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位于河北区中山路公园路 3 号


◎ 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入口历史照片
» 建筑历史与风貌
中山公园始建于 1905 年,初名“劝业会场”,规模宏大,相当于当下园区规模的 3 倍,北起大经路(今河北区中山路),南至金钟河(今已被填平),东临昆纬路,西靠近北洋造币总厂,共占地 90 余亩,是天津最早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2 年后更名为“天津公园”“河北公园”。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而将公园更名中山公园,并将原来公园北边的大经路更名为“中山路”,沿用至今。当时,公园的总体设计旨在体现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之思想,既是民众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是公众集会活动的场所。

◎ 中山公园正门
公园正门设置在大经路(今中山路)上,建有四柱牌楼,中间横匾书有“劝业会场”。正门到钟楼之间的道路两侧设有商铺店面,钟楼后是山水池阁及环状绿带,由环状绿带包围的是中心操场。环状绿带以外围绕建设有劝工陈列所、教育品参观室、学务公所、北洋译学馆、学会处、教育品制造所等建筑群。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园内和周边曾相继设立直隶布政使署、直隶按察使署、直隶学务公所、省图书馆、省博物院等机构。全面抗战时期,中山公园被日军占据,遭到严重破坏。天津解放后,屡次修建。园内尚存十五烈士纪念碑和魏士毅女士纪念碑等文物。中山公园是天津市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天津市革命文物。
魏士毅女士纪念碑立于 1929 年 3 月,系悼念 1926 年“三一八”惨案中为国捐躯的燕京大学天津籍女学生魏士毅而立。碑通高 2.05 m,碑身呈塔状,正面镌刻“魏士毅女士纪念碑”,碑座呈方形。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立于 1931 年,系天津各界人民为纪念 1927 年 4 月 18 日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的江震寰等 15 位革命志士而树立。碑通高 6.60 m,碑身呈塔状,以豆青石刻制。方形基座采用白色大理石砌筑,周长 20 m,庄严肃穆。此碑曾埋入地下,1984 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复立此碑。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天津市革命文物。

◎ 园内局部
»红色往事
一座公园,见证一座城市的觉醒
中山公园自建成之初,即成为天津民众集会活动的首选之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活动都在此举行,众多重要历史人物曾莅临公园。1910 年,天津掀起资产阶级立宪请愿的热潮,12 月 19 日,距中山公园不远的北洋法政、高等工业学堂等校学生在园内集会,公推正在法政学校学习的李大钊等人为代表赴直隶总督衙门请愿
。1912 年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路过天津,在中山公园参加了天津国民欢迎会,即席发表演讲,而后参观了设在公园内的国货陈列所。1915 年 6 月 9 日,天津救国储金募捐大会在中山公园举行,正在南开学校就读的周恩来登台演讲,号召人们奋发图强,振兴本国经济,誓雪国耻,坚决不当亡国奴。会后周恩来写下了《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宣传救国储金运动
。
五四运动爆发后,1919 年 6 月 9 日,天津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内举行公民大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大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在学生联合会的通宵努力下,中山公园内外布置得整齐严肃,在公园中心的亭子里有乐队,亭子抱柱上悬挂巨幅对联:振民心,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会场四周设置了 20 多个演讲台,供学生演讲使用。
大会于下午 1 点正式开始,到会公民有 2 万多人,会场内外被挤得水泄不通。首先由学生联合会副会长马骏致辞,马骏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已一个多月了,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在抗议呼救。但至今卖国政府,在国际外交会议上还未拒绝签字,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至今还未罢免惩办,他们都是官官相护,一鼻孔出气,要想达到我们救国的目的,只有靠我们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奋斗到底!”群众潮涌般地高呼:“不当亡国奴”“共救国难”“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随后,由学联和女界爱国同志组成的讲演队在 20 多个讲台上同时发表讲演,演讲队员的手中都拿着白布旗,上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共诛国贼”“还我青岛”“抵制日货”等标语。许多听众也自发上台讲话。一名学生更是跑上讲台,用小刀割破手指,在一块白布上,写下血书“睡狮已醒”四个大字,群众随即奋起高呼:“誓死救国”!这次公民大会成为一次全市公民的动员大会,广大民众受到了深刻的爱国教育,更大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在天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