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福利里)
位于和平区兆丰路福利里 21 号


◎ 中共天津地委旧址(福利里 21 号)外观
» 建筑历史与风貌
福利里 21 号是中共天津地委的第二处办公地。1924 年 9 月,中共天津地委在普爱里 21 号成立后不久,为安全起见即迁至对面街区内的福利里办公,福利里 21 号是中共天津地委机关中目前仅存的 2 处旧址之一。
福利里位于和平区中部,兆丰路东段北侧,由两条并行里巷组成,均南起兆丰路,北端不通行。1919 年至 1921 年由高桂滋建房成巷,并命名至今。里内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福利里 21 号位于弄内靠南一侧并毗邻连通兆丰路的主弄,交通较为便利。

◎福利里巷内
» 红色往事
福利里,地委机关选址的智慧
大革命时期,北方尚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天津更是北洋军阀的大本营和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天津地委成立后先后 7 次变更办公地点,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与危险。而每处地委机关选址的主要考量因素就是工作环境的隐蔽性、安全性和紧急情况下迅速转移的便捷性。
从福利里 21 号看,这里地处在法租界。近代租界地区事实上是“国中之国”,历届中国政府乃至抗战初期的日本占领者,都无法对租界实施直接管辖权。而租界在政治上又标榜民主自由,这就减少了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干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为党的城市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缓冲地带。近代天津,多国租界并立,各国租界的执法主体以及法律体系的差异导致界内警察不能越界执法,加之地处九河下梢,因此在众多河陆相接、租界毗邻、华洋接壤之地会形成制度管理上的缝隙区,特别是河道上的桥梁更是三不管、没法管的地方。这些政治管控薄弱的地方,正是党的地下工作者最为“偏爱”的区域。
以福利里为例,西侧为锦州道,是法、日租界分界线,南邻墙子河(今南京路),河对岸的老西开地区为法、日、中三方争议地区,这里租界毗邻、河陆相接、道桥纵横、路网复杂,且当时尚属城乡接合部,河道两侧的建筑多是刚刚建起的连片里弄式的二层砖木小楼,以民居为主,人员密集。党的领导机关大多以家庭为掩护在此活动,遇紧急情况可迅速转移至别国租界或河对岸。若非大案要案,租界警察一般不会越界或过河执法。城市主路、弄道、支巷错综复杂,也提高了革命活动的隐蔽性和紧急情况下快速转移的灵活性,同时增加了租界警察的执法抓捕难度。
从 1924 年 9 月成立至 1927 年 8 月撤销的三年时间里,中共天津地委的 8处办公地都位于英法租界内,其中 7 处集中分布在墙子河(今南京路)沿岸的里弄式民居内,集中体现了革命活动在选址上的考量因素,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城市革命活动的轨迹特征,也集中体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天津城市空间特点的充分认识和自觉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