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东瀛是福地
甲午年、辛丑年日本两次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痛楚与屈辱。而 1904 年日俄战争,弹丸小国日本竟然打败了世界上疆域最广的沙俄,引发了中国对日本的极大好奇。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向日本考察、留学,探究日本发展强大的秘密与经验。
1908 年初,在涌向日本的庞大队伍中,有一个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自浙江奉化的蒋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此行的目的是学习日本军事。这是蒋介石第二次东渡日本,为接续一年多前在日本未完的学业。临行前,蒋介石给表兄一张照片以作留念,背后题诗一首以言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自此开始,这位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与日本便有了千丝万缕之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蒋介石进的是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在那儿学习了 3 年。1910 年毕业后,他又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被分发到野战炮兵联队(团)实习1 年。
4年的日本军校及部队的生活,对蒋介石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日本军队的‘大和魂’和‘武士道’精神”,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下级必须绝对地服从上级”的原则对他影响最深。
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形象地描述了蒋介石作为下级士官对日本军校长官的服从与尊敬:
“1910 年 1 月一个凛冽的早晨,蒋介石站到了驻扎在高田的野战炮兵第十九联队队长日奉大佐面前,‘啪’一个立正,打了个敬礼。他俩的顶头上司是‘大胡子将军’长冈外史,他统率着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日奉大佐的联队就隶属这个师团。”
后来,长冈外史冥思苦想试图找到蒋成功的秘密:“他写了篇文章回忆说:1927 年在东京,他邀请蒋和日奉大佐一起喝茶,和往常一样,蒋穿戴得笔挺‘象(引按:应为“像”)个潇洒的影星’,谦恭有礼得有点过分,告别的时候,蒋献给长冈一个条幅,上书‘不负师教’四个字。长冈外史认为正是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才是蒋介石成功的秘密。”
有评论认为,正是 4 年的日本军校生活,奠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军人的感情。同窗之谊,往往是一生挚友的基础。因而,临行之前,学校举行了小型的告别宴会。席间,日本官兵们以武士道的礼节,以清水代酒,与蒋介石传杯共饮……蒋介石带着对高田联队日本官兵们的惜别之情回国。
此后,蒋介石曾数次往返日本。1912 年 1 月 14 日,蒋介石刺杀光复会元勋陶成章,首选逃难避祸的地点就是日本。
日本巴登巴登法西斯集团创立的 1921 年,中国上海诞生了一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在后来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成为抱有最不妥协态度并拥有最顽强意志的政党;只是,在日本昭和军阀集团已发展到十分庞大之时,这个政党的力量还十分弱小,全国党员仅有 50 余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会代表仅有 13 人。
彼时排名十分靠后的毛泽东,后来成了这个强大政党的领袖,其他12 位代表,除董必武参加了开国大典外,有的牺牲或病逝,有的退党、脱党,有的叛投国民党,也有两个人——陈公博与周佛海,却投靠侵略中国的日本,成了中华民族的汉奸、卖国贼。
1927 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
自这年始,中华大地血流成河,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蒋介石成了反革命,对正在成长中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挥起了屠刀。从 4 月12 日第一刀起,到次年上半年,死在蒋介石反动军阀屠刀下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及其他革命人士达 33 万多人。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
还是在这一年,打着革命旗号的蒋介石正在北伐中不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各军阀积怨日深,于 8 月遭受了第一次被迫下野的挫折。同刺杀陶成章那次一样,蒋介石再次选择前往日本。
日本仿佛是蒋介石的福地,每次都不虚此行。1927 年的日本之行,蒋介石办成了两件对其后来事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拜谒宋太夫人,争取其对蒋宋婚姻的认可。
欲在乱世中国称雄,必得强大财阀支持。宋美龄的背后是富可敌国的江浙财团,而江浙财团与英美财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公报》创办人胡霖曾评论说:“蒋的婚姻是一次精心预谋的政治行动。他希望通过成为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和宋子文的妹夫来赢得他们。那时蒋也开始考虑寻求西方的支持。如果美龄成为他的妻子,他便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有了‘嘴巴和耳朵’。此外,他一直十分欣赏子文在财政方面的才干。”
有评论认为,在宋氏三姐妹中,大姐宋蔼龄爱钱,嫁给了孔祥熙;二姐宋庆龄爱国,嫁给了孙中山;小妹宋美龄爱权,嫁给了蒋介石。
实现蒋宋联姻,宋美龄本身不存在障碍。在宋子文那儿,商人靠上了政府,有百利而无一害。鉴于蒋介石以往在婚姻关系方面复杂的情况,宋美龄已明确向蒋说明,没有宋母的同意,她不会和他结婚。
10 月 3 日,蒋介石由宋子文安排住进有马大旅社,拜见了在有马温泉养病的宋太夫人。宋太夫人同意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事,蒋介石非常兴奋。当然,作为获取巨大收益的代价,蒋介石舍弃了相守 7 年的女人陈洁如。
蒋介石与宋美龄联姻,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与影响的事情——中国最大的军阀与财阀在 1927 年完成了实质性结合。军阀靠财阀支持崛起,财阀靠军阀保护扩张;军阀的刺刀杀向哪里,财阀的势力便扩张到哪里:这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与四大家族得以崛起与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件事,争取并获得了日本政府的支持。
在日本期间,蒋介石辗转通过日本黑龙会首领头山满,与日本新任首相田中义一以及军部搭上了关系,进行了深入会谈密商。田中义一要求蒋介石答应 3 个必须条件:必须坚持反共(含苏联),必须不牺牲日本在华利益,必须先行巩固中国南方。蒋介石全部应承下来,以此获得了日本四千万日元的借款支持。
这笔款项对企图东山再起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先行巩固南方”隐含了日本的巨大阴谋,背后的意思是,蒋介石可以在中国“南方”实现统治。北方,尤其是东北,尽管现今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但不在蒋介石谋求的地盘之内,那是《田中奏折》中日本首先要夺取的目标。
顺利完成了两件大事后,蒋介石在日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告日本国民书》,大力呼吁中日亲善。从留学日本至今,人们发现,蒋介石在思想感情、政治意向、经济利益诸方面,与日本如此藕断丝连。一旦面对日本的疯狂进逼与侵略,他是战,是屈,还是和?
获得了江浙财团及日本政府支持后,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很快东山再起;复起后,第一重大举措是“北上讨奉”,打倒盘踞北京的张作霖。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已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的状态,人民盼望安定与和平。因此,“统一”与“革命”便成为军阀发动战争、扩张地盘的“亮旗”。蒋介石虽将北上讨奉冠以“第二次北伐”之名,这个举动实质上却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再次争夺地盘、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又一场混战。
开始于 1928 年初的北上讨奉,一路顺利。至 4 月,讨奉军已攻下重镇徐州,5 月杀入山东境内。5 月 1 日,蒋介石已率司令部进驻济南。正在其扬扬得意之时,不料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奉命率兵,由青岛进入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上讨奉。
日本人曾一度为蒋介石感到一丝骄傲,因为中国元首蒋介石接受的是他们严格的军事训练与培养,但现今蒋却成为他们实施夺取中国北方计划的威胁。在日本看来,中国北方——不仅仅是“满洲”,长江以北,尤其是山东也是其势力的计划染指地区。蒋介石违背了对田中义一“先行巩固南方”的承诺。
面对中日两军一触即发的对峙局面,蒋介石决定隐忍,派人与日方秘密联络,表示愿意承担日军军费,条件是日军撤回青岛。然而,日本人知道,讨奉军的北进将成为日本控制中国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严重威胁。
5 月 3 日,日军炮轰济南城区,中国守军被迫还击。深夜,日军包围了山东省交涉公署。中国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长、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与日方交涉,因拒绝向日军下跪并破口大骂,被日军割掉耳朵、鼻子和舌头后,连同其下属共 17 人遭枪杀。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黄郛再次前去与日方交涉,日军军官胁迫这位中国外交部长在所谓中国军队枪杀了一个日本军曹的“调查报告”上签字,直到黄郛被迫签上一个“阅”字才将他放回。
面对日方的肆意逼迫挑衅,蒋介石却步步退让,下令部队退出济南,绕道继续北上讨奉。然而,日军并未停止进攻。11 日,济南全城沦陷,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中国军民被打死 6100 多人,打伤1700 多人,
济南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史称“济南惨案”。
济南避战,蒋介石开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之先河,使日军初试了蒋介石骨头的软硬强度。面对软弱的新对手,日本人的胆量陡然高张。济南惨案也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蒋介石的另一面。马君武先生写信批评蒋介石说:“有谓介石兄对内则面狞如鬼,对外则胆小如鼠。十七年(引按:1928 年)在津浦路有兵 20 万,为福田一师吓走。”
虽然蒋介石的“外战外行”初露端倪,但人们很快见到了他的“内战内行”。
1928 年 6 月,蒋介石率北伐军攻入北京,将奉系军阀赶回了东北。当年 10 月 10 日,蒋介石选择“双十节”,在南京就任新的国民党政府主席,宣布中国实现了“统一”。
“然而,这不过是一个残酷的假象。”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认为,“1928 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就像一个看起来很健康,但实际上是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癌症的病人。”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
“冯玉祥称雄于北方,同时又是有名的西北王,控制了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等省。而蒋的对手阎锡山则从他那坐落于山峦的山西省大本营中向河北、察哈尔、绥远等省发号施令。在南方,李宗仁控制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蒋介石只在长江下游的五个省里享有无可争议的权力。”
这一带为中国最富庶地区。
大凡独裁者,断容不得他种势力存在。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政府主席,可以名正言顺地抢夺其他军阀的地盘,但他明白,不能同时与各军阀为敌。他的策略是以派制派,各个击破。
1929 年初,蒋介石首先对逼迫自己下野的桂系军阀开刀,策略是“扶唐拉粤败桂系”。
开战前,蒋以任命唐生智为第五路军总指挥为条件,让唐接收其被白崇禧收编的旧部,从而孤立了白,继而策动粤系军阀陈济棠倒李宗仁。3 月底,陈济棠等通电声称“粤系为中央统治下一省”,粤桂同盟随声瓦解。在对桂系动刀前,蒋又重金收买桂军大将俞作柏、李明瑞、杨腾辉。5 月,在蒋的大力扶持下,粤军于广东白尼大败桂军,蒋遂任命俞作柏为广西省主席,挖了桂系根基。
在桂系败局已定的同时,蒋拉开了打击冯系战争的序幕,仍然采用分化瓦解策略,“联阎击冯分化西北军”。在即将开战的关口,蒋策反冯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
挥金如土是蒋的一大特征。当韩复榘通电“拥护中央”后,蒋立即给韩、石送去 500 万元,并分别任命韩、石二人为河南省与安徽省主席。蒋对韩的收买,对冯玉祥是致命的一击,韩“带走了 3 个师长以及冯玉祥的 10 万精锐部队”。
在对冯开刀的同时,蒋对阎锡山许诺高官予以拉拢,以南京政府名义任命阎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原本答应“共同反蒋”的阎转而拥护“中央”,与冯玉祥对立,并夹击冯军。12 月 1 日,蒋军占领陕州,西北军完败。
1929 年冬,蒋继续借力打力,击败了唐生智与石友三的“反叛”。唐的政治倾向本是拥汪(精卫)反蒋,投靠蒋是为借蒋之力把旧部军队夺回来,石投蒋叛冯是为金钱与高官。当蒋许诺的安徽省主席旁落陈调元手中时,石便与唐一齐反蒋。
蒋当初借助唐与石的力量是为打击桂军与冯军,当目的达到后,唐、石不仅不再有使用价值,而且成了“异己”。这一次,蒋仍然以派制派,收买拉拢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何键等众多军阀,对唐、石两军分而处置:一方面牵制石部,另一方面袭击、夹击唐部。唐军大败,唐化装潜逃。
1929 年,是蒋介石大获丰收的一年。一个简便的检验方式是:“实施税收的能力是对政府进行衡量的尺度。在击败了桂系军阀后,国民政府可以在全国 22 个省征收税金。”
这尚不包括冯玉祥倒出的一部分地盘。
但是,蒋氏军事集团的扩张,以诸多军阀的割肉与倒台为“代价”,因而蒋与众多军阀的矛盾越积越深。在连续挫败桂系、西北军及唐生智后,蒋介石骄横跋扈,独裁野心更加暴露。蒋的目标是号令在全国各地通行无阻;而唇亡齿寒的危机,使众军阀结成了反蒋联盟:终于在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了。
主战场在河南的中原大战,也称“蒋冯阎李战争”。在众军阀中,阎锡山是精于算计的,蒋与各派军阀大战,阎多游离于各派之间,以求晋绥军自保。中原大战的导火索是阎帮助蒋消灭唐生智后,蒋自食诺言,没有将河南支配权给阎锡山。
反蒋联军声势浩大,共集结兵力 70 万人。大战期间,阎、冯、李同时进行政治倒蒋活动。8 月 7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在北平召开,另行选举阎锡山为国民党政府主席。
蒋介石的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数量并不占优势,仅 40 万人。但对派系关系通透彻晓的蒋介石,立即发现了壮大己方力量的对象——置身事外的 30 万东北军。蒋介石先是把青岛的地盘让给张学良,接着又委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挥金如土的蒋介石历来办事先付钱,当东北军少帅张学良通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表明“静候中央措置”的倾向性态度后,蒋介石立即电请宋子文速汇出兵费用 500 万元,并另筹公债 1000 万元,对东北军入关予以支持。
随即,张学良率东北军精锐入关。9 月 21 日占领天津,22 日进入北平。中原大战局势急转而下,反蒋联军以失败告终。阎锡山逃匿大连,冯玉祥避居山西。
关于中原大战胜败原因,当时天津一家报纸登载了一幅漫画:蒋介石一手拿洋钱,一手拿着机关枪;阎锡山一手抱秤杆,一手抱算盘;冯玉祥一手拿窝头,一手握大刀。评论认为,是蒋介石的洋钱打垮了对手。
自 5 月至 11 月长达 7 个多月的军阀混战,兵力总投入 110 余万,双方死伤达 30 万人之巨,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冀鲁豫等省的青壮年男子。双方军费总数达 2 亿元以上。
中原大战使国家元气大伤,战火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多地。战火所到之处,工业衰败,农业破产;尤其是主战场河南省,因战事死亡达 12 万人,逃亡在外者 118 万人,被军队拉夫者达129 万多人,百姓财产损失总计 6.5 亿多元,全部损失估计 10 年之后方可恢复。
中国新军阀为争夺地盘打得头破血流,大海对面虎视眈眈的岛国正在崛起的日本军阀集团,能给中国老百姓 10 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