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强富美高”新南京美好蓝图
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十一次会议展现的南京发展成绩鼓舞人心,确立的南京发展目标催人奋进。
交出“双胜利”大考的优秀答卷
今年以来,南京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务实的举措,奋力在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大考中交出了优秀答卷。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南京经济仍然实现1.6%的正增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经济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之一。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南京GDP同比分别增长2.2%、3.3%,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展现了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南京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经济活动频繁,能够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已属不易,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更是难上加难。南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单,得益于南京市委市政府把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得益于南京紧扣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因为反应迅速、处置正确、作风务实、落实有力,才能在多道难题交织中得到高分,才能以自身的“稳”和“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首位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地方就来到江苏,对江苏省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争当表率”,就是要着力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就是要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标杆性、支撑性;就是要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争做示范”,就是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疏通补齐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堵点和短板,加快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就是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有效路径。“走在前列”就是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发挥江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精神,率先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做法与经验。
作为江苏省省会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市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方面必须强化首位担当。南京也有责任、有条件在江苏全省、全国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南京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的“四个城市”目标任务。
南京以“四个城市”的目标任务来细化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首位担当,应着力巩固和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实体经济优势。通过坚守实体经济根本,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南京制造向南京智造、南京创造转变,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强链补链行动,进一步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着力提升8条产业链的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水平。三是内需市场庞大优势。通过强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的远景目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更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表明,创新正深度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南京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在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政策上不懈探索,创新名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南京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465亿元,占GDP比重达3.3%,位居国内设区市前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9.26件,继续位居江苏省内第一、全国前列。创新加快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4+4+1”主导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南京市新型电子、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设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四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为70.5%。
从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来看,南京将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地推进创新名城建设。重点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云集,各类高端人才会聚。为此,关键在于把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要推动政府与高校院所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需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源。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立足南京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助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推动新兴产业尽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文刊载于《南京日报》(思想理论版)202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