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校旧址
位于南开区南开四马路 22 号


◎ 南开学校东楼外观
»建筑历史与风貌
南开学校始创于 1904 年 10 月,由天津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创办,初名敬业中学,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即现有一所大学、三所中学)之始。1906 年,兴建新校舍,因地处“南开洼地”,故更名南开学校。1911 年,北洋客籍学堂、长芦官立中学堂并入。1914 年,直隶省工业专业学校和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附设的中学堂并入。至 1923 年,南开学校中学部(简称南开中学)在校学生人数达 1 600 余人,成为华北最大的中学学府。
全面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课。1938 年,其部分师生内迁重庆,与同为南开系列学校的重庆南渝中学组建重庆南开中学,留津师生由天津英租界耀华学校收编为耀华学校“特班”。抗战胜利后,1946 年在原址复校。
南开中学是近代天津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周恩来总理曾于 1913 年 8 月至 1917 年 6 月就读于南开中学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校内党团组织活动一直比较活跃,领导进步师生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南开学校旧址现存文物建筑有东楼、北楼、南楼、礼堂、西斋宿舍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第一批天津市革命文物。
南开学校东楼(今伯苓楼)建于 1906 年。建筑坐西朝东,二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青砖外檐,坡屋顶,建筑面积 952 ㎡。建筑立面采用古典段落划分构图,对称布局。砖砌拱券门厅以爱奥尼克柱式支撑,拱顶石、拱肩的“南”“开”两字及丰富纹饰,形成标志性的门楣中心。首层设长方形窗,二层设有连续罗马式拱券窗,以红砖壁柱支撑。二层中间三个拱券稍小,以爱奥尼克柱式支撑。屋顶中央是巴洛克式三角形断山花,两侧带有涡卷,在强调立面对称构图的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天际线。山花上的龙纹、女儿墙腰部的“卍”字纹饰,以及门廊拱肩的传统纹样,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装饰特征。建筑在传统对称、段落划分的同时,博采各种建筑形象并自由组合,呈现出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求学南开时期周恩来曾在东楼东四讲室读书。

◎ 南开学校东楼正立面测绘图
南开学校北楼建于 1913 年,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砖外檐。首层设罗马式连拱外廊,二层设连续拱券窗,并带有简单细节设计,使立面产生对比效果。
南开学校南楼(范孙楼)建于 1929 年,是为纪念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先生的兴学之功而建。建筑由中国工程司建筑师阎子亨设计,占地 1 568 ㎡,建筑面积 4 649 ㎡。南楼为 3 层砖混结构(局部 4 层,带地下室)建筑。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主”字形。首层中部为大厅,沿内廊四周设教学和办公用房。主入口处设塔司干式柱廊,墙体角部饰以壁柱。立面采用横向 3 段、竖向 3 段划分,二、三层之间设带有齿饰的线脚装饰。正面主入口设四根爱奥尼克柱式支撑的门廊,两翼设方形附壁柱。建筑外檐的红砖清水墙与白色古典柱式、附壁柱、线脚装饰、山花等元素有机融合,兼有纪念性建筑的庄重、雄伟和中国传统砖砌工艺的丰富、细腻。

◎ 南开学校南楼历史照片
瑞庭礼堂建于1934 年,砖木结构,外檐为清水墙面,入口设置中国传统纹样雨棚,造型突出竖向体块的并置,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 红色往事
总理母校,南中星火接续相传
周恩来就读于南开期间,勤奋刻苦,品学兼优,才华出众,被当时校长张伯苓称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南开学校课业重、要求严,对国文、英语和数学三门学科尤其重视。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即喜欢文史,对政治非常感兴趣,因此国文成绩最佳,其作文有理有据、说古通今、议论明通,多次被列入“传观”之列,还曾被校董严修逐段给予赞扬。保存至今的周恩来在南开时期的作文本和刊登在《敬业》《校风》等刊物上的文章是这一时期其写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和印证。
周恩来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心算比一般同学的笔算还快,《校风》上曾记载到:他是笔算速赛 48 名最优者之一,代数得满分。刚入学时他的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学习刻苦,每天早晨起床后将梳洗和吃早饭以外的时间,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一进入二年级,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
。
总之,周恩来在学业上是当之无愧的优等生,四年中各科总平均成绩为89.72 分,这在当时是相当难得的,特别是在其参与众多课外活动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更是难能可贵。从毕业同学录中的一段话可见其大略,“其余课程,前二载俱臻上乘,肆以理事日繁,乃稍逊前,然觉未以他事妨学业,致失正鹄。故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南开学校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做事能力与服务精神。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充分展现了其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南开四年,他将学习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曾参与组建过敬业乐群会等全校性及班级性组织近 10 个,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周恩来还经常组织同学参观工厂、农村,读报纸杂志,召开时事座谈会、辩论会,评论时事,讨论救国救民的真理,通过作文和演说揭露当时中国政治的黑暗腐败。
1917 年毕业后,周恩来为了探求救国真理,赴日本留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其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 年 4 月回国,周恩来准备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读书。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即在天津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洪流之中
。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至天津解放,党组织和地下党员在南开中学始终坚持领导学生运动,地下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团结学校广大师生,为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五卅”运动期间,天津各界群众曾 3 次在南开操场举行集会并示威游行。南开中学学生先后组织三四十个演讲队,走街串巷,深入僻壤穷乡,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大公报》上发表《告父母书》,声讨英、日残杀中国工人和学生的罪行,号召不买英日商品、不用英日钞票、不为英日人做事、商人罢市等。
抗日救亡运动中,南开中学学生成为天津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1935 年,南开中学共 800 余人参加天津学生“一二·一八”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并在南开操场组织召开全市学生大会。在 1936 年“五二八”大游行中,全市学生大会再次在南开中学操场召开,大会决定罢课 3天,南开中学学生代表吴祖贻发表了题为《抨击国民党政府亲日媚外政策和华北时局的演变》的精彩演说。

◎ 周恩来曾经读书的教室
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的组织下,南开中学先后成立南钟社、南星社等 50 多个社团,利用公开、隐蔽相结合的手段,组织阅读、出版进步书刊,团结教育一大批同学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南钟社组织的无线电研究会成员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短波收音机,夜晚冒着危险,把新华社广播新闻记录下来,第二天油印成传单,在学生中传阅。天津解放前夕,南开中学留校学生组成“应变(护校)委员会”,转运贵重仪器和物品,保护学校财产,出版《南中通讯》油印小报,报道护校斗争情况,胜利完成护校任务。

◎ 周恩来(二排右三)在南开学校毕业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