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铁血义士
民族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认同。
异族强盗野蛮侵占,不仅断了繁衍生息的根脉,对百姓而言是直接失去家园甚至生命。令人不解的是,百姓拿钱养活的政府却不许反抗。这既是广大百姓的不满,也是诸多东北军官兵的疑惑。
很少有人知道,在九一八事变那个夜晚,第一个留下姓名的牺牲者,是一个警察——供职于沈阳公安局商埠一分局南市场分所的警士高曙光。当晚 11 时,高曙光闻耗冒险前往管区东北大戏院门前窥探敌情,遭遇日寇,遂饮弹死亡,极惨。第二天,中国新闻记者孙华三冒险拍下照片,并题写“忠勇警士高曙光”的文字标识。
发生动乱时警察仍坚守岗位,与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有直接关系。黄显声是深受张学良信任的将领,曾任东北军第一旅(卫队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前,黄显声请示张学良同意,扩充各县公安队编制,把所属公安总队和各县警察编为 12 个总队。9 月初,经张学良批准,他将沈阳库存原东北军历次入关作战所获枪支约 20 万支尽数发到各县,发放范围至辽宁 58 个县。这批枪械为后来辽宁义勇军的创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黄显声指挥下,公安总队成为当时沈阳唯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与日军展开巷战至 9 月 21 日。因势单力薄,武器落后,在关东军坦克大炮轰击下,公安总队伤亡很大,黄显声遂下令队伍有序经新民撤往锦州。
9月末,黄显声开始组织抗日武装,分片召开各县公安局长会议,从各县抽调警察,与从沈阳撤出的公安武装一起,统编为 3 个公安骑兵总队,又将绥中、锦西、北票等县公安大队、分所警察和民团等,统编为辽宁公安总队,先后编成 8 个总队,约有三四万人。
只有 5000 万人的日本,面对 4.5 亿人的中国,虽野心勃勃,但终有蛇吞大象之困难;于是收买汉奸,实行中国人打压中国人,成为侵华战争的重要策略之一。
1931 年 10 月中旬,关东军重金收买了《国民日报》驻沈阳的特派员凌印清,给钱给枪,支持其成立所谓“东北民众自卫军”,凌自任伪司令。日军派出仓冈繁太郎等 15 人进入该部,指挥其对盘山、台安、辽中进行骚扰,窥伺锦州。
黄显声派出两个公安骑兵总队前往剿办,大败凌部伪军 8000 余人,将凌印清及日本顾问擒获,只留 1 人,其余均就地枪毙。对剿灭凌印清等的有功人员项青山,张学良奖现洋 5 万元,并委任其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第十天,张学良在接见北平各界代表,回答提问时说,“不抵抗主义”实是误会,事前为防日人挑衅,故令部队不抵抗,绝未料到后果如此。现各军已至相当地点,诸事均听命于中央。“我张学良如有卖国行为,请你们将我打死无怨。”
此时,张学良的态度已转向对日“抵抗”。虽然蒋介石依然坚持依靠国联对日和谈,并于 10 月 24 日以南京国民党政府名义“向全国发电禁出排日法令”以媚日军,幻想其收手侵略行动;但张学良却于此前的9月 27 日暗中支持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对东北军部分将领参加群众抗日团体予以默许。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由东北同学抗日救国会、东北同乡反日救国会、救国会 3 个抗日团体联合统一组成的,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由爱国人士和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的民众抗日团体,其主要负责人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红色国际特工、辽北省长阎宝航。
凌印清被剿灭后,日本关东军仍不死心,又挖空心思收买扶持了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本庄繁亲自接见并委任其为“东北自卫军”总司令,加大扶持,使其拥有 18 个旅的番号。
张学成的父亲张作孚,任警察署长剿匪时饮弹身亡。张学成打小由张作霖抚养成人,曾任张作霖的卫队营长和奉系山东军阀张宗昌部的师长。
知道张学良很重视感情与家庭,民众抗日义勇军将预备刺杀汉奸张学成一事报给他,经同意后,派两支骑兵总队,将张学成及日本顾问击毙,并生擒伪旅长荣庭等多人。
12 月 14 日,黄显声下令把辽西各县抗日武装收编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编成二十二路,基本中坚力量是黄显声带出的警察队伍。正是这支队伍,在向锦州且战且退途中,歼灭了凌印清与张学成的汉奸武装,并由此进行了扩军。二十二路义勇军少则一两千,多则万余人,共计 6 万余人。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尤其是吉、黑两省原有的警察系统遭到很大破坏。日军沿铁路线突进,收缴各地警察武装,捣毁警署,一些警察缴械投降。而辽宁省的大批警察被黄显声带上了抗日之路。在 14 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抗日英雄与领导者,例如邓铁梅、赵庆吉、张凤岐等。他们都是警察出身。
1932 年秋,黄显声所部改编为骑兵第二师,参加了长城抗战。1936 年,黄显声被张学良任命为五十三军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同年,黄显声被中共中央北方局吸收为特别党员。七七事变后,黄显声毅然拉出队伍,在漳河前线与日军激战。
1938 年 2 月,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先后关押于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等看守所十余年之久。1949 年 11 月 27 日,一代抗日名将黄显声将军,惨遭国民党暗杀,年仅 53 岁。但是,人民并未忘记他,这应当是“黄将军”出现在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的原因。
邓铁梅,并非中共党员,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八一宣言”)肯定的民族英雄。他也曾经是一位警察,担任过辽宁凤城县公安局长、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在凤城县揭竿而起,创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一支抗日队伍——东北民众自卫军,自任司令,队伍到 12 月份已发展至 1500 余人。
邓铁梅善战,有谋略。自卫军成立仅两月余,便夜袭凤城,一举震惊日军。凤城为重镇,驻日军守备队、自卫团、伪警察 400 余人。进攻前夜,邓铁梅已派出一批义勇军装扮成农民,潜入城内,并安排两支打援队伍策应。当夜,邓铁梅以大刀队为前导,重兵围攻日军警备队,旨在击溃伪警察。
战斗自午夜打响,至翌日凌晨 4 时,自卫军已毙伤日伪军 50 余人,捣毁了伪县署、公安局,砸开监狱,释放出 100 余名被捕爱国志士,同时缴获步枪 300 余支,轻机枪 3 挺,迫击炮 2 门及大批弹药。待敌增援部队乘铁甲车赶来时,邓铁梅指挥部队早已从容撤出县城。
邓铁梅“夜袭凤城”是辽东地区抗日队伍抗战的重要战斗,虽非大仗,但对日军心理却是一次沉重打击。《盛京时报》载文惊呼:“安奉线匪警频仍/凤凰城被袭焚/通信断绝形势严重。”遭袭的凤城火车站长事后仍心有余悸:“从那以后,大约一周左右根本不能入睡。”
邓铁梅一战威震敌胆,引起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与共产党的关注,救国会派出东北大学学生苗可秀,到邓铁梅部任总参议兼军官学校教育长,中共满洲省委常委邹大鹏也到邓部任政务处长。二人的加入,对这支队伍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邓铁梅提出了“抗日救国,保民第一”的口号,制定了严格保民纪律,部队十分注意搞好群众关系,被百姓称赞为“冷饭队”。能有如此格局,对于一个旧警察出身的义勇军首领来说,实属难得。其下部队发展很快,最多时达 1.5 万余人。
因仇恨日伪军的猖獗,邓铁梅率部不断出击。1932 年 5 月,邓铁梅率部在卡巴岭智歼伪骑兵 1 个连;7 月,再袭凤城南之龙王庙镇,毙伤敌 100 余人;8 月,又会同友军及庄河大刀队协同作战,使安东、凤城、庄河等县方圆数百里农村成为义勇军之天下;10 月,面对重兵围剿,于 20 日突发奇兵夜袭黄土坎,毙伪营长李怀臣等 10 余人,围遂解;11 月,会同友军 2500 人围攻大孤山镇达 20 余日,致敌弹尽粮绝;17 日,又击毙伪军营长赵书怡。12 月中旬,日军调重兵“讨伐”,邓铁梅率部与日军巧妙周旋,于 12 月底摆脱追剿的日军,突然奔袭岫岩县文家街、红花岭,并攻克尖山窑,粉碎了日伪军的第一次“讨伐”。
打不赢就重金收买。其间,伪凤城县日本参事官友田俊章、警务指导官白井成明一行 6 人,曾信心满怀地前往邓铁梅处进行劝降。日本人太高估自己刺刀的威力与金钱的魔力,低估了中国人的抗战意志,以及烧杀掠夺在中国人心中铸就的仇恨,因而付出了惨重代价——愤怒中的邓铁梅下令将劝降者 6 人全部处决。
自 1933 年春起,日军在一年多时间内对邓铁梅等诸路义勇军,连续进行了 4 次讨伐,义勇军陷入困境。此时,恰逢邓铁梅患重病离队养伤,由于汉奸出卖,不幸被捕。对赫赫威名的邓铁梅,日军曾企图收买利用,邓铁梅题诗“五尺之躯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取”以明志,严辞斥敌以拒绝。1934 年 9 月,邓铁梅在沈阳被秘密杀害,时年 42 岁。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史上,苗可秀的名字时常与邓铁梅联系在一起。苗可秀,辽宁本溪县人,本是东北大学文学院的高才生。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北平,曾作为“东北民众赴京请愿团”负责人之一,南下南京请求国民党政府派兵收复东北。
苗可秀曾迷信国家主义,幻想国民党能使中国强大,加入了国民党。南京之行使他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还得靠民众的力量,因此,他毅然奔赴东北杀敌保家救国。
1932 年 8 月 13 日,邓铁梅的义勇军打下岫岩县城。除日指导官岗村逃脱外,城里几个日本人全被活捉,成了邓铁梅部的人质。义勇军派出苗可秀与日军谈判。一日本商人愿出 2 万双胶鞋赎出人质,邓铁梅与苗可秀提出要 20 万发子弹才将人质释放。围绕上述条件,双方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谈判”。
日本人的算盘是“招抚”反日的义勇军,既节省了“大和男子高贵的鲜血”,又除了屡剿而不得的“匪贼”。疲惫至极的义勇军打算借“谈判”之机进行休整与补充,用邓铁梅的话是“戴个鬼脸找个阴凉地方喘喘气,若能搞些弹药立刻就反正”。为争得更多休整时间,苗可秀假意应酬,误导日伪当局,使“谈判”呈现“马拉松”状态,先从红旗堡谈到凤城;9 月初,又把谈判桌移到奉天。日伪方面参与“谈判”的人员级别不断提高,先是伪警处,再是情报处,后来是司令部:日伪多部门都贪图“招抚”之功。日本人误认为对方讨价还价,是想弄顶大大的官帽。
苗可秀觉得部队休整补充得差不多了,提出要回去同邓铁梅商定一切。县参事官友田俊章、警务局指导官白井成明等 5 个人,要求随苗可秀面见邓铁梅,揽下这天大的“功劳”。
两个月的周旋谈判,有利有弊。义勇军虽然得到了休整与补充,但毕竟是“戴个鬼脸”谈和的两个月,导致一些人认为抗战前途渺茫,想借机假戏真做。苗可秀认为,应当果断处置,借日本人的人头断了这些人的念想,此正合邓铁梅之意,于是有了 5 个日本人与 1 个随行翻译立马人头落地的一幕。
苗可秀本为饱读诗书的大学生,胸中谋略自然不乏,更可贵的是文质彬彬中不乏血性。面对恼羞成怒的日军的疯狂报复,苗可秀设伏鸹鸹窝,打死打伤日伪军多人。在夺取尖山窑之战中,苗可秀冒死爬上墙头,骑墙指挥,官兵大受鼓舞,一举攻克敌堡。
邓铁梅牺牲后,苗可秀另创少年铁血军,下设四路军,在凤城、岫岩、庄河等地坚持抵抗战斗到 1935 年上半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最久的几支队伍之一。6 月中旬,苗可秀部 40 余人被 500 余日伪军包围,奋勇突出重围却负重伤。下旬,苗可秀在凤城乡下疗伤,因汉奸告密被捕。
敌人将苗可秀押到凤城,又用装甲车送他去安东疗伤。苗可秀说:“你们休想从我嘴里得到任何东西,也用不着假惺惺来这一套!”在凤城南山沟,苗可秀被绑在一棵松树上。一个日本军官说:“你打死那么多日本人,他们的家属都要求对你处以极刑。如果你现在投降,还可以不死。”
苗可秀轻蔑地一笑:“打死日本人是我的天职。抗日不怕死,怕死不抗日,你就来吧。”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他高声吟道:“尔农松下折颈枝叶茂,可秀日久还田重复生。”
1935 年 7 月 25 日,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苗可秀被日军杀害于凤城二龙山,年仅 29 岁。
苗可秀牺牲后,余部在阎生堂、白君实带领下继续转战杀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竟坚持抗战数年之久。阎生堂牺牲于 1936 年 12 月,而白君实一直坚持到 1939 年 1 月,被捕后英勇就义。但白君实殉国前说的话,却一直留到了今天:“我活一天就当一天中国人,当一天鬼奴也不干!”
邓铁梅、苗可秀等义勇军领袖,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奋勇杀敌、重创侵略者的赫赫战绩,更有中华民族在面对异族侵略时,传承古今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与民族气节。
苗可秀在狱中曾分别给老师王卓然,同学张雅轩、宋忱修遗书两封。一是告诉恩师,自己的 6 岁儿子,须人教育,“拟名此子为苗抗生,勉其继余之志耳”。恳请恩师能将幼子教育成才。二是说明自己选择赴死原因:“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
苗可秀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重整山河”,赶走日本侵略者。为了这个希望,他认为牺牲自己是值得的。
赵庆吉,辽宁岫岩人,曾在辽宁凤城县警察局担任巡官。九一八事变后,目睹东北军之不抵抗,他愤而解职回乡,于 1932 年初组织 60余人,宣布举旗抗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部队发展至 150 多人。同年,赵庆吉率部参加邓铁梅的辽宁自卫军,任第十二团团长,在岫岩、凤城、大孤山一带不断袭击日伪军。1933 年初,部队扩编为旅后,赵任旅长,曾一度攻入凤凰城。
邓铁梅牺牲后,赵庆吉在苗可秀成立的铁血军中任第二路军总指挥,其参谋长便是妻子关世英。赵庆吉为满族人,使双枪,极勇猛。关世英本为传统女性,在随丈夫行军作战中,学会骑马与使枪,也使双枪,成为一位传奇式女指挥官。
他们的诸多亲属——赵庆吉的岳母、妻叔,包括儿子都被日伪逮捕,作为要挟他们投降的人质,最后均被残忍杀害。怀着国仇家恨,赵庆吉夫妻对日伪军展开了持续打击。
1932 年 10 月,赵庆吉部参加对大孤山伪军集团围攻战,毙伤敌60 余人,之后掉头奔袭红花岭,打死日军守备小队长提岛及 2 名日本兵;1933 年夏,在鸡冠山袭击伪军驻地,获枪 27 支;1934 年,设伏白旗堡,击毙日警察署巡长、巡监、监督官 4 人。
1937 年 10 月,赵庆吉、关世英率 40 余名义勇军被日伪军包围。激战中,赵庆吉负伤。关世英上前抢救他时,被敌机枪击伤双腿,无法行动,大呼:“我死了算什么,你带队冲出去……报国仇家恨!”遂留下掩护,命令卫士背赵庆吉突围。日伪军蜂拥而至,呼喊“抓住关世英,抓住铁血军参谋长!”关世英毅然饮弹自戕,年仅 22 岁。
苗可秀及赵庆吉等义勇军抗战区域属于辽南,地靠大海,是关内接济义勇军的重要通道,因而也是日寇镇压抗日活动最严酷地区之一。1938 年 1 月,赵庆吉被偷袭负伤,治伤时不幸被捕。3 月,他在凤城镇西沟刑场被日军杀害,年仅 38 岁。
赵庆吉、关世英这对铁血抗战夫妻,队伍最多时不过数百人,坚持到 1937 年时,已不足百人。每次参与作战歼敌的人数,多为几个、十几个,但他们的战斗从未停息,仅 1935 年与日伪军作战就达 30 余次。在几十万国民党军放弃抵抗、撤离东北之际,他们仅凭自己微薄之力,与强大的关东军血拼到底,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笔者关注这对铁血夫妻的原因之一。
王凤阁,出身于教师家庭,幼读私塾,中学毕业后从军,任军官,因不满军阀混战辞职回乡。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阁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200 余人的抗日队伍,成员主要是伐木工人,骨干多为中小学教师。
队伍拉起的第一仗是攻打柳河县城。举旗抗日,人心所向,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一举攻入城内,捣毁伪县公署、日本驻柳河领事分馆,砸开监狱,放出政治犯。
攻下柳河县城,王凤阁即到县里电台向全国通电:“凤阁生于斯土,不甘坐视国家之沦亡,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号召同胞,共伸义愤,爰组织义勇军……此后拚掷头颅,牺牲一切,此头可断,此志不移……”
王凤阁连打胜仗,队伍发展至近万人。在参加了唐聚五成立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后,王凤阁的队伍被编为十九路军,并由他任司令。在日军强力镇压下,辽宁民众自卫军的一些方面军、路军首领,大多都进关了,但王凤阁不走,他要与侵略家乡的日本人拼杀到底。
教师家庭,自幼遍览群书,使王凤阁对战争的一般规律自有独特见解。1933 年起,他带领队伍在高山密林中修筑多处要塞作为根据地,设置战争后勤供应部门。凭借这些根据地,王凤阁的抗日队伍在极艰难的环境中坚持 6 年之久,发动的奇袭通化东江沿三分所、七道沟口袋战等名震一时。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中,队伍规模如此之大,如此熟悉地形且善游击,坚持抗战时间如此之久,如王凤阁者,实属少有。他本人被伪满政权称为“东边道的反满抗日匪巨头王凤阁”,敌人如鲠在喉,必欲铲除而后快。从 1936 年 10 月至 1937 年 3 月,日本侵略者出动重兵进行长达 5 个月的“大讨伐”,王凤阁几番苦战,终至粮尽弹绝,被敌捕获。
应当承认,对有影响力的英雄人物,日本人也是敬佩的,往往极力争取为己所用。日伪特务机关,在通化城最有名的“东江春”饭店摆下酒席,邀请各界名流为王凤阁“接风”。王凤阁略略一瞅,微微一笑,伸手掀翻了桌子。
也应当承认,无论有多大影响力的英雄人物,一旦不与日本人合作,他们的报复兽行残忍到令人发指。1937 年 4 月 6 日,通化全城戒严。伪保长大清早便挨家挨户通知人们,要站到路边观看处决“反满抗日匪巨头王凤阁”。
刑场设在玉皇山下,日伪军前一天就在柳条沟挖了两个坑。王凤阁与妻子和 3 岁的孩子被押到坑前,妻子脸色苍白,两腿微颤地向丈夫靠拢。王凤阁鼓励她说:“别怕,坚强起来!人不总有一死吗?这死值得!”
行刑的时间到了,鬼子让王凤阁下到那个大坑里去。他抬起头,站定,高声道:“诸位父老弟兄们!诸姑姐妹们!我王凤阁通化生,通化长,就是我的小名大家也知道。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我和日本鬼子战斗了这些年,不幸被俘。现在我要和乡亲们永别了。希望大家不要泄气,一个王凤阁倒下去,还会有千万个王凤阁站起来!人心不死,国必不亡!乡亲们战斗啊!中华民族万岁!……”而后跳下坑去,昂首站立。伪军骑兵中尉用日本战刀将王凤阁斩杀。
这时,鬼子又叫他妻子抱着孩子下到那个小土坑去。她说,自己与王凤阁活着一处做人,死也要一处做鬼,抱着孩子跳入大坑。一个伪警先向她开了一枪,然后又向孩子开枪。头一枪未打死,孩子哇哇大哭,伪警又开了一枪,哭声又自坑中传出,直至第三枪响后,孩子的哭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