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遗址
位于河北区新开河西岸志成道 33 号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历史照片
» 建筑历史与风貌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创办于 1907 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法政专门学校之一。学校以养成法政思想、培养法政人才为目标,培养了大批法律、政治、经济、商学等方面的人才。自创立以来,学校曾六易校名: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北洋法政学堂、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河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北省立法商学院。
办学初期,学校仿日本司法省法律学校之治,学制 6 年,前 3 年为预备科,后 3 年为正科。课程设置上,以政治、法律为主课,另设英语、日语、历史、写作等课程。1929 年 4 月,改组成立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大学部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四系,学制四年。1947 年在原址复校,招收法、商两系一年制学生。1952 年院系调整中,法、商两系分别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和天津南开大学。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自建校以来一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该校师生积极参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等近代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即是该校首批学生。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建校之初占地 281.51 亩。东起志成路,西至转盘街,南至今南口东路,北为水坑荒地。校园紧临新开河北岸,与河北新车站(今天津北站)隔河相望,其校门前曾有旱桥“法政桥”,过桥向南经大经路,不远即是劝业会场(早期革命活动地——今中山公园前身)。当时,新开河南北两岸汇聚众多新式学堂,除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外,还有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前身)、北洋工艺学堂(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前身)等,形成北洋新政时期新式教育学校组群。

◎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历史照片
从河北省立法商学院时期的学校全图来看,学校布局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主楼和教学楼围合成较大的庭院,以礼堂为中心对称布置。西路的若干组校舍以连廊连接,形成几个大小不同的内院。

◎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礼堂局部外观

◎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正立面三维扫描图
北洋法政学堂原礼堂在 1920年前后改为图书馆,为二层四坡顶建筑,青砖外檐。原主楼为二层坡屋顶建筑,立面采用古典段落划分,入口为拱券门廊,正立面檐口中心设巴洛克式山花,表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解放后,礼堂经过改建、扩建,其残留的部分历史结构并入后建新礼堂之中。
为缅怀李大钊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1989 年 2 月 23 日,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将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作为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延续,并在该校建立李大钊纪念室。
» 红色往事
北洋法政,百年赤子李大钊之母校
1907 年 9 月至 1913 年 6 月,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生活长达 6年时间,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政法教育。
在津求学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通过阅读各种政治著作,青年李大钊“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
,于是,在勤奋学习之余,他积极投身到风云变幻的革命洪流中,先后参加清末天津学界请开国会、实行宪政等政治运动。1912 年,他参加该校学生组织的北洋法政学会,任编辑部部长,先后组织编译了《支那分割之命运》《蒙古与蒙古人》两书。1913 年,他创办《言治》月刊,先后发表论著、杂文、诗歌等 30 余篇。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李大钊写作勤奋,精力充沛,而且社会责任感很强,有着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6 年的求学生活,为李大钊在学识上、思想上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毕业之时,他已成长为一名革命的民族主义者。

◎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和党创建时期,曾在天津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天津中国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建设
李大钊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毕业后依然与师友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不仅是他成长的摇篮,也是他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自 1916 年 6 月从日本回国至 1927 年 4 月在北京英勇就义期间,李大钊曾多次来津回母校走访。其中,1923 年 12 月,来校参加母校成立 18周年校庆及一系列重要活动,停留一周左右时间。在纪念大会演讲中,李大钊对母校做了很高的评价:“那时中国北方政治运动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运动史上是很重要的。”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为筹备来年年初即将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尽快建立中共天津地方组织,李大钊还在学校秘密组织召开了推选直隶省国民党一大代表的会议,并亲自指导天津地方党组织的筹建工作
。
在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虽六易校名,但该校师生继承大钊先生遗志,在历次学生运动中挺身而出。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天津特科负责人南汉宸通过法商学院秘书兼政治系教授杨秀峰(地下党员)和法律系讲师阮慕韩(地下党员)与时任院长杨亦周建立工作关系。在杨亦周的掩护下,地下党员温健公、何松亭、闻永之等相继进入该校任教,并以教授、讲师身份在校内外文化界和教育界上层知识分子中开展统战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天津法商学院进步师生迅速行动起来,成为天津大中学校的一面旗帜。12 月 18 日,以天津法商学院为核心,北洋、南开等十几所大中学校数千名学生举行了抗日游行大示威。

◎ 直隶省立法商学院时期的校门
全面抗战前夕,该院师生由于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被汉奸和华北国民党反动势力视为仇敌,这些人先是逼走院长杨亦周,后又逮捕爱国学生,镇压罢课运动。1937 年 2 月,学院被武力封闭,强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