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社旧址
位于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 49 号


◎ 觉悟社旧址外观
»建筑历史与风貌
觉悟社成立于 1919 年 9 月 16 日,是周恩来领导的天津爱国学生进步组织,是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之一,在北方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旧址为三合院布局,由 7 间平房组成,外檐为青砖清水墙面,硬山瓦顶,占地面积 175.69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时受损,1982 年旧址按照原貌进行重新修建。1984 年 9 月 16 日,成立天津觉悟社纪念馆。1988 年 9 月 10 日,邓颖超为觉悟社纪念馆题写匾额。觉悟社旧址是天津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基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第一批天津市革命文物。
三戒里是旧式里弄,建于 1903 年袁世凯辟建大经路(今中山路)之时兴建。1919 年 12 月,觉悟社开始以三戒里 4 号为固定社址。这里是觉悟社社员李锡锦的家,她将自家院内东厢房腾出,专供觉悟社使用。房间原本是李锡锦和堂妹李锡志(即李愚如)的寝室兼客厅。三戒里4号是觉悟社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社址。

◎ 觉悟社旧址正立面三维扫描图

◎ 觉悟社旧址立面测绘图
» 红色往事
觉悟社,“五四”学运的光辉旗帜
“五四”运动之初,天津爱国学生组织都是男女分设。随着斗争的深入,一些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力量开始希望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统一的组织。1919 年 9月 16 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骨干,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谌志笃、马骏等共 20 名男女进步青年组织成立“觉悟社”
,同时确定该社的宗旨、任务、入社条件和组织形式,并决定用白话文出版社刊《觉悟》。觉悟社的主要活动有组织演讲,讨论研究新思潮,推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深入发展。
觉悟社虽然只是学生进步社团,但组织相当严密。社规中规定发展社员需有 3 名介绍人,且经全体社员通过。社内采取委员制,大家分担社务,重大问题由全体社员讨论。社员对外以抓阄所定的号码为代号,再以号码的谐音为代名,如周恩来为 5 号,代名为“伍豪”,邓颖超为 1 号,代号为“逸豪”;马骏为“念久”(即“廿”和“九”的谐音)。因为 20 人是在 50 个号码(从 1 到 50)中任意抓取代号,所以 20 名社员的代号不是连续的。
觉悟社成立后不久,决定邀请北京高校名教授来津讲演。9 月下旬,根据周恩来的提议,觉悟社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来天津演讲,指导觉悟社活动。李大钊对觉悟社打破封建隔阂,将男女同学组成团体,出版《觉悟》等活动都非常赞许,并建议大家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的进步文章,“分类研究各种学术问题”。此后,觉悟社还先后邀请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学者来津演讲,并开过各种问题的讨论会,分组研究白话文学、学生根本的觉悟、妇女解放等新思潮专题。成员个人还献出自己的图书,建立图书馆,共同钻研新思潮的各种理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
。10 月,北京《晨报》报道了天津觉悟社的有关情况,称赞觉悟社会员是“天津学界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是天津的小明星”。
1920 年初,天津学联被查封后,面对白色恐怖,觉悟社活动转移至法租界天祥里,并在不远处的维斯理堂多次召开会议。8 月初,刚刚获释的周恩来在天祥里发起召开觉悟社年会。会议由周恩来主持,总结了一年多来天津学生和各界救国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出今后的救国道路,并要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团结各地的爱国团体,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会议为期 3 天,会后 14 位社员合影留念,留下了那张众所周知的觉悟社成员合影照片。此后,在李大钊的指导和支持下,觉悟社部分成员陆续赴法国勤工俭学,国内社员也分散各地,这次年会也成为觉悟社的最后一次年会。

◎觉悟社部分社员合影
觉悟社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其作用和影响在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五四运动时期我国青年革命运动一面光辉的旗帜。


扫码关注公众号,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