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旧址
位于河北区天纬路 4 号(今天津美术学院内)


◎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教学楼历史照片
» 建筑历史与风貌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简称直隶女师)创办于 1906 年,初名北洋女师范学堂。1913 年 5 月更名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又更名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 年 6 月,借部分校址增设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30 年 9 月,院校合并,总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分设师范、中学、小学、幼稚园 4 部。从此,院校一体,成为全国女子教育中体制最为完善的高等学府之一。全面抗战期间,学校被迫停办。1946 年在原址复校。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只保留音乐、美术两系,并先后更名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艺术师范学院。1980 年 2 月,天津音乐学院迁出,原校舍由天津美术学院单独使用。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五四”运动中,以邓颖超、郭隆真为代表的直隶女师学生积极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名震津门”
。此后,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传统,在历次重大爱国政治运动中都积极站在斗争前列,在近代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教学楼正立面测绘图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旧址现分南北两院,北院遗存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三层混合结构带地下室教学楼(习称“北大楼”),坡顶出檐,主入口设两根爱奥尼克柱式支撑的二层高门厅,两侧为方形附壁柱,上筑三角形山花,坡顶正中设有八角形拱顶阁楼。北大楼拆除后,按原样式重建改为三层混合结构建筑,外檐和平面布局都有一定改变。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天津市革命文物。

◎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教学楼外观

» 红色往事
爱国不分男女,唤醒女界共同救国
五四惊雷响彻中华大地,同样震动了原本校规非常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校园,以邓颖超、郭隆真为代表的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在“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口号鼓舞下,积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之中。
1919 年 5 月 6 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发起成立女界爱国团体的倡议,得到了社会上广大妇女的热烈响应,要求参加此团体的女性不仅有各校女生、女教员,还有一些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5 月 25 日,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在东门里江苏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会员达六七百人。会上群情振奋,一致表示以坚强不屈之精神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展开不妥协的斗争。大会公推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刘清扬为会长,邓颖超、郭隆真为演讲队队长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后,与天津学生联合会、天津各界联合会一起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并肩作战。
“五四”运动一周年后的“五七”国耻纪念日当天,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再次不顾学校当局反对,坚持走出学校,在学生联合会演讲部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前往街头、演讲所和居民家里宣传爱国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学生们在外宣讲一整天后,晚上回校自修时发现教室门已被学校当局锁上。第二天一早,学校又挂出牌示:“查学生等无故罢课,殊属有犯校规,奉教育厅令,全体开除学籍”。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女学生当然不会被吓倒,各班班长和学生联合会、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负责同志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议定应对办法:全体学生立刻搬出学校,外地学生由在津学生分担食住;到教育厅质问厅长在国耻纪念日做爱国演讲是否算违反校规;不达完全胜利绝不回校。就在大家连夜收拾行装,将行李堆到大门口时,校方担心事态扩大,急忙派人到校门口阻拦学生,并指责学生:“昨天无故罢课,今天又全体离校,这不是要把学校给解散了吗?”学生们据理力争:“是学校不要我们,我们不能赖在学校里,所以我们必须即日搬出学校……将来学校若被解散,那就是学校当局的责任,学生不能负责任。”随即成群结队地离开学校。离校后,各年级学生代表与学生联合会、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成员经常在几个同学家中开会研究对策。5 月 19 日,学校当局迫于各方压力答应学生可无条件回校,事件宣告结束。
1936 年暑假,天津学联成立“暑期义务教育促进会”,选择天津近郊农村作为活动地点,深入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河北女师的学生被分在津郊小园村活动点。学生们刚进到村里时,农民不明白这些市里来的“洋学生”究竟想干什么。于是,同学们主动接近村民,与村民拉家常,很快就与村民熟悉了。村民开始帮着她们收拾住处、教室,借给她们生活用具。同学们一面进行开课准备,一面在村里张贴抗日标语。白天,同学们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教他们唱《五月的鲜花》等救亡歌曲,给他们讲《最后的一课》等故事。孩子们觉得这种学校很有意思,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还有很多站着听的。虽然孩子们不能完全领会所讲的内容,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火种。晚上,同学们给大人们讲课,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语向他们宣传抗日道理。比如,学生们讲日本人的经济掠夺,讲他们低价买中国的棉花,高价卖给中国棉布,走私不纳税,这是喝中国人的血,吃中国人的肉。讲到海河浮尸案和天津便衣队暴乱时,村民们非常气愤。除了讲课,同学们还组织歌咏队、话剧演出队,到各义教点及附近村庄演出。学生们排练的都是有关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的节目。义教结束时,学生们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在操场上演出话剧《打回老家去》,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为期一个暑假的义教活动不仅使抗日救国的思想开始在农民群众中广泛生根发芽,更使城里的学生亲眼看到并切身体验了广大农民水深火热、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一位参加义教的学生所言:我们“住在小土屋里,牲口的臊味熏得头疼,老鼠到处窜,蚊子嗡嗡飞,……吃的是棒子面、腌黄瓜,但是同学们相互鼓励,以苦为荣,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来时是幼稚的青年学生,回去时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必须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制度,祖国才能得救,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