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大禹”用脚丈量出来的
“九州”是古书中描绘“天下”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如果问“九州”到底有多大,恐怕从古到今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因为古人对此的记载就分好几种,结论并不一致。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五帝之一的舜把天下划分成十二个州,可是在《史记》的《夏本纪》里,司马迁又改口说“天下”分为“九州”。大致说来,一般古书称“天下”为“九州”的居多。那么,这个“九州”范围又是谁来划定的呢?传说是远古的一个帝王叫“大禹”用脚步给丈量出来的,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禹迹”神话。“九州”指的是大禹行踪到达过的范围。《左传》中有一个说法叫“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大禹”本身不是凡人,是位传说中的圣人,古人把他当作夏朝创始人。可是有人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考证,“大禹”也许不过就是个类似虫子一样的动物,根本没什么神性,所以大禹规划“九州”的故事更像是编造出来的神话,无法按史料记载一一对号入座。据传大禹在世时正好遭遇洪水泛滥,他花了很大力气治水成功,洪水退去后的地区被他划分成九个“州”,这九个州的名字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范围基本涵盖了现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九州”与战国后期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的疆域大体上能够重合。
大禹遍地周游的踪迹最远到达过哪里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记载,但“禹迹”在古人的历史记忆中却犹如一幅文野分明的地图,大禹不仅治水、划分州域地界,还负责描述地理样貌、土壤分类、田地等级和规划纳贡物品和路线。凡是大禹步履到过的地方仿佛“圣迹”一般,标志着“文明”延伸抵达的边界,其他禹迹未达之地必定野蛮无序。
“禹步”还可能是一种萨满教遗留下来的祭祀仪式,巫祝作法时用不同空间象征“九州”,边走边念之际,换步移形,通过象征性地巡游九州来召唤神力,使得山川、神性与肢体动作合为一体。
“禹迹”仿佛具备某种特殊魔力,先秦一些生活在华夏边缘的诸侯国都拼命声称本国管辖的区域一定是“禹迹”到达过的地方,生怕被人家踢出这个范围,沦为野蛮人。这种担忧甚至一直延续到宋代,比如大家熟知的陆游著名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泛指的是北宋版图,因为陆游生活在南宋,南宋统治的地盘被金国挤压在东南一小片地方,北方被女真族占据,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九州”。这句诗表达了陆游仍然在沿用“九州”代表“华夏”文明区域的传统意识。
有句古话叫“循名责实”。“循”是沿着某条思路找到一个合理的说法,“责”是在有了预设的名分基础上再去验证某个现象到底有多少真实度。换句话说,观察一个事物,可以先预设一个比较抽象的名称或概念,再想方设法寻找与它契合的证据。“九州”的形成表现的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九州”在《尚书·禹贡》《周礼》《吕氏春秋》里都有记载,可是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始终没有一个固定说法,因为发明“九州”这个词的大禹可能不是真人,而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名”,但这并不妨碍后人根据这个传说构造出一整套对“天下”的认识。这里面包含“虚”和“实”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