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旧址
位于红桥区光荣道 2 号(今河北工业大学内)


◎ 北洋大学堂南楼外观
» 建筑历史与风貌
北洋大学堂创建于 1895 年 10 月,是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初名北洋西学堂,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即教务长)。学校以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学制为蓝本,学堂内设头等学堂及二等学堂,学制均为 4 年。头等学堂设法律、采矿、土木工程、机械四科,二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设英文、数学、各国史鉴等课程。1902 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民国之始,学校先后多次变更校名:北洋大学校、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全面抗战时期,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合并为西安临时大学,而后改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1946 年 1 月,恢复北洋大学校名。
北洋大学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北洋学生读书刻苦、成绩优异,而且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是天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和骨干,为党组织在北洋大学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天津第一位共产党员、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即北洋大学毕业生。
北洋大学堂旧址现存 3 座早期建筑,即原北洋大学堂北楼、团城、南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北楼建于 1936 年。建筑坐北朝南,主体为 3 层砖混结构,外檐为红砖清水墙面,局部为混水墙面。建筑采用对称布局,中间局部高起。设计立面强调竖向构图,用红砖砌筑形成贯穿二层的竖向划分,间以简洁竖向纹饰,入口门廊重复竖向构图,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 北洋大学堂北楼正立面测绘图

◎ 北洋大学堂南楼正立面测绘图

◎ 北洋大学堂南楼主入口门廊
南楼建于 1933 年,坐南朝北,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平屋顶。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采用纵向三段式结构,每段中间又各有变化。总体呈对称式布局,强调竖向线条的设计,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主入口设门廊,屋顶设山花,外檐为红砖清水墙面、平屋顶。建筑布局对称,形体简洁大方。
团城建于 20 世纪初,曾为北洋大学办公地,是一组砖木结构坡屋顶平房,建筑外檐为青砖墙面,女儿墙采用中国传统雉堞造型。建筑形体方圆结合,简洁古朴。

◎团城外观
» 红色往事
从北洋之光到“小解放区”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16 年春至 1920 年夏,张太雷在北洋大学法科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誉为“北洋之光”。1919 年 2 月,张太雷不顾学校当局的严格控制,以北洋大学法科学生为骨干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社会改造社,其宗旨是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有科学文化的新社会。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1919 年 5 月 5 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报道北京学生抗议集会和火烧赵家楼的爱国行动。同日,北洋大学即发表通电,要求“拒签和约”“释放学生”,并表示将“协同行动”。6 日,张太雷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学生谌志笃、南开学校学生马骏、省立一中学生于方舟等组织联络北洋大学和天津中等以上 10 所学校学生代表近千人齐聚北洋大学礼堂集会示威,一致表示要坚决和北京学生站在一起,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而斗争。会上,决定成立天津学生临时联合会,公推北洋学生张鉴喧为会长。会后,北洋大学致电北京政府,要求释放被捕爱国学生,并致电北京大学表示声援。在天津中等以上学校总罢课期间,北洋大学学生在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下,成立 44 个演讲团分赴津郊,向工农商各界宣传爱国思想,深受群众好评。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张太雷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开始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 年 6 月毕业后,张太雷仍以《华北明星报》编辑和翻译的身份在校内继续活动。10 月,张太雷又加入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天津最早的共产党员。不久,李大钊派北洋学生谌小岑来津,会同张太雷成立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张太雷任书记,成员 7 名,其中,北洋大学 3 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建立较早的地方团组织之一,为天津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工学院学生成立抗日救国会,决定立即赴南京请愿,这是当时华北地区第一个学生抗日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北洋大学学生自治会逐渐发展成为地下党领导的群众组织。自治会是公开的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先后组织开展了以抗暴、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爱国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1947 年 10 月,中共北洋大学支部成立。同时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联”不断壮大,成员发展至百余人。由于进步力量占了绝对优势,北洋大学被群众誉为“小解放区”,被国民党当局称为“地下人员基地”。
1948 年 8 月,被列入国民党黑名单的北洋大学师生达 36 人。20 日凌晨,国民党军警特人员公然进入北洋大学逮捕进步学生,押上警车,被进步学生及时发现,并成功拦车抢人。学生自治会当即组织召开全体同学大会,选举产生人权保障委员会,开展了“一人被捕,全体坐牢”的签名运动,并请校长向军警交涉,最终,军警不得不空手离去。事后,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凡是上黑名单的同学立即被转移至解放区。

◎ 北洋大学学生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中
天津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在校内再次建立临时党支部,展开针锋相对的反南迁斗争。地下党员通过绘制解放战争形势分析图,用红旗标注已解放城镇,随着红旗越插越多,直观生动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全国胜利在望的局势。学生会按班级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发动东北籍同学以亲身体会讲述入关后所受流浪之苦,说明南迁之害处。经过激烈斗争,全体学生大会通过决议,反对南迁。天津战役打响前夕,校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依托校学生自治会组织成立护校应变委员会。由于学校地处战斗前沿,应变委员会有组织地将师生转入女子师范学校,并把图书、仪器、设备等校产转移到南楼地下室,为战争结束后迅速恢复教学秩序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