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传承革命历史初心使命 结合专业素养创新阐释
兰巍、史煜涵和杨静 3 位同志的新作《天津百座建筑中的百年党史》付梓,邀为作序。此书也是天津城建大学所承担的天津市哲学社会规划项目《基于天津党史人物活动轨迹追踪的革命遗址解析与保护利用研究》的结题成果,作为学校党委负责人,很高兴看到这部著作面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革命中心,是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辈的初心之地,拥有大量的红色建筑和遗址遗迹,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承载着党领导天津人民进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见证革命历史的一座座丰碑。充分发挥天津地方党史和红色资源的作用,发掘建筑所蕴含的红色历史,进而深入阐释党的革命斗争规律,讲好红色故事,将促进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深度阐释和解读革命历史经验和规律,需要将党史、军史、近代史、建筑史和城市史等学科交叉融合,《天津百座建筑中的百年党史》在此方面做出可贵探索。此书汇聚了党史、建筑和城市历史演变、测绘图和历史地图等丰富内容,力图勾勒、还原当时历史环境原貌,带入式地生动讲述革命历史,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严谨历史考证需要作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这项工作的热爱。首先,要能够对收集来的不同专业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判别,做到翔实准确。其次,善于发挥不同学科的互补优势,从不同角度找到革命历史线索并落实到具体建筑。如党史记载中的某个模糊旧址,其考证往往涉及相关的城市史、建筑史、房地产、历史图像等资料,甚至要查阅当时的电话号码簿、报纸和相关文献档案。再次,由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变迁,一些重要的红色旧址多已灭失,作者充分发挥其在建筑历史专业的优势,对其空间格局和周边历史环境进行了复原,这也是以历史空间阐释革命历史的基础。
此书既兼顾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要事件的主线,也将天津红色建筑所蕴含的丰富的红色故事用于充实这条主线,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对经济隐蔽战线及其旧址的研究,无疑深化了对革命历史复杂性的认识。又如对红色建筑背后革命历史的内在关联的揭示,书中从历史和空间等角度进行整合。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党的机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党史人物活动轨迹等多主题的建筑组群,结合地缘、城市发展进程、选址、组织运作和组织关系等知识,可以说是一个党史学习教育的崭新方式和有益拓展。
我了解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是穷搜、苦读相关文献,而且注重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紧密结合,带领师生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例如书中的蓟州区刘亚楼驻地就是实地探访得来的众多新发现的红色建筑之一。还有对一些重要红色建筑革命历史真实性的甄别,则基于先进检测技术的运用和第一手实测数据。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考察足迹遍布天津全境。有过这番经历,对天津党史和红色文化遗产就有了比较科学、准确的解读。
《天津百座建筑中的百年党史》的出版,体现了天津城建大学师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主动作为和使命担当。此书也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推进革命历史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重要实践。对于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成果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新的史料支持。
基于上述理由,我向读者推荐这部著作,希望它能够成为读者了解天津党史和天津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读本。
史庆伟
2022 年 3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