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何在做错事时也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职场中,新人难免会犯错误。那么,当职场新人犯错时,可能的结局有哪些呢?
至少可能有以下三种。
结局一:从此默默无闻。因为彻底歇菜了!
结局二:从此郁郁寡欢。因为上升通道受阻了!
结局三:剧情出现反转。因为做错了事,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什么,还有这样的好事?
我有一个朋友K先生,是一家公司主管财务的大领导。有一次,一个出纳在给供应商付款的时候,居然多付了50万,K先生很不高兴,这么简单的事儿都能犯错误!他把出纳叫过来问怎么回事。
出纳一进K先生的办公室,就立刻说:
“领导,对不起!今天给供应商多付款这事儿,是我疏忽了,是我错了!后续我们是这么处理的:
首先,我们给供应商打了电话,确认他们确实多收了50万货款,并且留下了证据。后来我们了解到,供应商目前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追回这50万的货款,他们愿意在下一个100万的订单中给我们打9折。我跟采购商量了一下,建议不追回,您看呢?
其次,我把这两天付出的货款又复查了一下,确保其他货款支付正常。
最后,我给对外付款增加了复核环节,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
您看这样处理行吗?您还有什么指导和建议?”
本来火冒三丈的K先生听完了出纳这一番陈述,不仅火气消了一大半,心里还有点欣赏这个出纳的做法。因为她不仅及时纠正了错误,还做了纠正措施,即复查这两天的其他付款。甚至还制定了预防措施,即增加了复核环节,可谓一箭三雕。
结合这个案例,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在做错事的时候也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一、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应主动承认错误,立即改正错误,并且及时与上级做沟通。 这里,“主动”“立即”和“及时”三个词是最重要的。“主动”是让领导看到你的态度;“立即”和“及时”是为了帮助止损,避免你造成的错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 要主动承担责任并提出解决和改进方案,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比如,采取纠正措施。即在同一类事件中检查是否有犯同类错误的风险,如果有,要马上消除这个风险。制定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同时,接受建议和指导,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要反思总结并且同步给领导。 在错误得到妥善解决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反思总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职业素养。
其实,这个三步走的纠正预防措施就是“亡羊补牢”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发现羊丢了,认识到是自己疏忽了或者因为没在意,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赶紧补上了最明显的那个窟窿。第二个境界,不仅补上了最明显的那个窟窿,而且检查了整个羊圈,并把其他的小窟窿也都补上了。此外,还加固了羊圈。这样做,既让羊没有逃跑的机会,也可以阻止狼进来吃羊。第三个境界,反思总结,由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个层层递进、由里及表的过程。即从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纠正预防措施,再到变被动为主动。
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即使是在犯同样的错误的情况下,因为处理方法不同,也会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我们试着推测一下,结局一和结局二中的新人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结局一:从此默默无闻。因为彻底歇菜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是新人连第一境界都没有做到,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领导责备的时候,还在极力为自己辩解,导致领导对其为人产生了怀疑。这无异于自毁前程。
结局二:从此郁郁寡欢。因为上升通道受阻了!
这里的新人大概率是徘徊在第二个境界。虽然承认了错误、解决了问题,但是针对错误造成的损失没有反思总结。结果是,领导认为你做事欠考虑,不稳妥,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也就不会重用。
职场心理学: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了我们对个人或事物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源于我们的信念,并表现在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倾向上。
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以文中的K先生为例,当得知问题发生后,他在见到出纳前就已经对出纳有了负面的态度,因此,他表现出的态度也是对其不满的。
反过来,行为也能够影响态度。这种行为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比如,当出纳解释了如何妥善处理问题后,K先生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他的态度也从负面逐渐缓和,并慢慢转向正面,从而对出纳产生了好印象。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