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火车站旧址
位于滨海新区新华路 128 号


◎ 塘沽火车站旧址外观
» 建筑历史与风貌
塘沽火车站(今塘沽南站)是原唐胥铁路延长线的端点,1888 年 4 月建成,1907 年重修,是中国铁路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火车站。塘沽火车站曾经是天津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有过卓越的贡献。清末民初,修建铁路的大量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材料处——塘沽材料处即设在塘沽火车站,大量施工材料由此运往全国各地的铁路工地。
1912 年京奉铁路通车,经过塘沽火车站,形成向东再向北的 90°弯道。1943 年,塘沽火车站由京山(即京奉线北平到唐山段)线上剔出,使京山线由新河站(今塘沽站)直接连通北塘站,从而使京山线不再另拐 90°的弯道,缩短 5 km的运输距离。改线后另从支线由新河站连接塘沽火车站(即今塘沽支线),塘沽火车站在客运方面主要是津塘市郊列车,天津人俗称“塘沽短儿”。2004 年 10 月,该站结束客运业务。
旧址现保留有完好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和系列站区设施,占地 25 930 ㎡,由英国人金达主持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站房是砖木结构平房,坐东朝西,与铁轨方向平行布置。房屋顶为灰瓦坡顶,白灰灰口,上开老虎窗,屋顶端部设有女儿墙。外檐为青砖墙面,木质门窗,尖脊坡顶具有英式建筑特征。建筑正面山墙原设有半圆形格窗,格窗内并置两个半圆形饰线。
扳道房建于建站初期,距主站房 180 m,原为一座青砖外墙平房,后加建为二层砖混结构小楼,外檐刻有“TANGKU”(塘沽)站名标志。三跨机修车间的外檐由红砖砌筑,呈现独特的铁路建筑风格。

◎ 扳道房正立面
»红色往事
1918 年 8 月,刚刚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毛泽东与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等 20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长沙前往北京。毛泽东在北京的主要活动是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这年冬天,毛泽东曾同罗章龙等到天津大沽口观海,看要塞炮台
。
前往天津当日,一行人乘坐早班车来到塘沽火车站(今塘沽南站),大家顺海河北岸步行来到“海门古塞”大沽口炮台,观望大海和海河口。当时春寒风冷,河口还结着冰,但几名热血青年都兴致勃勃,被浩瀚无边的大海所震撼,各个心潮澎湃。十几个青年干脆选了一块背风朝阳的地方,围坐在一起讨论起祖国的未来,抒发个人的理想与抱负,有人提议以海为题,每人作诗一首,十几个人都即兴作了诗,真可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毛泽东也写下了:“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的著名诗句
。
那天观海时,一名同学带了个大提包,临回去时和大家拾些贝壳做纪念。回程时,塘沽火车站的巡警见提包鼓鼓囊囊,起了疑心,认为是走私货,非要检查不可。这名同学故意不让检查,巡警疑心更大了,抢过提包,拉开一看,里面都是贝壳,众青年一起哈哈大笑。此掌故也在同行人之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