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一把火
如果我们回看历史,朱棣的迁都想法在很早就有体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朱棣作为皇帝的政治生涯中,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为这一刻做着准备。
壹
《明太宗实录》记载,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当时的礼部尚书李至刚比较擅长拍马屁,看出皇上的心思来了,就上疏,说: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定天下……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这话太上道了,意思是说过去皇帝只要获得天下,他发家的地方肯定要得到推崇。现在北平是皇上您发家的龙兴之地,应该跟您老爹把老家凤阳定为中都一样,把北平也定为京都。
朱棣听了很开心,但也得矜持一下,何况南京城当了三十多年首都了,遗老遗少的贵族比较多,一下子改了也不合适。所以,只是把北平改成了“北京”。
从此以后,明朝相当于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了,凤阳作为中都已经边缘化了,而且离南京太近,不太具备实际意义。南京则被称为“京师”,说明还是中心;而北京则被称为“行在”,意思是天子巡游途中所在的地方。
大臣们一看,只要不傻基本上都懂了,皇上准备迁都。
不过,好在当年朱元璋的时候就做了铺垫,朱元璋晚年讲得很明白: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 就是说,我本来想迁都,但年纪大了,加上天下安稳没多久,就别折腾了,听天由命算了。所以说,对于迁都的事,大臣们都有心理准备。
到这一步,朱棣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三月春天一到,就宣布开海禁,走海路运输物资到北京,而且每年如此。而且,迁徙了很多人口去北京,从这儿开始,北京城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开始了。

通州北运河 南方的漕运运到此处后再转运到北京。
当然,只开海运肯定是不够的,因为那个时代海运虽然快,但是成功率比较低,而且不准时,这就很麻烦。而且,朱棣的定位中,北京不仅是未来的首都,也是北伐的前线总指挥部。在北方打仗,发兵的时间很有讲究,得春夏出发,总不能军队齐了,军粮还不到。
而且,将来北京的人口肯定会大规模增加,把吃饭问题交给大海,那北京也就不用建天坛了,家家户户供奉龙王爷算了。所以,朱棣做了一个对明清两代政治影响极深的决定,那就是开通漕运。
漕运的意思是通过大运河直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思路有点像现在的南水北调。这样一来,直接产生了两个影响。
第一就是北京的建都稳住了,不然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北京城就谈不上建设。第二就是从这以后,北京等于把经济命脉交到了南方手里,这将在未来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粮食一解决,再往后就是宫殿了。过去的京城不像现在,皇宫占地面积很大,基本上可以称为“皇城”。
贰
明朝建宫殿,跟元朝一个路子,讲究的是先“天文”后“地理”。天文注意的是得把“一点一线”给定住。首先,这个跟国运相关,古代人很讲究这个。其次,总不能开始的时候先建一批,回头随心所欲地添,到最后皇上跟老百姓抢地方,弄得跟“拆二代”一样,那不好规划。
“一点”说的是天文学上的紫微宫,又叫紫微垣。《宋史·天文志》里讲了 “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也” ,紫微星是古代天文学里面的帝王星,其他星辰都围绕它转。所以,紫微垣对应的就是“三大殿”的区域,然后以“三大殿”为中心,再去建设其他宫殿。
在秦汉和唐宋,宫城都是以紫微垣为中心,比如唐代的杜甫比较爱国,就曾经写过:“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而到了元代,蒙古人的皇城是逐水草而居,所以是围绕着太液池建的,偏离了紫微垣,就不能叫作紫禁城。汉族人不讲究这套,反正不放羊,到朱元璋的时代又给改了回来。
现在我们讲紫禁城的“紫”,就是紫微垣的意思。要是非得抠字眼,北京故宫的历史,那正儿八经算起来是从元朝开始。但是,如果讨论“紫禁城”的历史,不好意思,元朝那个就不能算,毕竟连个“紫”都没有。
因此理论上的“紫禁城”不止一个,秦汉、唐宋的皇城都能叫紫禁城,不过现在都没有了,所以“紫禁城”成为明清皇宫的专属称呼。
“一线”就是中轴线。这一点的思路也和元朝一样,先定中轴线再安排建筑。因为这根线相当于中国的“零度经线”,得定时,总不能皇上在北京看时间按四川的时区走。因此这根中轴线又叫“龙脉”,动不得。
后来,清朝的贪官和珅,把康熙皇帝“天下第一福”的碑文从皇宫里偷了出来,放在自己家后院的假山山洞里。和珅家就是现在的恭王府,嘉庆皇帝抄他家的时候本来想把石碑弄回皇宫,结果和珅比较有心机,直接把假山造在了中轴线上。嘉庆皇帝一看,傻眼了,犯不着为了一个“福”字把“龙脉”挑了,干脆就那么着吧。所以,这块碑现在还在恭王府假山的秘云洞里。
确定好了“一点一线”,就得开始动工了,图纸基本上都是现成的。
之前说了,北京紫禁城的建设有两个蓝本。第一个就是南京的故宫,我们现在看明故宫的复原图,从端门、午门到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再到后面的东西六宫,基本上规制是一样的。而修好了紫禁城,后续城市整体的配套设施其实都好办。
第二个就是当年被朱元璋叫停的凤阳中都宫殿,虽然停工了,但是图纸保留了下来。所以,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基本上一脉相承,后来《明朝典汇》里说得很明白: “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
有了图纸就好办了。所以,在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皇帝就下诏: “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意思是说,明年在北京造房子,今年先找一下木头。
从元朝开始,宫殿建造就大量地使用楠木,因为楠木木质好,结构紧密,纹理也漂亮,不易变形。但是,找楠木特别费劲,因为需要找成材的,树要是比人都矮,你好意思拿去造房子吗?
朱棣运气比较好的是,虽然元朝也用楠木,但是元朝比较乱,除了忽必烈以外用得不多,所以还能找到不少好料子。
现在故宫里已经没有当时永乐时期的原样建筑了,但从永乐皇帝的陵寝长陵祾恩殿所使用的木料来看,最大的木料高14米,直径约1.2米,这在后世的帝王来说基本上不敢想。祾恩殿当然不能和“三大殿”去比,可以想象当年的故宫有多气派。
为了找木头,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连办公室都坐不住了,大老远地从北京赶到四川,亲自盯着手下找木头。楠木主要生长在南方,尤其是四川和云贵,路特别难走。为了找楠木,人在深山老林里出点意外太正常了,当时的四川人甚至达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程度。
当时有个吏部主事萧仪,比较不怕死,写了一首诗叫《伐木谣》,里面写得很真实,跟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有一拼,里面就说:
去年拖木入闽关,后平山里天正寒。
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
穉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望归早。
火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
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
去年丁壮已殒殁,今年孤弱知无生。
君门如天多隔阻,圣主那知万民苦。
而且,这木材不是说找到就完事了,还得运到北京去。人力是不可能的,爬山都费劲,更不用说扛木头了。所以,必须等夏天,暴雨引起山洪,把木头冲下山,然后拖到江里,走水路运到北京。
有的时候,人跑得没水快,木头丢了,那不好意思,运木头的人全都论罪处死。这件事放到现在来看相当不讲理,我找的木头,我丢了怎么了,回头再给你找一根不就完了吗!不好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找到就不是你的了,是皇上的,弄丢了皇上的木头你还想活着?
所以,运一根木头都这么麻烦,何况其他的材料呢!这也就导致紫禁城的建造速度并不快。而且,建宫殿这种工程,对于国家来说属于标准的锦上添花,所以但凡国家有点事手头紧,工程就得暂缓,因此紫禁城的建设准备工作持续了很多年,一直断断续续地做。
叁
虽然宫殿暂时没修好,但是也不耽误朱棣在北京办公。
永乐五年(1407年),陪伴朱棣多年的患难夫妻徐皇后因病逝世。在家庭和事业的发展上,朱棣与父亲朱元璋的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四十岁左右登上皇位,都是壮年丧妻。对于突如其来的不幸,朱棣也选择了和朱元璋一样的态度:深切悼念,从此不再立后。同时,朱棣宣布,徐皇后将葬于北京郊外的长陵。
皇后都葬在北京了,那朱棣迁都的心思也就更明显了,将来不可能来个夫妻南北分居。尤其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亲征蒙古之后,他待在北京的时间就更多了,就住在之前的燕王府里。
当然,既然是皇帝,那以前的王府肯定比较寒酸,必须大修。以前当燕王的时候,是“不曾一毫增损”,现在当了皇上,那就可劲儿地建吧,再也没人说你是违章建筑了。所以,当时北京等于同时开了三个工程:燕王府的重建、皇宫的准备工作和北京郊外帝陵的修建。
好不容易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年底,朱棣从北方再一次打仗回到南京,外部形势暂时稳住了。朱棣也已经五十六岁了,感觉这件事得抓紧。毕竟准备了十几年,别哪天龙驭宾天了,到头来新宫殿都没住过那可太亏了,于是就让工部递折子,并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
首先,朱棣自己表示 “营建事重,恐民力不堪” ,刚打完仗,劳民伤财地造房子不太好吧。
臣子们一看,马上就明白了,纷纷说: “皇上营建北京,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表示您这是为大明朝开万世基业呀。
所以, “天意人心,昭然可见,然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臣等切惟宗社大计正……伏乞早赐”。 这马屁拍得太舒服了,翻译过来就是,建京城和宫殿这件事,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只不过之前皇上您心疼老百姓,因此一直没干,现在我们这些当臣子的,跪求您赶紧为了江山社稷,答应这件事吧。
朱棣听了很高兴,臣子们都很上道,于是就批准正式开始建设紫禁城。
北京和紫禁城的建设,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结束,相当于用了四年的时间,当然之前做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很多物资都已经通过漕运和海运送到了北京。
即使是这样,四年的时间在帝都的建设中也算很快了。这可能要归功于当时大明朝才开国四十多年,工程很多,培养了一大批成熟的工匠,永乐朝的时候大多还在,活动一下老胳膊老腿,还能发光发热。老人们一边带徒弟一边干,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还在原蓝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比较典型的就是紫禁城的角楼,非常有特色,上上下下加起来一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结构之复杂,设计之巧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这种想法最早是朱棣提出来的,打算建这么四个角楼,把紫禁城搞得与众不同一点。问题是朱棣这明显是外行指导内行,随口一说就是世界级难题。
上面动动嘴,手下跑断腿。以前的工匠们都没造过这种样式,压力很大。后来,工部的匠人们凑一块儿,琢磨了很长时间,忽然有人想到了装蝈蝈的笼子是用秸秆插起来的,买来一个一看,正好就是想要的那种结构,就从蝈蝈笼子上借鉴了思路,才有了现在的角楼。现在的角楼已经是紫禁城的代表景物之一了,基本上仅次于午门和太和殿。
在老中青三代工匠的共同努力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底,工程正式完工。这次建设基本上奠定了之后六百年里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建筑格局。
现在我们去看紫禁城,基本上所有的正式建筑,都是始建于永乐十八年,比如“三大殿”和东西六宫等,之后的工程基本上都是翻修和重建。
而在北京城的建设上,比较突出的就是把之前元大都的南城墙继续往南边移动,之前的南城墙在现在的长安街上,从永乐朝开始就移动到前门大街了。其他的一些建筑,诸如钟楼、鼓楼,包括大多数的城门,都是那时候修建的。

故宫角楼
房子修好了,就该准备搬家了,所以这一年的十一月四日,朱棣正式发布了迁都的诏令,宣布从第二年开始,北京就是大明朝正式的首都了。为了这一天,朱棣足足准备了十八年。
肆
皇帝搬家比较讲究,得算凶吉,否则会影响国运。《嘉兴府志补》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朱棣找了当时钦天监的漏刻博士胡奫,占卜“三大殿”搬迁的凶吉问题。
钦天监是负责观察天文星象的机构,从秦汉时期就有,历朝历代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制定一下历法,然后捎带着给一些大事件算算日子,拿点赏赐。而漏刻博士是里面很小的官,从九品,主要负责报时。
结果,胡奫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一开口就跟朱棣说“三大殿” “某月某日午时当毁” ,这个时间结合文意应该给了出来,即四月庚子日。
朱棣听了很不高兴,眼看着要迁都,你一个负责报时的小官在这瞎嚷嚷什么呢。就把他关了起来,说等着,要是“三大殿”没事,回头砍了你。
结果到了第二年四月初八(庚子)这一天,应该就是胡奫所说的那一天了,一到正午,就是中午12点,胡奫拜托狱卒去看看“三大殿”怎么样了。狱卒一看,跟他说啥事都没有呀,“三大殿”好好的呢。胡奫一听直接服毒自杀了,朱棣秋后算账那么狠,还不如落个全尸。
结果,到了午时三刻(中午12点45分左右),风起云涌,雷电砸下来,点燃了“三大殿”,全部烧没了。朱棣傻眼了,再去找胡奫来不及了。
要么说胡奫在从九品升不上去呢,这专业知识太不过关了,古人说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时三刻,所以都在这个时候处决人犯。结果,老胡12点就直接喝药了,再等个45分钟什么事都没有了。
当然,这件事有很多传说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四月初八这天,“三大殿”确实遭到了雷击,而且确实被烧毁了。后来,有些官员的奏折名字是《奉天殿灾疏》,说明火灾应该是从奉天殿(后来的太和殿)烧过去的。
这下官员炸了窝了,过去有个地震,皇帝都得出来道歉,毕竟你是天子,国家出现这种天灾,说明你有违天意。
何况雷击烧毁刚刚建成的“三大殿”,这种事也太邪乎了,连朱棣本人都开始害怕了,下了诏书认错: “朕心惶惧,莫知所措……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 就是说,我现在怕了,之前做的要是有哪里不对,你们这些大臣直接说,我改,请求上天原谅我。
但众所周知,给领导提意见是一门学问,皇上这么说可以,你要是当真,那就完蛋了。但是,修建北京城这件事加上迁都,群臣确实压了一堆意见,既然有了机会,那很多人就憋不住了。
以侍读李时勉为首的一批人,开始批评朱棣在建设北京城和皇宫的过程中操之过急,造成很多浪费,而且夹杂了些贪污现象。朱棣一开始的态度还比较好,虽然生气,但还是决定实行“惠政”,比如暂停了很多花费冗杂的采买项目,给参加徭役的人增加补贴,这对于人民都是比较实在的好事。

“三大殿”侧视图,始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后经多次重建。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人看到皇帝好说话,就开始蹬着鼻子上脸了。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吏部主事萧仪,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写《伐木谣》的那位。
萧仪一开口,就是直接扯到了迁都问题上,说: “岂不以金祚仅百年,元祚不盈百年,非宜都乎?” 就是说北京这个地方就不行,你看金朝一共在这地方待了百十来年,元朝连一百年都没待够,所以说这个地方不适合作为国都。
这下子朱棣不能忍了,迁都北京是朱棣坚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策,大明朝为此耗费了上亿的财产,现在你萧仪上嘴唇碰下嘴唇,一下子给否了,你想造反吗?
萧仪的下场,我们现在已经不好考证了,《明史》里说他“病卒于狱中”,当然这很可疑。后世王世贞说的更为可信一点: “本朝言事之臣……惟萧仪之谏迁都至于剐。” 意思是,本朝敢于上疏直言的大臣里,只有萧仪因为谏言迁都的事情,最后落了一个被千刀万剐的结局。
无论死法是什么,萧仪的死给了其他人一个很大的震慑,不敢直接说迁都的事情了,而暗流依旧在朝廷里波涛汹涌。
午时三刻的一场火,几乎让朱棣的所有筹划化为灰烬。
此时的朱棣,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再也没有当年力排众议的雄心壮志。
他被迫承认了“两京”的存在,并在之后的岁月里,再也没有开启重修“三大殿”的活动。
大明朝在法律的角度上,正式形成了两个都城的政治格局。而对于刚刚遭遇劫难的紫禁城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