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嗜血的巴登巴登
1894 年 7 月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到 10 月 24 日的时候,日军第一师团在辽东半岛的庄河花园口登陆。为对清军实施两路包抄夹击,25 日,日军第三师团从“跳板”朝鲜冲过鸭绿江。11 月,日军攻陷旅顺。
1895 年 3 月,日军击溃清朝的王牌——湘军,几乎控制了整个辽东半岛。4 月 17 日,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对日本除了 2 亿两白银赔款以及割让国土台湾(含澎湖列岛)外,还割让了辽东半岛。
正当日本人扬扬得意之际,不料半路杀出了个打劫者。俄国公使让清政府推迟履约。4 月 23 日,俄、德、法三国联合向日本递交照会,要求日本向中国退还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国家之间的行为,无不以谋求最大的利益为出发点。据解密的俄国档案,头上有着日本武士刀伤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后第一个御前会议的中心议题,便是对日作战时机和占领满洲问题。综合意见为:虽然俄国海军在远东占有优势,陆军尚不足以开战。只能先忍下一口气的尼古拉二世决定,联合德、法两国干涉日本在辽东半岛的霸权。
法国是俄国盟友。德国虽为俄国对手,却想借此把沙皇的注意力从西方引向远东,三国一拍即合。当然,年轻的沙皇绝不只是打嘴仗,在递交照会的同时,下令集中到烟台的 10 艘俄国战舰脱下炮衣,在日本长崎港内的俄国军舰全天升火待航,官兵进入战位。
已在甲午战争中与中国打得手软的日本,面对三个强国,无奈吐出了已吃到口里的肥肉。日本举国激愤。明治天皇以“卧薪尝胆”激励臣民,首相伊藤博文在内部告称“以十年为期”予以报复。
所谓列强,本质乃国家级强盗而已。俄日双方争夺的中国东北并非俄日自己国家领土,但在强盗的逻辑里,世界上所有土地与财富的主权归属,是依据拳头大小、刀锋锐钝而决定的。
“三国干涉还辽”以中国再出 3000 万两库平银的“赎辽费”,以一手交钱、一手交地——“银货两讫”,日本退出辽东半岛告一段落。自此,俄日宿仇加深,埋下了东北下一场熊熊战火的隐患。
辽东半岛失而复得,昏聩的清政府大喜过望。曾吞并了中国 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沙皇顿时成了“恩人”,清政府甚至梦想“引俄制日”。沙皇索性“好人”做到底,对无力支付日本巨额赔款的清政府主动提供贷款。1896 年 5 月,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加冕典礼,盛情邀请清政府重臣李鸿章参加,给予破格礼遇。结果,1896 年 6 月 3 日,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
此密约曾长期未对外公开。
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中国允许沙俄建造一条穿越北满洲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与军械。铁路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犹如人体的动脉血管,将其出让给别国,无疑是巨大的卖国行为。掌权多年的李鸿章应当知晓其中的利害,但仍积极将密约转呈给年轻的光绪皇帝,并电催其画押用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公布的档案表明,为达成此密约,沙皇俄国私下付给李鸿章个人 300 万卢布(当时 1 卢布折合 1 两白银)之贿赂。
《中俄密约》签订的第二年年底,俄国舰队硬性闯进垂涎已久的旅顺港,仍然是威胁和利诱并用,迫使清政府于 1898 年 3 月签订了“租借”大连、旅顺 25 年的协定,干涉“还辽”的真实用心,昭然若揭。
接下来的 1900 年,借八国联军(含俄国)攻进北京之机,沙俄出动 17 万大军占领了整个东北。在同八国“切割”中国的《辛丑条约》之外,沙俄逼迫清政府再订密约,获得了东清铁路及哈尔滨到旅顺的筑路权。这一“丁”字形铁路贯穿整个东北腹地。战后,中俄虽有沙俄撤军规定,但俄国只撤走了部分军队。到 1902 年,俄在东北驻军仍达 7万人,其中“不冻港”旅顺驻军 3 万人。
综观日军战争史,突出特征是,多年一直惯用不宣而战的伎俩,突然袭击,并屡屡得手。最让俄国人切齿痛恨的是,1904 年 2 月 8 日,日军对俄驻旅顺舰队的夜袭。三国干涉还辽时,伊藤博文“以十年为期”的报复誓言,迅速演变成“十年军备计划”。日本在中国获得的甲午、辛丑两次巨额赔款,多数用于扩张军备。日军突袭旅顺前一年,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三笠”号,成为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的旗舰。
2 月 8 日夜,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日军舰队突然封堵了旅顺港俄军太平洋舰队的出海口,并向麻痹中的俄军猛然发动袭击;同时以自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东部登陆的强大陆军从岸后包抄,实施海陆夹击,重演了甲午中日旅顺争夺战的第二幕。
怀着仇恨的日军相当顽强,在付出伤亡 6 万人的惨重代价后,于1905 年元旦逼降了旅顺俄国守军。歼灭旅顺港俄太平洋舰队后,又在奉天与俄进行了陆上大决战,日军以 25 万对决俄 32 万大军,毙伤俄军6 万,生俘 2 万。5 月的交战中,日舰队在对马海峡击沉俄战舰 19 艘,俘虏 5 艘。
西伯利亚到东北铁路未开通之际,海上运输是俄军军备补给的主要渠道,制海权的丧失,致使沙俄败局已定。日俄战争打了 16 个月,俄军阵亡 5 万余人,日军阵亡 8.6 万人,双方伤者无数。日军以高昂代价险胜。精疲力竭的两个强盗接受了隔岸观火者美国人的调停,于1905 年 9 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在中国土地上燃起战火,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死伤无数,仅财产损失折合白银就高达 700 多万两。那时,正是光绪皇帝当政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两个强盗闯进家园,为争夺主人房间与屋里财物,把主人家里砸得稀巴烂。令人悲哀的是,主人毫无底气地宣布“中立”,任由强盗重新瓜分家里的财物。
战败了的俄国将大连、旅顺及附属地区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铁路及支线附属矿业全部让渡给日本,同时又将库页岛部分割让给了日本,勉强保住了在中国“北满”的利益。至此,中国东北由俄一家独霸,变为被日俄两家瓜分。双方势力范围以长春为南北分界线,长春以南的铁路称“南满铁路”,也称满铁。除拥有铁路外,日本还将势力延展至铁路两侧 16.7 米至 3000 米不等的满铁附属地,总面积达 482.9 平方公里。
由肢解琉球始,到武装侵占朝鲜,再到同俄国开战,日本士兵的战靴终于踏上了中国东北大地。
《朴茨茅斯和约》还有一个要命的《附约》,规定在铁路沿线地区,每公里可驻留护路兵 15 人。日本正是以此名义,在日俄战争后留下了一个师团“护路”。这就是后来给中国尤其是东北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日本关东军生成的雏形期。
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庞大俄国的事实,成为众多学者与众列强研究的重要课题。就两国实力而言,沙俄领土为日本的几十倍,人口是不到5000 万人口的日本的 3 倍。日本年钢产量几万吨,远不及俄国 200万吨。日本财政只能供养 20 万陆军,而俄国常备陆军却有 230 万。日胜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美之支持,贫瘠小国日本所需战争费用“8亿多日元的缺口全靠美英贷款弥补”,
东乡平八郎那艘“三笠”号旗舰,就是英国制造的。
日俄战争实际上是列强抢夺瓜分中国领土时的尖锐矛盾大爆发。换言之,在中国这块偌大蛋糕呈现于列强餐桌上时,任何列强要独吞,除了会引起被侵略国的数万万人奋起反抗外,还冒有遭遇内讧被群起而攻之的危险。
小小日本敢于独吞象大般的中国吗?
1921 年,一个秘密聚会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巴登巴登温泉举行。3 个军衔均为少佐的日本驻外青年武官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泡在蒸汽浴室里义愤填膺地讨论日本国家命运,共同立下“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全力推进日本军国主义国家改造的誓言,史称“巴登巴登密约”。
这 3 个人皆为日本陆军中的骄子,后来被称为“三羽乌”(日语“三只乌鸦”之意)。巴登巴登秘密聚会的内容虽然浅薄,但在日本近代史研究界地位甚高,因为“巴登巴登集团”的 11 个青年军官,都成了后来日本军界的主要人物。“三羽乌”与“巴登巴登”集团的首领是永田铁山——裕仁天皇决定投降的时刻,还在地下室挂着他的遗像。
实际上,参加巴登巴登秘密聚会的还有一个人是东条英机——后来的日本首相、头号战犯。只是因为在士官学校中比“三羽乌”低了一个年级,在聚会那天除了替永田点烟和在浴室门口放哨,并未参与讨论,最终也未被史学界列入“三羽乌”之内,但仍被“三羽乌”第一个吸纳进“巴登巴登集团”。
另外 7 个人,是后来曾任过日军参谋总长的梅津美治郎,日本陆军大将、满洲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日本陆相中村孝太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进攻南京总指挥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最凶残的刽子手之一、日军第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日本陆相下村定和日军第十师团长、日据时期首任香港总督矶谷廉介。
以上 11 人是日本赖以发动侵华战争的昭和军阀集团的核心骨干,给中国造成了无尽灾难。3 个未入日本陆军主流的青年军官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如何能组成庞大的令世界毛骨悚然的军阀集团?
20 世纪 20 年代后,日本军阀政治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下克上”现象,即低级军官通过暴力手段左右高层政治决策,从而形成了他国少见的“暗杀政治”。
就在巴登巴登密会结束的一周后,即 1921 年 11 月 4 日,日本首相原敬在东京车站被 19 岁的中冈艮刺杀,凶器是在车站附近五金店买的一把白鞘短刀。
在对偌大的中国这块肥肉进行“切割”的过程中,日本朝野有两类政策时常纠结、矛盾,甚至激化为“下克上”的暴力:一类是以少壮派军人为骨干的激进派,主张以直接的武力强行“切割”;一类是相对稳健派,主张“慢火煮青蛙式”的蚕食。后者较前者更为阴柔险恶。两种方式的矛盾角力促进“暗杀政治”不断膨胀,致使一段时期内,首相成为日本最危险的职业,而这种危险几乎每次都与中国有关。为尽快吞下中国这块肥肉,几届首相人头落地。
原敬首相只不过代表日本政府宣布收回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中暂时无法兑现的部分条款,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却没想到被强硬派指责为软弱卖国而殒命。
1930 年 11 月,在日本军部支持下,法西斯组织“爱国社”成员佐乡屋留雄乘首相滨口雄幸视察之际,在距离 3 米处向其开枪,造成滨口雄幸重伤,不久身亡。凶手刺杀的理由之一是“干扰天皇统帅权”。
1932 年 5 月 15 日,日本少壮派海军青年 9 人,闯入内阁首相犬养毅官邸。海军中尉三上卓与黑岩勇一齐吼叫着,对准首相开了枪,犬养毅满身血污,当场毙命。
1936 年 2 月 26 日,日本少壮派军官再次发动军事政变,袭击首相官邸及一些高级军官的住宅,杀死了前首相斋藤实。时任首相岗田启介因叛军错将其秘书当成他被杀而幸免一死。
日本军界“下克上”的“暗杀政治”屡屡得手,强大的势力——皇权成为其牢固的靠山。1919 年,日本大正天皇因脑血栓不能亲政,权力已落入皇太子裕仁手中。
1921 年 11 月,裕仁正式摄政,年仅 20 岁。这年的春天,裕仁出访欧洲,一件计划外的事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出访途中,皇室长辈明治天皇的女婿东久迩宫向裕仁引见了一大批少壮派军官——多半是驻欧武官与观察员。也许是有意对少壮派军官加以笼络,便亲政后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裕仁特意为这批少壮派军官举行了宴会;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在这一年,巴登巴登集团形成,参加那天宴会的少壮派军官,大部分都上了巴登巴登集团的名单。
据史料记载,裕仁摄政后办的第一件紧要事,便是将以巴登巴登集团为基础的“为理想献身的年轻人”,集中到皇宫东面幽静的宫廷气象台“大学寮”,聆听日本第一个法西斯组织犹荐社创始人大川周明讲“述大亚洲主义”与“法西斯主义”。
1926 年 12 月 25 日,25 岁的裕仁正式成为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改元“昭和”。上述 3 位首相被刺杀,均发生在裕仁正式摄政或继位天皇期间。他的意志对军人铁血政治的火焰是暴雨还是添油,关乎日本国家的走向。
刺杀天皇任命的首相,是对最高权力的公然挑战。但是,“对自己的大元帅权威受到侵害这一点,裕仁没有责怪反乱的将校军官,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政党为基础的内阁。与军队的叛乱者相比,他更不信任议会政党,他要通过削弱政党内阁的权力——这本来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来加强天皇的权力。”
刺杀犬养毅的“所有被告获得了轻重不一的‘监禁’惩罚。法庭在判决词里说他们是‘忧国之至情,有可谅鉴之处’”。
日本军阀的暗杀每一次都被冠以“爱国至诚”的名义,但他们却忘记了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的一句名言:“爱国心在不少场合,是被流氓当作隐身衣来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