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东会馆
位于南开区南门里街 31 号


◎ 天津广东会馆主入口
» 建筑历史与风貌
天津广东会馆建于 1907 年,是广东旅津人士设立的集聚会、办公、休养、食宿于一体的民间组织,位于天津老城中心鼓楼东南侧。1860 年,天津开埠通商后,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一批广州和香港的买办随外国商船来津。同时,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选派出国的留学生也陆续学成回国,落脚天津。众多广东籍人士云集天津,广帮势力逐渐壮大。1903 年,在时任天津海关道、旅津广东人唐绍仪(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倡建下,广东旅津人士筹集白银 9 万余两建成广东会馆。广东会馆是清代天津 20 多处会馆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备、建筑最精美的一处。
广东会馆坐北朝南,由南部四合院、北部戏楼、东西两侧箭道等组成,具有我国北方和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特点。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 768.08 ㎡,是天津现存规模较大、构造精巧的会馆建筑。著名戏剧艺术家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等都曾在此演出。1986 年 1 月建成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会馆最南边是砖砌的照壁,穿过宽阔的广场,是一座高大的门厅,面阔 3 间。前檐明、次间作开敞式前廊,明间正中高悬“岭海珠辉”4 字木匾。中柱次间砌墙正中作六角砖雕假窗;明间安装大门,石筑门额镌刻“广东会馆”4 字。门厅采用青瓦硬山顶,山墙砌成岭南常见的阶梯状,因为五级,故称“五岳朝天”。正房前檐明间置“岭渤凝和”匾额。檩、垫、枋彩绘“苏式彩绘”。前出卷栅顶前廊,廊柱间置木雕大、小额枋和雀替,上施平板枋承斗拱,三踩单抄。东、西配房作廊庑式,并与门厅和正房的廊厦连成一体,组成回廊。正房以北是一小天井及戏楼。
戏楼是会馆的主体建筑,为二层四合院。南房为戏楼的后台,面阔 5 间,进深一大间,明间和次间的位置,向北伸出舞台。舞台中心上部作“鸡笼”式藻井,以微型斗拱木隼接而成,构造精巧,台前不设边柱,堪称一绝。北房楼上为包厢,楼下为茶座。东、西厢房楼下为休息室,楼上为包厢。四合院内的天井,上筑玻璃大罩棚,下辟观众座席。

◎ 广东会馆戏台内景

◎ 广东会馆正房外观
»红色往事
会馆里的革命活动
20 世纪初,广东会馆是天津知名的演出剧场和集会场所。1912年 8 月 24 日,孙中山先生应同盟会燕支部之邀,在会馆发表演说。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女界同志会在会馆演出新剧《亡国恨》《木兰从军》《伊藤博文》等,以募捐救济灾民。
1925 年“五卅”运动期间,天津工人群众在广东会馆召开庆祝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天津支部成立大会。会上,各行业工会代表纷纷提出“愿全市各业工人团结起来成立天津总工会”,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立即得到各行业工人群众的赞同。于是,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时选派唐山有丰富工运经验的刘亚斋等人来津,帮助天津工人筹建总工会事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中共天津地委领导下,1925 年 8 月 4 日,由纺织、印刷、海员、油漆、码头 5 大工人团体联合发起,在广东会馆组织召开了天津市工会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天津总工会成立。出席大会的有纺织、印刷、海员、油漆、码头、地毯、雕刻、津浦、京奉等全市 20 多个工会组织的代表 50 多人。他们代表了全市 7 000 多名工会会员和与工会有联系的十几万工人群众。大会首先由天津总工会执委刘亚斋报告筹备经过及发起成立天津总工会的重大意义,接着是各工会代表发言,一致表示拥护成立天津总工会,以加强天津工人阶级的团结,更好地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应邀到会的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代表等,他们先后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最后通过了《天津总工会章程》,选举出天津总工会委员 15 人,组成执行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总务、财政、宣传、纠察、组织 5 个部,主持开展各项工作。
1925 年 8 月成立的天津总工会诞生于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之时,是中共天津地委领导下的、天津最早的全市性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体现了天津全市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大联合、大团结,体现了工人阶级依靠自身力量谋求解放、奋勇前进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