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探索金融深化改革的“江苏路径”
新的赶考路上,江苏以“普惠、科技、绿色、开放”为特色的区域金融优势彰显,应着力从区域性金融集聚效应提升、绿色金融创新服务开展、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维护这几个方面入手,努力走出金融深化改革创新的“江苏路径”,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江苏模式”和“江苏示范”。
江苏金融创新改革成效显著
江苏金融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活化、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四个方面。
截至2020年底,江苏境内“10+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累计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4.7万个,创新金融产品、新服务模式创新120余种。同时,自“十三五”以来,全省持续推出的“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金融+特色产业+贫困户”等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已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71.81亿元,惠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86.7万户。
不仅如此,江苏还在全国率先推出“环保贷”业务,引导商业银行为环保企业开展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18年7月末,江苏共发行各类绿色债券21支,发行规模233.25亿元。
扛起深化改革的“先行”责任
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拓展投融资渠道。“十四五”时期,数字普惠金融仍是江苏普惠金融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江苏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完善“征信+评价+信贷+社会管理”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主动拓展直接投融资渠道,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坚持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功能健全、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
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应加强战略产业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与企业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
创新绿色金融模式、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导向指引,着力提升绿色信贷投放总量和质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快构建以信贷、保险和证券为主体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探索绿色金融与动能转换协同发展新模式。
持续深化金融开放、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企业“走出去”金融支持。大力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管理等领域外汇管理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加强跨区域金融合作,积极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地理和政策优势,主动承接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
全方位构建江苏金融发展新格局
加快优质金融资源集聚。建议通过建立地方特色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提升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三方面的努力,打造江苏金融高质量发展平台。同时把握金融改革创新机遇,高效助力乡村振兴。可重点实施金融服务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三农”大工程,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开展绿色科技金融创新。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可在地方性法规法律文件方面先行先试,出台针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相关强制性规定,通过政策约束促进金融资源流向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绿色融资工具。开发绿色众筹、资产证券化等绿色融资创新产品,并实施鼓励绿色产业投融资激励。多元化配置绿色资本,稳定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深化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以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业为主体,私募基金、金融租赁等新兴科技金融为补充,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推进区域金融模式改革。一是扶持区域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增加对信用卡中心、数据备份中心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金融后台运行服务的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开展融资业务模式创新试点。在“两权抵押”模式的基础上,推广开展“政银保”“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等。三是创新金融市场运营模式。扶持建设金融控股集团、发展金融科技银行等新型投融资业态,创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运营模式。
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一方面加强系统风险防控。把防范风险贯穿于金融创新的全过程,打造完善的现代金融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两高一剩”行业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另一方面优化金融征信环境。主动防控各类债务风险,继续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和互金整治风险化解工作。明确细化各部门、各区工作职责,上下级联动,多部门协同,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原文刊载于《新华日报》202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