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满京华,煊赫彼世家
皇帝亦不过是世家的一员
所谓“世家大族”,就是指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西汉后期,随着豪族势力快速发展,已有一些世代官至二千石的家族(“二千石”是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的待遇,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甚至还有父子相继为相的现象。东汉开始,世代公卿的家族越来越多,这些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成为东汉豪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政局变幻中举足轻重,直到两晋时期登顶。
由于东汉的建立本就借助了南阳豪强地主和河北豪强大族的势力,因此东汉政权一开始就是皇权和大族并存。光武帝刘秀一方面要笼络世家大族,另一方面又要收缩其权力以抑制这些大族。刘秀为了防止世家大族结党营私,对大臣抱团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手段,比如太尉西曹掾蒋遵因微过免官禁锢,侍中戴凭为之求情,刘秀发怒说:“汝南子欲复党乎?”刘秀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大臣不得“朋党比周”。
世家大族的教育体系
汉和帝时期,政治环境日益恶化,在外戚、宦官的淫威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敢于抗争。窦氏专权时,尚书仆射乐恢弹劾窦氏党羽“无所回避”,并上书汉和帝“诸舅不宜干正王室”,后遭窦宪迫害而“饮药死”;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鲠言直议,无所回隐”。窦氏被诛后,汉和帝任命乐恢的儿子乐己担任郎中一职;任隗死后,和帝“追思隗忠”,提拔他的儿子屯为步兵校尉;袁安死后,和帝“追思前议者邪正之节。乃除安子赏为郎”。汉和帝对这些忠臣的褒奖,可以说是为世家大族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孕育了汝南袁氏等一批新兴的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的门风在当时得到了舆论的好评,特别是在桓灵之际的清议运动中,“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太学中流传着:“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们共相标榜,虽然后来的党锢之祸令一批已经兴起或即将兴起的世家大族被扼杀,但世家大族清廉正直的门风却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
“教育功能”是东汉世家大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公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礼法门风,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天然场所。这一特征使得世家大族与普通权贵、豪族、学者有所区别,也为后来世家大族向门阀士族的转变,以及门阀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狂欢拉开序幕
《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从刘秀开始,世家大族的势力便开始渗入整个国家统治阶层。皇帝要倚仗世家大族来管理国家,而世家大族获得权力后又要不断招揽门生来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世家大族通过这种方式一代代延续,家族政治地位和势力才得以与日俱增。久而久之,东汉的实际权力转移到了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正等着合适的机会改朝换代。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性质的农民起义,那年因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天下饿殍遍野,走投无路之际,饥民们开始跟着张角走上了起义之路,这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黄巾军喊着吃饱穿暖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起了猛烈攻击,对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时的东汉政府从上到下腐败到了极点,同时也是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最激烈的时期,汉廷不得已只能征召各地世家大族起兵勤王,以平息起义。虽然轰动一时的“黄巾之乱”被平定了,但此时东汉已经开始四分五裂了。世家大族起兵勤王的结果就是,国家大权最终尽数掌握在了世家大族之手,相当于形成了一个诸侯军阀割据的状态(几乎所有的诸侯军阀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朝廷名存实亡。
“黄巾之乱”虽然揭开了东汉乱世的序幕,但时间却极为短暂,真正的主要角力者都是世家子弟。与其说是东汉末年的乱世是一场农民起义引发的动乱,不如说是一场“世家大族的狂欢”。在绝大多数的朝代更迭中,虽然引爆乱世的大多为平民,但最终取代前朝建立政权的几乎都是大族子弟,平民皇帝少之又少,最出名的也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而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世家大族有能力培养自家或者自己看中的人才,这些人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后会反哺大族本身,到头来,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必然会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那时虽有少数的平民子弟入朝为官,但基本上都掌握不了最高权力,即使有例外,也绝对无法撼动世家大族的权力。
袁氏和杨氏: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四世三公”是指一个家族四代人相继做过“三公”级别的高官,东汉末年有两个这样的家族——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这两大家族在东汉中后期可谓是权倾天下。虽然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一样有着显赫背景,但东汉末年只有汝南袁氏是亲自上阵逐鹿天下的,杨氏和其他家族基本上是依附于一方势力。
汝南袁氏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东汉末年,这个家族的名声来自两个人,一个是袁术,一个是袁绍。袁术和袁绍(两人实为同父异母的兄弟)的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汤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达五人。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称号绝对名副其实,其门生更是遍布天下。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汉武帝时期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汉成帝确立了“大司马、大司空、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东汉初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官渡之战后,袁绍抑郁而死,袁家陷入内斗,曹操则乘虚而入。袁绍之子袁谭被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在曹操的压力下,袁尚与袁熙被公孙康所杀。至此,汝南袁氏开始谢幕并进入低调期,虽然后来汝南袁氏也有复兴,但像袁安一脉下来接连几代都权倾天下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另一支比较低调的陈郡袁氏开始崭露头角,发展成为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并列的世家大族,影响中国几百年,陈郡袁氏在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袁涣,曾经被刘备推荐为茂才(即秀才)。

汝南袁氏世系
弘农杨氏以博学清廉著称,祖籍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内,由于出色的杨氏子孙在弘农境内最为集中,故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可追溯至西汉丞相杨敞,其玄孙杨震在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八世)均为太尉,可谓门庭显赫,名满天下。东汉末年,这个家族的名声来自杨彪,不过他的儿子杨修的名气也不输于他。
颍川系:三国谋士的摇篮
《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汝颍”指同属豫州、彼此毗邻的汝南、颍川二郡,东汉一朝,这两郡以盛产才学之士闻名于世,帝国朝堂上的达官显贵们也多来自此地。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找到河南省许昌市,以其为中心,围绕长葛、禹州、登封、平顶山、鄢陵等县市画一个圈,大致就是东汉颍川郡的范围。汝南郡的代表是袁氏,颍川郡则拥有四大家族:长社县的钟氏、颍阴县的荀氏、许县的陈氏和舞阳县的韩氏。这四家来往密切,彼此相善,互为婚姻。

颍川荀氏、陈氏、钟氏世系
汉桓帝时期,这四家各有一位担任县长的贤者:荀淑为当涂长、韩韶为嬴长、陈寔为太丘长、钟皓为林虑长。他们的政绩和口碑传遍了四方,名望甚至盖过了“三公九卿”,成了全国基层“公务员”的模范、知识分子争相传颂的君子贤良,并称为“颍川四长”,颍川世家的政治时代就此开启。从党锢之祸到曹袁争霸,从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颍川世家从未缺席,其中尤以颍川荀氏家族的轨迹为典型,基本代表了从东汉到东晋时期,中原士族从崛起到辉煌的历程,其间的汉末乱世、魏晋禅让、八王之乱、永嘉南渡、王与马共天下等事件,都对士族的发展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荀氏家族代表人物:荀淑、荀彧、荀攸
荀淑——地方名人 荀家兴旺发达的奠基人,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被称为“智人”。连党锢之祸中的党人领袖李膺、李固,都做过他的学生。荀淑有八个儿子,都很有才能,人称“荀氏八龙”,其中最出色的老六荀爽,字慈明。
荀爽——天下大儒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一度官至“三公”中的司空。一开始,荀爽对做官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整个家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更让他决定远离权力中心潜心做学问,从而成了学富五车的大儒。后在董卓的笼络下不得不来京城任职,百日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可以说是史上升官最快的人。荀爽表面上迎合了董卓迁都,实际上参与密谋除掉董卓,只是还没到下手的一天就病死了,时年六十二岁。
荀彧——首席谋士 由于亲叔父荀爽在朝中任职,因此荀彧也有了在京师任职守宫令的短暂经历,但见到董卓暴政后,他果断离开,后受韩馥之邀到了冀州。冀州被袁绍占领后,荀彧也跟随了袁绍几个月,后面发现袁绍难成大事,就投靠了曹操。荀彧入曹营后,从阵前军师张良的角色转变为后方主管萧何的角色。后来荀彧推荐了郭嘉,堂侄荀攸、程昱、陈群等颍川世家大族的高才。
荀悦——帝王之师 大才子荀悦是荀彧的堂兄,一直在汉献帝身边陪他读书论政。作有《申鉴》五篇,引用总结了历代治国理政经验,作为献帝借鉴的工具。献帝很想有所作为,可惜为曹操挟制,只能继续当傀儡了。
荀谌——袁绍谋士 荀彧的兄弟,在袁绍手下当幕僚,促成了韩馥出让冀州给袁绍。
荀攸——军事奇才 荀攸是荀彧同宗支族中的一个晚辈,却比荀彧大六岁,所以比荀彧更早入京为官。密谋诛杀董卓失败后,荀攸被下狱,直到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后才被释放,后去荆州避乱,不久后经堂叔荀彧推荐入曹营,拜为军师。他劝阻曹操退兵,并献计水淹下邳,活捉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献计声东击西,斩杀了颜良、文丑等。
荀恽——曹操女婿 为了跟士族联姻,曹操将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之子荀恽。不过荀恽跟曹植私交甚好,与夏侯尚不和,政治立场错误,犯了曹丕的禁忌。
荀粲——曹洪女婿 荀彧幼子,娶了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后来曹洪因不借钱给曹丕而得罪了曹丕,连累荀粲也难受曹丕的待见。
陈氏家族代表人物:陈寔、陈群、陈泰
陈寔——颍川四长之太丘长 陈家的奠基人,和荀淑齐名。因为担任过太丘县长,人送外号陈太丘,为政清廉,论事公正,深受世人爱戴。党锢之祸时自请入狱,党锢解禁后对政坛丧失信心,不愿意出山了。
陈群——“九品中正制”之父 陈寔之孙,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主徐州后,陈群分别做了司空西曹掾属、参丞相军事、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直到司空。陈群制定了“魏律”,创立了“九品中正制”。陈群还娶了荀彧的女儿,延续了荀陈两家世代交好的传统。
陈泰——尚书仆射 陈群之子,早年任散骑侍郎,后接替父亲爵位,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等职,在地方政绩不错。高平陵之变时,陈泰因劝曹爽投降得到司马氏的信任。为了回避朝廷内部的斗争,陈泰最终主动外出雍州任职,多次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
钟氏家族代表人物:钟皓、钟繇、钟会
钟皓——士人领袖 钟氏家族奠基人,党人领袖李膺(东汉名士,太尉李修之孙)也曾师从于他。钟皓比陈寔大17岁,曾经举荐过他,也与荀淑齐名。后因党锢之祸的牵连,钟皓的儿子们都没有做官,直到钟繇一代才重回官场。
钟繇——出将入相 钟繇曾受命镇守关中,他采取怀柔政策,写信给马腾、韩遂,成功劝说其送质子入朝,稳定了局势。官渡之战时,钟繇从盟军处弄到了二千匹急需的战马,有力支援了曹操。贾诩去世后,钟繇接替其太尉一职,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称三公。此外,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被称为“楷书之祖”。
钟会——当世神童 钟繇74岁时的老来子。钟会从小能熟记四书五经,被称为神童,是后三国时期主要的几个大人物之一。
韩氏家族代表人物:韩韶、韩馥
韩韶——颍川四长之嬴长 山贼土匪听闻他的贤能后都不入其管辖境内作乱,周围许多县的难民都逃难至其境,韩韶开仓赈粮,备受赞颂。
韩馥——汉末诸侯 先在洛阳担任御史中丞,后出任冀州牧,被袁绍欺骗后郁闷自杀而亡。
此外,颍川还有两个不错的家族——辛氏和郭氏,代表人物有辛毗、辛评、辛宪英和郭嘉、郭图等。袁绍用人十分看重出身,郭图若是寒门则不会为他所重用。可惜在袁绍帐下,颍川和冀州集团的竞争都以惨败告终:郭图在南皮城破后被斩杀,辛评一家被审配杀害,还好弟弟辛毗投靠了曹操为辛氏留下了种子。还有一批颍川士人在汉末乱世中南下,代表的有诸葛亮的举荐人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好友徐庶和石韬。
世家大族掌握了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培养忠于他们的人才,并由此掌控着整个国家的权力,在国家灭亡之际就纷纷涌现出来争夺新的统治地位。所以,皇帝也是世家大族的一分子,只不过属于最大的一个世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