他抗联各军也是一个警醒。被日伪特务机关策反过重要干部的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曾称赞杨靖宇“足智多谋”,说敌人很怕他,不断用各种阴狠卑鄙手段,总想祸害杨靖宇同志。可是杨同志为人机警,又得到群众拥护,而第一军军队内部亦较为坚固,所以,没有敌人想象的事情发生。
面对日伪无孔不入的特务间谍,杨靖宇不仅个人警惕性甚高,而且在部队内部也有防奸反特的整套制度。一军内部的军事行动计划是保密的,谁是党员也是保密的;连警卫旅一般队员都是以代号相称,互相不知道姓名,不知家在何处。而杨靖宇自身一般都以第一军大队部“刘大队长”自称。深入的保密教育,使战士们都知道,面对严酷的斗争,上述做法不仅应该,也是必须的。
数年的对日游击战争,让杨靖宇认识到,威胁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是熟知中国内情及环境的汉奸,尤其是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侵略者,如悍匪出身的邵本良,就是日军依赖的耳目。要消灭日本侵略者,必须先打瞎他们的“眼睛”,打聋他们的“耳朵”,让侵略者寸步难行。
心思缜密的杨靖宇不打无把握之仗,一军之所以屡打胜仗,与敌占区内线地下工作有直接关系。换言之,隐蔽战线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与力量,是抗联的有机组成部分。杨靖宇多次说:“若是游击队和群众不配合起来斗争,有多少诸葛亮的游击战术也不会好的。”为开辟桓仁、兴京根据地,杨靖宇早已安插进了眼线——马夫老刘。
按地下工作术语,老刘属于“冷子”,一般长时间处于“睡眠”潜伏状态。为摸清敌情,杨靖宇此前又派出年轻的连指导员王德裕到通化县中学,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开展秘密侦察。
老刘告诉王德裕关于邵本良的情报:邵本良老七团驻地热水河子,共有日伪军 150 余人,除日军守备队 30 余人外,其余全是汉奸警察、伪自卫团,邵本良部伪军为 70 余人。位于街中心的团部有一处坚固炮楼可控制全街。欲袭击伪团部,必先夺取该炮楼。
1936 年初春的一天,杨靖宇率 300 余人的奇袭队伍奔向热水河子。凌晨 1 时许,按预先计划,在马夫老刘的引导下,教导团长许国友率手枪队披着伪军黄色大衣逼近炮楼岗哨。当短枪顶到警戒哨兵头上时,那人还说:“你还不睡觉,开什么玩笑……”
夺取炮楼后,机枪班的枪口立即控制了全镇街路。杨靖宇率大队人马旋风般冲击敌军营房,60 多名伪军在睡梦中当了俘虏。此次突袭热水河子的主要目标是邵本良,遗憾的是他与日本指导官恰巧去了通化。
此战,俘虏伪军 60 余人,缴获三八式步枪 40 余支、自来得步枪 20余支、子弹达 3 万发,其他军服及布匹、胶鞋等军需品甚多。
4月初,被端了团部的邵本良气急败坏,在伪满军第一军管区参谋长满良和日本顾问武田支持下,集结重兵分多路追剿杨靖宇所部。杨靖宇指示一师在兴京、本溪运动,二师在江北桦甸一带运动,分散牵制敌人。
但邵本良有着猎犬一样的嗅觉,派出许多侦探与密哨,只要他们侦知杨靖宇所率直属军部,便马上通知日伪当局派出飞机跟踪或轰炸。几乎是杨靖宇一到宿营地,次日邵本良即率大批部队赶到。曾有报道称:“杨司令匪于桓仁县境经过,讨伐队包围,21 日午后 1 时许,又以 00 号飞机 0 架向杨根据地爆击……”一次,飞机低空飞行,杨靖宇部竟用机关枪打下其中一架。
对于邵本良的紧追不舍,一些抗联官兵气恼地欲给其“教训”。杨靖宇的态度是,先不跟他交火,拖着他走,跟他比脚力、耐力、毅力,待把他拖到筋疲力尽,拖垮、拖倒时,再给其致命一击。
这期间,为防止邵本良部下消极对待追击,杨靖宇巧妙设计了 3 个假动作,不间断地诱敌上钩:
一是在兴京大脑子沟与邵本良打了一仗,有分寸地“顶”了一次,顿时挑逗起追击兴趣稍减的邵部官兵,继续跟踪追上来。
二是故意制造未逃出敌重兵包围假象。多年后,杨靖宇的传令兵王传圣回忆,那些天,连他们自己也走迷糊了,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敌人的报纸也登着“共匪南北蠢动,难逃天罗”的报道。
三是牵拖了数日,面对又露疲态的邵本良部,杨靖宇下令部队丢弃破烂家什、衣物鞋袜等,装成“丢盔卸甲”的样子,逗引邵本良部对“溃不成军”的杨靖宇部狂追到底,务求全歼。
就这样牵拖着邵部一直到 4 月末,杨靖宇在兜圈子的过程中与一师师部、少年营会合。军部直属部队加上一师师部共计 500 余人,仅轻重机关枪就有十几挺,远超过邵本良部 200 余追兵。
4 月 30 日,跟了杨靖宇部一个月的邵本良部,终于被“牵”进了本溪县梨树甸子预设的埋伏圈。地势对我军很有利,两边是山,中间是道,追来之敌必须经过此路。我军埋伏于两山,轻重机枪四面八方地架着。邵本良的马队走入伏兵圈内,杨靖宇一声号令,四面一齐射击,猝不及防的邵部被打得落花流水,人马死得满山坡,状极悲惨。搜查阵地战果,敌人被打死 100 多人。
此战,缴获步枪 100 多支、手枪 20 多支、无线电台 1 部、迫击炮1门。只是邵本良不愧为惯匪,见状不妙,到老乡家抢了一套便服,化装逃跑了。吃了大亏的日伪当局,组织动员了千余日伪军携重炮来寻报复,但杨靖宇已率队化整为零,迅速转移了。日伪军在作战地点搜查了7天,连一军的影子也未见到。
梨树甸子伏击战,是杨靖宇游击战与运动战巧妙结合的成功战例之一。
邵本良在梨树甸子之战中被打坏一只脚。养好伤后,他更加疯狂地寻找杨靖宇所部;但邵本良的活动,早被杨靖宇潜伏于沦陷区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密切监视。7 月末,潜伏于通化县城的王德裕侦得准确情报:邵本良已率部离开通化,于 8 月 4 日晨去八道江驻防,随行有数十辆运载军需物资的大马车。在消灭邵本良与夺取大批军需物资取舍上,杨靖宇决定了“放两头,打中间”的战术,夺取“中间”军需车队。
8月 3 日夜晚,杨靖宇调动 400 余人,在邵本良必经之路上设下重兵埋伏,并在伏击点两侧安排了阻击部队。4 日上午 10 时许,邵本良在20 余名骑兵保护下,跟在几名尖兵后边进了伏击圈。因邵本良部的军需大车还在后边,杨靖宇只好先让他从枪口下走过去。等待军需车队过来时,杨靖宇一声号令,密集枪声射向敌群。枪声响起时,邵本良见势不妙,迅速夺路而逃。一个小战士追出 1 里多路,也未追上这个健步密林的惯匪。
跟其同行的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便没那么幸运了。他躺在路边的水沟里装死——前次遭伏击时曾用过的方法,打扫战场的战士发现他后,当场将其击毙。此次伏击战共毙伤敌 30 余人,俘敌 20 余人,缴获轻机枪 1 挺,步枪五六十支,更主要的收获是缴获了大批粮食、服装、弹药。这些都是抗联各部队急需品。
狡猾至极的惯匪邵本良虽然几次侥幸逃脱,但足智多谋的杨靖宇就是他的克星,发誓要打掉这个死心塌地的汉奸。不久,邵本良所部在回头沟又一次被杨靖宇率队围歼,邵本良再次负伤逃回八道江。杨靖宇跟邵本良斗法 3 年,之所以能屡次取胜,除了杨靖宇长于指挥、抗联官兵英勇善战等因素外,内线情报工作也起了很大作用。邵部的每次行军路线、时间、兵力,几乎全都被杨靖宇掌握。日本人因此怀疑邵部有人“通匪”,继而不再信任邵本良。
日本人对汉奸走狗的使用思维历来非常势利:对死心卖命的肯花钱,猛支持,但必须有收获,付出的钱物、枪弹,必须要几倍、十几倍、几十倍捞回来。
几年来,日本人在邵本良那里投入那么多,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折了本钱,这条走狗便失去了利用价值。日本人先是以为其治病为名,将其软禁于奉天陆军医院。翌年春,奉天日本宪兵队下山大佐命令,由日籍医生将邵本良毒死于该医院。
也有人说,日本人杀死邵本良是拿其当“剿灭杨匪司令不利”的替罪羊,并以此向上司推卸责任。不管什么理由,自奉张军阀之前便啸聚山林、横行江湖数十年的惯匪邵本良,最后却因杨靖宇而丧命,使杨靖宇与第一军更加威名远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