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意报》社遗址
位于和平区原南市东兴大街 9 号(今麦购国际大厦南侧)


◎ 《新民意报》社历史照片
» 建筑历史与风貌
《新民意报》创刊于 1920 年 9 月,是天津爱国教育家马千里在周恩来等人协助下创办的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表达民众意愿为宗旨的进步报纸。
《新民意报》社所在的南市地区地处租界与旧城区之间,又被日本人划为“预备租界”,从而导致归属不清,无人管理,被天津人称为“三不管”。正因为无政府、无警察,也就没有社会管控,导致舆论环境宽松,南市逐渐成为近代天津报业和印刷业的集聚地,聚集了百余家报社、通讯社、印刷厂等,一批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先后在此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新民意报》等进步刊物,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南市地区既是穷苦百姓的炼狱之地,又是新生文明的孕育之地。
» 红色往事
新民意,新思想,唤起民众新觉悟
马千里先生创办《新民意报》与其人生当中的一段铁窗生涯息息相关。1920年 1 月 23 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日货调查员在调查商家私运日货时遭到日本浪人毒打,时称“魁发成事件”。当时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抵制日货委员会主席的马千里先生,率领各界联合会代表,到省公署请愿,亦遭到反动当局的逮捕。25 日,天津军阀政府反以“扰乱社会”治安为借口,查封天津各界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29 日,周恩来等人领导数千名学生、民众再次请愿,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周恩来、郭隆真、于方舟等学生代表被捕入狱。在狱中,马千里和周恩来一起计划,出狱后要办一份能够反映民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统治阶级压迫、唤起民众觉悟的报纸
。

◎ 天津《新民意报》连载周恩来的《警厅拘留记》

◎ 周恩来出狱后根据被捕代表的日记和回忆编写的《检厅日录》
1920 年 7 月,在全国舆论和天津各界声援下,直隶当局不得不释放周恩来、马千里等人。获释后,两人立即筹备创办《新民意报》,社址选定在近代天津印刷业和报业最为集中的南市地区,二层楼房内楼下是机房,楼上是排字车间和办公室。
《新民意报》以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旧中国内政外交的黑暗,深刻揭露了倚仗帝国主义的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还以显著版面,连续刊载了周恩来撰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两部书稿讲述了被拘捕代表在狱中生活和在法庭上斗争的情况
。
为了使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化,《新民意报》还编辑了许多副刊随同报纸一起发行。这些副刊大都是当时爱国青年组织和进步团体的出版物。如觉悟社社员邓颖超等主编的《觉邮》,以刊登社员通讯的形式,发表了周恩来从法国写来的一些重要文章。副刊还发表过一些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马千里等主编的《星火》,便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登载了李大钊的《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学与哲学》等文章。此外,还有邓颖超等主编的《女星》、马氏学会创办的《明日》,以及于方舟等创办的《向明》等,都曾以副刊形式随报发行。
1924 年 12 月,孙中山在津下榻张园期间,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组织部部长江浩曾到报馆与马千里商量联合各界人士组成国民会议促成会事宜,以拥护孙中山北上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反对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得到马千里支持。1925 年 1 月,马千里与中共天津地委主要领导积极筹备建立国民会议促成会,讨论制定国民会议章程及宣言书。国民会议运动广泛兴起后,江浩与马千里多次共商会务,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宣传演讲,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拥护国民会议召开,解决国事。
《新民意报》因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专制,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丰富内容,成为进步人士和先进青年们争相阅读的报纸,成为唤起民众向反动统治者开展斗争的有力武器。但反动当局却视之为“赤化”报纸,报社负责人和一些与报社有来往的人,常常接到恐吓电话或邮件,马千里等人家门口也常有便衣特务。
1924 年 10 月 29 日晚 10 点,直系军阀当局以“通奉嫌疑”突然查封报馆,将在报馆内的 18 名工作人员全部逮捕,押至戒严司令部。1925 年 1 月《新民意报》被迫停刊。该报发刊四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在天津的早期传播,促进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觉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