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伏符》“精确”预言
宗教化的皇权,神圣化的儒学
据说,《赤伏符》是天上的汉高祖刘邦传到人间的“天旨”,指名道姓地预言了有一个叫“刘秀”的人有一天会当皇帝,因此被夸张成了一本神秘的预言书。汉高祖的“天旨”准确率极高,要知道,王莽称帝也是假借了来自赤帝(刘邦)的“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之名。
当时一位西汉宗室大臣,也是文学家刘向的儿子——刘歆(后改名为“刘秀”),曾谋诛王莽,失败后自杀。不过坊间流传其失败的原因是,他原名不是刘秀,改名的不算,只有原名是刘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命天子。若干年后,另一位叫刘秀的人称帝,建立东汉,即光武帝。
预示吉凶的“谶言”
“谶(chèn)言”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在先秦及两汉时期非常流行,秦始皇时期最有名的谶言当属“今年祖龙死”与“亡秦者胡也”。那时的人们都相信云山雾罩的“谶纬学说”,认为上天会将它的指示通过各种图谶传达给人间,于是社会上诞生了一大批专门研究“谶纬”的儒生,他们就像“通天神汉”,为人们解读“天语”,并让大家相信天命不可违。
两汉之交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谶纬学说作品《赤伏符》,其中一句谶言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直接关系到了王莽的新朝灭亡以及东汉的创立。
“刘秀发兵捕不道”,意思是一个叫刘秀的人会带着义军推翻无道昏君王莽;“四夷云集龙斗野”,指四方之人和有识之士纷纷起兵叛乱,一时之间群雄争霸;“四七之际火为主”,根据五行学说,人们认为秦为水德,刘邦建汉为火德,汉武帝在位期间取“土克水”改汉朝为土德,西汉末年再次改为火德,此句意指汉朝建立的第四个七十年间,原本衰败的汉朝将重新复兴。结合当时王莽篡位的现实,整句谶言就是暗示王莽的新朝即将走向覆灭,刘姓者将重新登上帝位,而这人叫刘秀。
“刘秀为天子”的指示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时曾引用了不少《赤伏符》的语言,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不过还有种说法认为“刘秀为天子”这句谶言中的刘秀指代的不是汉光武帝刘秀,而是由刘歆改名为刘秀的西汉末期古文经学家刘秀。
刘歆是西汉宗室,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实际上刘歆改名刘秀,最初不是为了应验谶言以坐上皇帝宝座,而只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已。避讳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尤其对于皇帝的名讳,不仅活在当时的人需要避讳,就连已经死去的人也不能例外。
绥和二年(前7)三月,汉成帝崩于未央宫,次月丙午,汉哀帝刘欣继皇帝位。哀帝刘欣继位之时,刘歆早就已经跟随父亲进入天禄阁,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是名正儿八经的官员。皇帝继位,身为大臣的刘歆为了前途命运,立马将名字改为刘秀。虽然刘歆的改名与谶言无关,但他的死却与“刘秀”这个名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刘歆是王莽的好友,也是重要盟友。不过新朝末年(王莽在位最后一年),这对好友翻脸了,当时的大司马董忠和卫将军王涉准备发动政变,劫持王莽改立刘歆为帝,恢复汉朝。可惜劫持计划提前泄露了,董忠被处死,王涉、刘歆被迫自杀!不过刘歆的死也有可能是王莽先下手为强,为的是除掉民间传说中的“刘秀”。
语焉不详的《赤伏符》
虽然劫持计划失败了,但《赤伏符》的说法流传开来。谶言越传越神秘,可谓是天下皆知,但就是没人见过其真面貌。推测当时刘歆很有可能参与密谋,欲取代王莽改朝换代,只不过鉴于刘歆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世儒家学者对此多有隐晦,故意将这个事实隐瞒,还编造了“此刘秀乃南阳刘秀”的说法。不过,刘歆被迫自杀时,南阳的刘秀还是一名在家伺候庄稼的农夫。
但是南阳的刘秀听说《赤伏符》的内容后大喜,还跟人开玩笑说:“你怎知这个刘秀不是我?”他大言不惭的说法惹得哄堂大笑。所谓世事难料,仅仅几年后,刘秀成了拥兵几十万的大军阀,离皇位那么近!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并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诸如夏侯始昌(一说伏生)曾作《洪范五行传》。《洪范》中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刘向所著的《洪范五行传论》中就有天人感应之说。
作为一名儒生,刘秀年轻时研究的学问就是《尚书》,内有一篇《洪范》就是专门研究天人感应理论的。因此刘秀极度迷信,曾数次拒绝了部众的拥立,在见到梦寐以求的《赤伏符》之前,他是不敢造次的。此时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猛人)明悉了刘秀的心思后,想出了个办法——造一个《赤伏符》,学习王莽利用谶言将刘秀神化。自古套路得人心。那个时代“图谶”满天飞,基本是伪造的,只是为了达成目的,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邓禹找到了当年刘秀在长安求学时的同学——强华,强华根据记忆中的《赤伏符》谶言制作了一个符谶,除了“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原版有出入外,新版还有一句增补:“王梁主卫作玄武。”后来刘秀就是凭这句话欲提拔“王梁”为大司空。看来王梁很可能是邓禹或者强华的私交,其任命可能是“夹带私货”的结果。这其实就是照抄了王莽朝哀章的做法,当年哀章伪造“金匮策书”时就添加了“王兴、王盛”两个官员的任命。
无独有偶,当时刘秀与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之间除了军事斗争外,还有图谶之争。公孙述也学会了王莽的套路,在蜀称帝时征引谶语:“《录运法》有云‘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有云‘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刘秀称帝
不过刘秀登基后,《赤伏符》就凭空消失了,按理这件东汉立国的重要物证应该被当作神物一样供奉起来,史官对它的材质、尺寸和文字等做详尽的描述。也许在登基仪式过后,刘秀悄悄地处理掉了可能引来是非的《赤伏符》,以至于没人弄得清《赤伏符》原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此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不着边际的江湖传言。
像《赤伏符》这样的政治流言,历史上比比皆是,谶纬学说是那个时代的流行病,也是当时社会危机剧增、局面动荡的另一种反映。古人相信天命观,无论哪个王朝建立或是哪个皇帝登基,都要借用法理和天命来验证其合法性。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更是为“谶纬学说”的流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野心家们大肆利用迷信操纵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