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专业市场 建设双向开放新平台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大省,江苏具备相对明显的制造优势及开放优势。进入“十四五”,江苏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快速发展的同时,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及制造优势,积极扩大与沿海省份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分工与供应链对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打造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集聚高地”。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即专业市场一头连接着国内生产制造商及其中间品供应商,另一头直面国内外采购商和消费者,能有效衔接起“国内生产配套”与“国外市场消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市场信号及订单采购需求的倒逼机制,能不断推动专业市场的产品结构及其供应链效率提升。因而,专业市场有条件成为衔接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
江苏专业市场双向开放的现状
随着中国生产和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量特色产业集聚及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各类专业市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深圳华强北电子商城等。依托雄厚的制造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江苏的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常熟国际服装城、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丹阳国际眼镜城等。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带动下,江苏各类专业市场在实现产品种类不断细化、品质持续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上游配套供应商及下游服务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品牌展示、中间品供应到仓储物流、加工制造等一整套自主可控的国内供应链。以常熟国际服装城为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服装专业流通市场,常熟国际服装城拥有35个专业市场、3万多个店铺、近10万经营户,2020年实现交易额1 604亿元。在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近年来常熟国际服装城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通过对国际贸易载体建设、培育外贸综合服务机构、外贸招商活动、商户参展、组织货源、建立新型外贸物流体系等方面的推进,构建了国际贸易产业链,以此推动本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对于服装制造整条供应链产生显著的辐射作用,如通过借助常熟国际服装城平台,绍兴柯桥、吴江盛泽等上游的原料、辅料供应商,以及苏州市各区(市)的服装加工厂均成功地与国内及海外市场进行对接。
新发展格局下制约专业市场双向开放的因素
江苏专业市场在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仍遇到一些突出问题及难点。
首先,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当前专业市场仍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眼镜玩具等轻工部门,产品档次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终端产品及其配套中间品质量标准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上游供应商及加工制造商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引导下,各地优先选择依托本地产业集群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由此产生了专业市场空间布局相对分散、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如在陶都宜兴,各类陶瓷专业市场遍布,有一家企业集团在宜兴西北近郊开发了8个专业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巷头市场建筑面积不足80万平方米,入驻经营户仅1 200家。
再次,营销模式依旧传统。面对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家纺、服装等各类专业市场却仍然更多依赖实体门店、展销会等传统营销模式获得订单,对于平台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为例,2020年前8月共实现销售额2 200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成交额仅为100亿元。
最后,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疫情肆虐、国内疫情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企业供应链成本不断高涨,江苏各类专业市场普遍不景气。一方面,生产企业时常由于国内供应链某个链条环节不畅而导致生产中断;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国际海运空运费用飞涨、航班减少、货柜积压致使货运周期延长,由此导致物流、仓储成本持续呈现上升势头。
升级专业市场打造双向开放枢纽的新支点
要坚持凸显区域及产业特色,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紧紧依托江苏现有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及对外经贸网络,培育一批产品高度细分、产业配套完备、市场份额较高的各类专业市场。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形式的“后厂”整合省内外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扩大国内循环;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运营模式积极将“前店”向国际市场延伸,持续为国际生产网络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高质量中间品和最终品。
一是以资源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应彻底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壁垒,鼓励同类产品专业市场通过强强联合及布局调整实现集聚发展。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大力培育一批营业面积、成交规模在华东地区乃至国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的旗舰型专业市场。
二是以市场需求助推国内供应链升级。充分发挥批发零售终端直接面对采购商和消费者的优势,强化对商品的研发趋势、价格走势、销量大势的分析判断。以提升商品品质和市场反应能力为目标,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型供应链对接传统生产企业,推动精益工厂、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引导中小微企业创新柔性供应链体系,以满足市场小批量、多批次和快速反应的新需求,探索订单驱动生产新模式。
三是以数字化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专业化市场+互联网”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和商户不断拓展网络分销、移动电商、网红微商等电商新渠道,加快提升线下商品集散、消费体验、物流配送等功能,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提高流通效率为切入点降低物流成本,鼓励企业和商户应用供应链管理、社交大数据营销等信息系统,提高设计、生产、采购、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以新型贸易模式全面融入国际循环。引导众多实体门店加快应用跨境电商渠道,围绕主导产品大力引入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及仓储、物流、支付、运营等服务企业,积极探索以自建、共建等模式在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公共海外仓。深入开展省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重点发展适合中小经营户及小额贸易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进业务流程、监管方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各类专业市场的市场采购贸易份额。
原文刊载于《群众》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