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
位于红桥区小伙巷大寺前街 8 号


◎清真大寺大殿抱厦外观
» 建筑历史与风貌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朝初年,地处天津旧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区,是天津建设较早、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国内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清真大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 5 000 ㎡,建筑面积 2 200 ㎡。历经多次修葺,由门厅、礼拜殿、讲堂和沐浴室组成,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门前照壁以砖石砌筑。壁面镶汉白玉石匾“化肇无极”四字。门厅面阔、进深各 3 间,青瓦硬山顶。明、次间各开砖雕拱券门。后檐接岀卷棚廊厦,廊柱间置坐凳栏杆。
礼拜殿为寺内主体建筑,以 4 组建筑勾连搭构成。前面为卷棚顶抱厦,廊柱间置坐凳栏杆。中部为两座庑殿顶大殿,面阔 5 间,进深 6 间。门外以石筑望柱栏板围绕。后面大殿面阔 7 间,进深 3 间。殿顶并立亭式阁楼 5 座。中间阁楼最高,青瓦八角攒尖顶。两旁阁楼较低,均六角形。南、北两端阁楼檐下悬“望月”“喧时”匾额。讲堂设于南、北厢房,各附耳房。北跨院为沐浴室。殿堂内外砖木雕饰工艺精细,多为花卉图案。寺内有阿拉伯文、汉文匾额和楹联共 61 方,均保存完好。清真大寺是天津市保存完好的宫殿式建筑群,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清真大寺组群组织体现出与中国传统建筑群组织的差异。一是清真大寺组群按东西轴线展开,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一般按南北轴线展开。二是中国传统建筑群强调居中原则,而清真寺则强调以西向为尊,其重心所在的后窑殿处于建筑群的西端。清真大寺的后窑殿屋顶形式最复杂、高度最高,都提示其处于建筑群中最显要的地位。

◎ 礼拜殿正立面测绘图

◎ 礼拜殿侧立面测绘图

◎清真大寺大殿内部结构
»红色往事
见证回汉团结,共担反帝爱国之责
天津老城西北角是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的回民聚居区。自近代之始,天津回族与汉族爱国人士即一道积极捍卫国土,抵御外敌。民国以来,由于近代天津教育发达,很多回族青年能够进入南开中学、官立中学、直隶女师等新式学校学习,接受新思想,并在校内积极组织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也参与其中,共同行动,并肩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天津,回族青年马骏和刘清扬、郭隆真正是少数民族进步学生的杰出代表。1919 年 8 月间,山东济南镇守使、戒严司令马良严厉镇压群众爱国运动。先是派兵捣毁济南伊斯兰教救国后援会,逮捕并杀害会长马云亭和朱春焘、朱春祥 3 名爱国回民人士。随即济南各校学生代表 300 余人在督军署前请愿,亦遭到军阀当局变本加厉的镇压,史称“济南血案”。
反动军阀马良的暴行震惊全国,激起各地群众的极大义愤。天津学生通过《益世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报道得到消息,马骏、刘清扬、郭隆真等人立即到老城西北的回族聚居区开展宣传动员,声讨马良和卖国政府媚外残民的罪行,并于 8 月 8 日在清真大寺门前召集伊斯兰教群众 200 余人集会,3 人先后发表讲演,历数马良在山东的残暴行径。大会决议将马良曾经为清真大寺南寺、北寺所题匾额一律撤掉砸毁,以示深恶痛绝之意。大会还决议以天津各界联合会的名义组织赴京请愿代表团,并于 8 月 23 日会同北京、山东代表 3 000 余人在北京新华门向时任大总统徐世昌请愿,强烈要求惩办马良。
发生在天津清真大寺的回族群众爱国运动,特别是回族进步青年的挺身而出,沉重打击了反动军阀马良的嚣张气焰,有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