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我们读历史时,可以不再局限于某朝某代,而是把时间的横轴拉长,就像欣赏山水横幅一样,把焦点聚集在朝代的更迭、社会的起伏上。只要时间够长,你会发现每个朝代与人生一样,有成长期、青春期、成熟期和衰老期,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寿命。朝代的更迭就像人类的繁衍,它是社会生命的延续。新朝代脱胎于旧朝代,秉承了旧朝代绝大多数元素,似乎是旧朝代的复制,但这个复制过程中会有一些变革。就像婴儿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但一定会有部分变异,基因变异是人种进化的原因,而社会变革是文明进化的动力。
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绝大多数社会变革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才能保留下来,并向周围传播。当这类变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体现的就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文明演化的轨迹。
只要你读的历史足够长,就一定会感悟到人类的渺小,人类只有经过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你也一定会感悟到造物主的伟大,它用无形的手在控制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读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此。
思如同学的这本书采用了跨朝代更迭的叙述方法,从西汉灭亡、东汉兴起开始,讲述了隋朝的广袤、大唐的兴盛、宋朝的繁荣,以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即从公元1年至公元1 000年这个千年所发生的事情。
在人类文明演化史上,1000年算不上很长。早期现代人若从奥莫Ⅰ号人开始算起,至今有20几万年的历史,但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乃是特征鲜明、意义重大,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段之一。
第一,从社会组织结构看,此时人类刚刚进入帝国时代,尚在适应调整过程中。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组织结构是游群。最早的部落出现在新旧石器更替时期,距今约1.2万年,广西的甑皮岩文化、浙江的上山文化是最早的部落之一。古国,又称为酋邦、城邦(实际上是部落联盟)出现在距今5500年前后,红山、凌家滩、屈家岭是最早的古国之一。王权国家稍晚一点出现,如良渚(5000年前)、二里头(4000年前)是最早的王权国家。最早的帝国是秦朝,它不仅奉行扩张战略,控制范围很大(约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众多(500多万人口),更重要的是,它采取了复杂的四级管理体制,即中央、郡、县、里,秦朝仅存续了15年,这种四级管理体制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中央、省、县、乡。由于刚刚采用这种复杂的管理体制,人们尚不能适应,这就有后来的诸多的变法。
无独有偶,欧亚大陆西部也在同一时期进入了帝国阶段。尤其是罗马帝国,在图拉真时代,帝国疆域达到500多万平方千米。有意思的是,东边的诸位皇帝一直采用以守为攻的策略,证据之一是从秦朝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修长城,一直修到明朝。证据之二是中国的古城特别多,仅史前古城就已发现80余座,是世界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反观西方,罗马帝国则大肆修建公路,其公路的土石方量并不亚于中国的长城。他们认为,在罗马军队铁蹄之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
第二,从宗教思想观念来看,公元前后正处于古代宗教向现代宗教(此处的“现代”是指具有现代意义,而非时间划分)的过渡演化阶段。
旧石器时代属于原始宗教阶段(万物有灵),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逐渐转入古代宗教,即巫教、萨满教等等。中国的现代宗教指的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及宇宙观、价值观、伦理标准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础是在该阶段完成的。
1.儒教
儒教一直是中国最正宗的传统思想,它的创立应以公元前500年左右孔丘学说的建立为标志,但若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因为儒教的基本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地区。
儒教基本特点包括:
● 敬鬼神而远之,这也是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一直流传下来。应该说在早期文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是很罕见的。
● 重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这里的祭祀仅指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在“绝地天通”的影响下,民间祭祀是被禁止的。黄河流域的祭祀活动出现较晚,在距今5000年前后,可能是受长江地区文化的影响,但规模宏大,等级分明,形成了规范的礼制仪式。
● 社会受礼制的影响,分为三六九等,三纲五常是基本社会秩序的保障。
● 重占卦。胡适曾说,“整个孔子学说,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易经》”。占卦也是黄河流域早期文化的特点,但从周朝开始,原先的卜骨占卦逐渐转为使用蓍草的易经占卦,《易经》也成为四书五经之首。由此可见,儒教在黄河流域是有深厚基础的,孔子认为这套礼仪制度在周朝达到了顶峰,所以要“克己复礼”。
儒教形成后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和维护,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儒教成为汉朝的国教,此后历代皇帝也都拥护儒教。
2.佛教
佛教是泊来的,它创立的时间与儒教几乎同时,但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晚一些,普遍认为在公元前后。汉明帝时期(67)请来天竺和尚及经书、佛像,并在洛阳建了白马寺,这是中国的第一座寺院。但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及河西走廊发现的一些佛教遗址早于该时期。
由于传播路径不同,进入中国的佛教分为三支:云南少数地区为上座部,上座部最为保守,恪守释迦牟尼创立的教义。青藏地区为藏传佛教,它吸收了大量雍仲苯教的内容。其余地区为北传佛教,也称汉传佛教,为适应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汉传佛教有了很大的改进,渐与儒教、道教融合,并传至日本、韩国等地。
佛教在大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佛教已然为国教。武则天推崇佛教还有另一层原因,即儒教男尊女卑思想对她极为不利,而佛教没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武则天选择了佛教。佛教在历史上曾受到多次打压,典型如“三武一宗灭佛”,但佛教的生命力极强,依然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及南方地区。
3.道教
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就是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也是“修仙得道”的道。但老庄的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老子的“道德经”写于公元前500多年,而道教的创立在公元141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晚了600多年。只是道教也信奉道家学说而已。
从本质上看,道教是从巫教中分化出来的。它可能不止一个源头,而是多地起源。在道教创立初期有两个重要的派别,一个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因每个入教之人需交五斗米而得名,后来改称为“天师道”,也称为“正一派”。另一个是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信奉的是黄老学说和《太平经》,也被称为“黄老道”。而在千年之后,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道教原本宗派林立,但到宋朝之后,南方诸派整合为正一派,北方则以全真派为主,形成南北两大派系。
道教曾受到不少皇帝的推崇和痴迷,如魏武帝崇道反佛、隋文帝先佛后道,尤其是宋朝,因宋徽宗的推崇,道教已成为国教。但道教到元朝之时开始走下坡路,“文革”之际,几乎绝迹;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目前全国注册的道观有2 000余所,道士3万余人。
总体来看,中国的三大宗教虽然形成时代相近,但内容有很大差异。西方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属于一神教。中国的儒教主张民众敬鬼神而远之;佛教的佛不是神,而是每个人经过修炼都可达到的境界,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佛;道教的道也不是神,是一种境界,修炼的结果是成仙,可见两个区域的文化差异十分明显。
第三,从技术方案发展角度看,此时刚刚进入铁器时代,瓷器也刚刚问世,人类社会在此之前经历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虽然在商朝已发现有铁刃铜钺,但使用的是陨铁,人类尚未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冶炼铁是虢国的玉柄铁剑,但大量使用铁器是汉代以后的事了。
铁不仅可以制造兵器,还可以制造农具,尤其是铁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外,铁还可以做成铁锅,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小炒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最早的炒菜是韭菜炒鸡蛋,这个经典国炒一直流传至今。
小麦是在距今4 500年前从中亚引进的,但直到东汉年间才逐渐取代黍和粟,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要归功于两大原因:一是原先的春小麦已改为冬小麦,冬小麦更适合中国的气候条件;二是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动力的石磨、石碾、石臼杵得到普及——小麦只有磨成粉才更加入口。西方人用小麦制作面包和馕,用的方法是烘和烤;中国人用小麦制作面条和馒头,用的方法是煮和蒸,这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年间。至此,陶器演化了1万多年,终于取得质的突破。古代中国同样是以瓷器闻名于世,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的主要是瓷器。
还可以找到一些技术进步的例子,但铁器、小麦与瓷器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啰啰嗦嗦这么多,无非是对思如同学新书的时代背景作一介绍和归纳。显然,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在社会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水平三方面均呈现出重大变化与提高,把书中的故事镶嵌到这一背景之中,应该对读者阅读此书有所帮助。
思如同学知识面很广,文笔也很优美,此书值得一读。她要我作序,只好勉为其难,算是狗尾续貂吧。
(陈亚民)
2023年9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