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理堂遗址
位于和平区原滨江道 201 号(今滨江商厦所在地)


◎ 维斯理堂历史照片
» 建筑历史与风貌
维斯理堂建于 1913 年,由美以美会(后称“卫理公会”)筹建,堂内设有 800 多个座位,是天津最大的基督教教堂,也是天津卫理公会的中心教堂。1958 年,天津基督教会实行联合礼拜,维斯理堂成为 4座联合教堂之一,更名为滨江道教会,亦称天津基督教会滨江道堂。

◎1939 年天津大水中的维斯理堂
维斯理堂地处劝业场商业繁华区,1913 年 5 月建成,由天津建华工程公司兴建。维斯理堂占地面积 2 403.34 ㎡。建筑面积 1 565 m 2 ,为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外檐清水墙面,铅铁圆顶,侧面山墙带有齿状水泥装饰。首层开方形窗,二层开券窗,立面左侧筑方形尖顶塔楼,开老虎窗,因建筑式样新颖,有“八角楼”之称。礼拜堂内圆外方,堂内矗立 8 根大圆柱,拱形大圆顶,形成八角形。大礼堂分 3 层,高 15 m,钟楼高约 18 m,顶端装有 1 m多高的包铜大十字架,堂内装有铁腿木折椅 850 个。
大礼拜堂标志性的高坡顶具有都铎风格特色,规整布置的门窗及墙角隅石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特征,檐部和券窗则类似罗马风,建筑整体呈现出折中主义风格特征。
牧师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是牧师们的宿舍。1935 年,教徒捐款在大堂东侧扩建二层混合结构外堂楼房 1 座,楼下有小礼堂对外布道,楼上有客厅及办公室,并有过桥与大堂相通。同时在大堂南侧建了教会附属小学校。
» 红色往事
一座教堂,成为进步学生的避难所
1919 年 9 月 21 日,李大钊应觉悟社社员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人的邀请来到天津。当日上午,李大钊在维斯理堂做讲演,主要内容是介绍国际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指出了被压迫民族求解放的途径。讲演结束后,又前往刚刚成立不久的觉悟社,与社员交流思想,指导社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学说。
1920 年 1 月 23 日,在抵制日货运动高潮中,反动当局殴打并逮捕了检查日货的爱国团体负责人马千里、马骏等 24 人,并查封了包括天津学联在内的多个爱国团体。面对反动军阀对反帝爱国运动的强力镇压,进步学生公开集会已无法举行。这时觉悟社发展的新社友中有一对夫妇是维斯理堂职员,二人对学生爱国运动表示同情,默许进步学生在教堂开会,而教堂地处租界,能够有效防止反动军阀的干扰破坏,于是天津学生联合会即暂定每星期在法租界维斯理堂开会一次。
1 月 26 日至 28 日,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觉悟社社员在维斯理堂地下室连续 3 天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于 1 月 29 日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并对地下工作和后勤联络等也都做了安排。1 月 29 日,在周恩来为首的学生联合会的发动组织下,20 多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前往省公署请愿,直隶省长曹锐不但不出面相见,反而下令军警用武力血腥镇压学生,酿成震动津城的“九一廿九”惨案(民国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郭隆真、于方舟等代表被捕,关押在警察厅。直到当年 7 月方被全部释放。不久,周恩来等部分觉悟社成员在李大钊的帮助下赴法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