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入一家新公司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曾经有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进入了国内某大厂工作,被很多人看好,领导也计划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不料这位北大高才生不知道被什么冲昏了头脑,入职仅一个月,就给公司大领导洋洋洒洒写了超过万字的谏言书,里面直指企业存在的诸多弊病。
这位新人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谏言的方式引起高层领导的注意,获得重用。没想到,大领导看了他的谏言书后非常生气,把它转给了人事部门,并且批复:“如果这位员工有精神病,建议送到医院治疗,如果没有精神病,建议人事部门开除。”
你看,妥妥的进入新公司后的“翻车”现场。
那么,为了避免类似的“翻车”情况,入职新公司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我建议遵循“6多1少”的原则。
“6多”分别是指多读、多看、多听、多想、多做、多问。
多读 ,指的是多读公司的规章制度。就如同玩游戏前需要了解规则一样,熟悉公司的基本规范能够帮助你在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
多看 ,指的是多观察公司的老员工、看看有经验的员工是怎么做的,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存之道对于新员工来说是宝贵的参考。在熟悉环境之前,保持低调,观察并学习。
多听 ,指的是在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同事开会汇报工作的时候,或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多听少言。这些场合中你不仅可以获取到正式的工作信息,还能了解到公司的一些“野史”,这有助于你全面了解公司的情况。
多想 ,指的是对于听到的信息,需要进行独立思考。保持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避免盲目跟从,尤其对于新员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被忽悠到坑里。那句话怎么说的——被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呢!人老实可以,但是这事咱不能干。
多做 ,指的是对于那些身体力行的事情,尽量多做一做。不要嫌弃琐碎的工作,诸如端茶倒水、买咖啡、带盒饭、拿快递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能够让你接触到公司的各个层面,同时也能赢得同事的认可和好感。你帮了别人,就等于在“情感银行”里存了一笔钱,等需要支取的时候,就有人伸出援手。在职场上,多交朋友绝对是好事!
多问 ,指的是对于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是显得你作为新人比较谦虚;第二是你可以把提问作为“探路石”,看看谁肯帮你,谁有真材实料;第三是你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有人可能纳闷了:为什么“多问”放在最后呢?不是有了问题就要及时问,以免走冤枉路吗?这话道理上是没错,但是实操上不建议遇到不懂的事张口就问,这是毛病。
你有没有这样的同事或者朋友,他们什么事情都是张口就问。比如,今天气温几度啊?下不下雨?某某城市有什么特色小吃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身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只要上网搜一下,就能马上找到标准答案。可是他们偏偏不去做,而是上来直接问。结果就是:这样的人不招待见。因为你占用了别人的时间。这年头时间多宝贵啊!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最后没人愿意帮你了。因为越是帮你,你的问题就越多。虽然明明自己动动键盘就可以搞定的。
最后的“1少”是指少说。
少说 ,是相对于多做而言的。初来乍到,新人对公司的环境怎样,水有多深,完全不了解,所以还是少说为上策。
回到开头那个例子:作为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你对所处的行业不了解,对公司不了解,对环境不了解,对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更不了解。这时候,你能看到的问题,其实领导们早就看到了。“存在即有理”“不是不变,时机未到”等等这些底层逻辑是一个新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遵循“6多1少”的原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更快地适应新公司的文化和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说,“知可不言,言可不尽”是职场生存之道。
职场心理学: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原本是指长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这是蘑菇生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蘑菇定律提醒我们,职场新人在开始工作时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就像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一样,职场新人常常会被置于不受重视的位置,被安排一些琐碎的工作,甚至可能遭受无端的批评和指责,或者为别人背锅。同时,可能也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就像蘑菇一样,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蘑菇定律带来的启示是: 作为职场新人,我们要有一种适应新环境的心态,比如,首先要降低期望,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做到文章中提到的“6多1少”的基础上,努力适应新的环境。通过这些努力和一段时间的磨炼和考验,职场新人才有机会逐渐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