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说”在汉代是怎么体现的
邹衍是战国时期的人,当他开始编造“五德终始说”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信服,觉得不过是蛊惑人心的一套迷信理论。即使在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也认为没必要花力气去论证为什么自己能够当上皇帝,他深信秦朝统治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轻松实现万世一系的目标,根本不需要在“五行”循环周期中努力寻求一个位置。
汉朝皇帝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刘邦推翻了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大一统伟业的秦王朝,不免感到心虚,生怕别人议论这个盖世功劳居然出自一个无名小吏之手。不妨想象一下汉高祖的处境,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既然刘家已经牢牢取代了秦始皇的位置,似乎只要通过大造舆论,指责秦政无道,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把秦朝彻底污名化就足够了。然而在汉帝看来,仅仅掀起一股政治大批判浪潮显然是不够的,论证清楚刘家与那些古“圣王”相比,到底有何特异之处是完全必要的,必须要想办法让世人相信,为什么是刘家而不是别姓人家有资格取而代之。你也可以说这是刘家皇帝的自尊心在作祟。“五德终始说”的发明至少满足了刘氏皇帝的这份虚荣心。
“五德终始说”被蒙上了一层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仿佛自然季节的更替,天地山水的变异,无时无刻不在映射出世俗人间的善恶循环,这与汉朝帝王通过批评秦政无道,据此建立统治正当性的企图密切相关。试想,只有在“五行”体系中给秦朝安排一个特殊位置,同时又指控秦始皇暴虐失德,就可以从反向证明汉朝大得民心,理所应当取而代之,自然在“五行”序列里应该合理占据另一个位置。在“五行”循环系统中,秦朝属于“水德”,汉朝处在“土德”之位,按照生活常识应该是“土克水”,汉朝统治的正当性就用这种办法确定了下来。
汉朝树立“正统”还面临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如果承认秦朝接续的是周朝的“木德”,汉代接续秦朝的“水德”,就等于承认秦朝是与周朝并列的“圣朝”,这显然无法让人接受。因为邹衍在发明“五德终始说”时只考虑历数的运转周期,没有明确对“五行”排序的规则加入道德褒贬判断。所以当时就有人主张汉朝应该越过秦朝,直接上承“三代”圣王谱系。
为了满足这个愿望,西汉末年,一个叫刘歆的官员发明了一种“新五德终始说”,这个学说的新颖之处是在原有“五德终始”循环谱系里,嵌入一个叫作“闰位”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五行”的正式体系之外,专门为秦朝设计一个附属位置,它低于“五行”中其他正式成员,显示秦朝虽然表面上仍处在“水德”之位,但已不属于“正统”的常规序列。
在这个新框架里,汉代改为“火德”,上承周代的“木德”,而将隶属“水德”的秦代排入闰位,这样就把汉朝的“正”与秦朝的“不正”区别了开来,汉朝人就是用这种办法来羞辱秦朝的。
与邹衍不同,汉朝人在“五行”的循环周期里融入了道德评判机制,把秦朝驱逐出了“五行”循环的正式序列,目的就是防止秦朝升格为与“三代”并列的“圣朝”,从而显示汉代比秦朝统治更具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