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不换药的草原民族
所谓民族,本质是一种政治体
在东汉帝国纠结如何处理和匈奴关系的时候,周边其他地区的势力正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古老的亚洲没有一寸无主之地,从海岸到高原,从东亚到西亚,东汉、匈奴、贵霜、帕提亚,几乎都卷入了波谲云诡的形势中。
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空间,几大势力先后加入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鏖战中。各势力的博弈就像一盘大棋局,入局者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
点到为止的交手
公元90年(东汉永元二年夏),贵霜帝国派兵东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西段、喀喇昆仑山脉东南段),攻打班超。由于班超兵少,大家都很恐慌,但班超却说:“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班超口中的“月氏”是指贵霜帝国的军队。大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建立了贵霜帝国。

公元2世纪,欧亚大陆从东到西分布的帝国分别是汉、贵霜、帕提亚、罗马(图片来源于网络)
果然,贵霜的士兵进攻班超,既无法攻克,又抢掠不到粮草,很快便疲惫不堪了。班超推测若是对方粮草将尽,必定会向龟兹求救,于是预先命几百士兵在其必经之路上埋伏。不出所料,敌人带着金银珠宝去龟兹求援,班超伏兵此时杀出,大胜后还遣人将情况告知了贵霜的带兵将领。贵霜副王谢大惊,进退两难,只能遣使向班超请罪,最后与东汉和解。
鲜卑、乌桓与匈奴
公元前60年到公元91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至汉和帝永元三年)间,匈奴联盟不断上演着内斗和分裂的戏码,北匈奴被迫西迁。而此时,乌桓开始西进,鲜卑开始南移,这种持续的各民族迁移,必然会伴随着民族间的冲突和关系变化。
鲜卑的前身可追溯到东胡,西汉初年,东胡遭到匈奴冒顿单于毁灭性的打击,残部向东逃窜到了乌桓山与鲜卑山一带,成为乌桓与鲜卑两大支系。鲜卑居乌桓之北,又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大体上这两支的分布是一北一南,拓跋鲜卑在北,东部鲜卑在南。
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乌桓自驻牧于乌桓山之后,两汉期间还进行过两次南迁。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乌桓第一次南迁至五郡塞外。西汉时期,鲜卑一直在乌桓以北活动,乌桓第一次南迁后,东部鲜卑也随之从大兴安岭南段迁入乌桓原驻牧地。鲜卑走出森林来到了宜农宜牧的辽西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迅速发展。随着鲜卑日渐强大,不断向南拓展,到了东汉初年,东部鲜卑再次南迁至燕北五郡塞外一带,开始与中原政权频繁交往,而乌桓只能被迫内迁。
汉匈双方都争相拉拢和利用乌桓、鲜卑以牵制对方。匈奴整体西迁后,其东北部对汉朝的战争主要借助乌桓、鲜卑的势力。但乌桓、鲜卑与汉朝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他们想要通过“互市”获得必要的物资,于是东汉利诱乌桓、鲜卑归附,协助攻击匈奴。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首领郝旦率部众归附汉朝,匈奴、鲜卑、乌桓的军事联盟土崩瓦解。鲜卑和乌桓反水,加上南匈奴与东汉的夹击,北匈奴逐渐衰弱,中原边塞再无寇警。
再往后,鲜卑替代了匈奴,成为东汉的主要威胁。到了汉安帝时,鲜卑联合匈奴和乌桓入侵汉朝,辽东鲜卑、辽西鲜卑、代郡鲜卑屡屡袭击代郡以东地区。汉安帝后,鲜卑频繁攻掠代郡、雁门、定襄等缘边诸郡,不断西进。在鲜卑占据了匈奴故地后,北方民族关系开始上演一轮新的循环。
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檀石槐时期的鲜卑与东汉
到了东汉桓灵时期,塞外鲜卑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檀石槐,一个强大的鲜卑帝国呼之欲出,成为东汉帝国在北方最强劲的对手。
根据《后汉书》记载,檀石槐的父亲名叫投鹿侯,曾经在南匈奴的军队中服役,回乡后发现妻子居然生了一个男孩,于是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岭自生自灭。妻子的族人偷偷把男孩捡回来并养大,这就是命大的檀石槐。
大约在檀石槐14岁时,邻近部落的一个首领率众攻打他所在的部落,掠去了不少牛羊。檀石槐得知后,单枪匹马勇闯敌部,把被抢走的牛羊追讨回来,他的勇敢赢得了本部落人的尊敬,于是被推举为部落首领。檀石槐开始制定各类规则,并设置王庭,其部落日渐强盛,成为草原升起的新星,其他部落纷纷归附。
檀石槐的势力向南扩张至东汉边境,向北与丁零对抗,向东击败夫余,向西侵掠乌孙,占尽匈奴故地。檀石槐的地盘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余里,几乎可以媲美东汉帝国,他也成为鲜卑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至此,檀石槐的目标已不仅是在草原上纵横了,兵锋转而南下,贪婪地盯住了南方的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檀石槐侵入东汉的云中郡,李膺被命为度辽将军,坐镇边疆,檀石槐认为李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便转而进攻辽东。不过鲜卑人的运气实在不好,他们在辽东遇到了一个军事天才——日后平定了羌乱的段颎。那时正值段颎担任辽东属国都尉。段颎精于谋略,鲜卑人中了其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由于东汉政府腐败无能,北疆的局势日渐严重。灵帝建宁元年至熹平五年(168—176)间,鲜卑六次攻打并州,四次进攻幽州,一次进犯北地,侵略越来越频繁。熹平六年(177)春始,鲜卑的军队竟然在东、西、南三面同时迎战东汉,前后共战三十余次。此时的鲜卑拥有十万大军,可与当年的匈奴相媲美。
不过命运之神又一次挽救了东汉帝国,灵帝光和四年(181),鲜卑的一代雄主檀石槐病逝,时年仅四十五岁。檀石槐的儿子和连被推立为鲜卑首领,但其能力和魄力与其父相差甚远,族人多半不服。和连对汉边境继续用兵,最后在一次攻打北地郡的战斗中中箭身亡。和连死后,他的儿子骞曼与侄子魁头之间爆发权力斗争,统一的鲜卑局面开始被打破,各部落的联盟瓦解,鲜卑又一次四分五裂,对中原王朝的威胁自然也弱了许多。在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领袖后,鲜卑开始走下坡路,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内斗和迁徙,纷乱的鲜卑重组为拓跋、慕容、宇文等部,这些部落开始了又一轮的发展,为永嘉之乱后逐鹿中原做好了准备。

鲜卑骑兵
东胡强盛时,他们是东胡;匈奴雄霸时,他们是匈奴;乌桓发展时,他们是乌桓;鲜卑威武时,他们是鲜卑;西夏横绝时,他们是西夏;……民族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名称更多像是一种代号,核心不过是一种政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