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而不死是为神
宋仁宗嘉祐元年秋闱,兄弟二人双双中举。苏轼考了第二名,第一名是诗人袁公济,这个人后来成了苏轼的好友,苏轼还给他写过一些诗。这次考试相当于一个入围考试。兄弟两人初出茅庐,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然是不在话下。
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双双参加春闱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大出风头也正是在这次考试上。苏轼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称许。这算是第二次考试。这次考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苏洵关系很大。苏洵在发奋读书的那段时间,对古文运动的发起者韩愈非常推崇。他的文章也颇有韩愈的气魄。后来苏洵拉着苏轼、苏辙去见张方平,张方平也强调说:“如今的一代文宗欧阳修最讨厌浮靡的文风,而到了京城之后,主考官也是他,所以你们俩要想有出息,必须多熟悉他的文章。”张方平也算是帮着他们押题了。父亲的引导、张方平的叮嘱对苏轼、苏辙的影响很大,他们经常在一起议论古今政治得失,有时候父亲也参与进来。二苏虽然年轻,但思想已经相当成熟了。经过一番历练,可以说他二人是有备而来的。
一个月后,苏轼迎来了他的第三场考试,也就是礼部的复试。复试题目叫“春秋对义”。这次,苏轼终于雪耻了,不做千年老二了,他考了个第一。
这一年的三月,苏轼兄弟参加了由仁宗皇帝亲自在崇政殿主持的策问,兄弟二人表现不俗,双双获进士及第。根据宋仁宗时期科举制度的规定,进士分为五等,头两等是进士及第,第三等赐进士出身,第四、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这是苏轼参加的第四场正式考试。这时的苏洵看到两个孩子的成绩,应该是非常欣慰的。他修书给眉山家人报喜。谁知信还没寄到,先得到的却是来自家乡的噩耗:程夫人去世了!
根据宋朝的礼仪制度,父母过世,朝廷官员不管官多大,都必须回到原籍丁忧守制,守孝二十七个月之后再申报朝廷,等候补缺。
这二十七个月中,苏轼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佳作。一方面,确实由于母亲的去世,他心情很沉痛;另一方面,苏洵也没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他说:“不要认为自己考试考得好,以你们现在的资历,获得朝廷任命的可能性一定是非常小的,今后还有更重要的考试在等着你们,还是要多读书。”
嘉祐四年(1059)十月,丁忧结束,苏东坡兄弟二人决定再次奔赴京城。苏洵不愿意一个人待在老家,现在夫人也走了,他更没有留恋,于是决定一同离家。
他们这次进京的路走了足足四个月。第一次进京考试时无心留恋风景,而今已经胜券在握,没有那么大压力了,再加上“二苏”都带着家眷,一路之上四处流连,走走停停,直到嘉祐五年(1060)二月十五才来到京城。
苏洵在京城物色了一栋房子,全家人得以安顿下来。接着就是操心二苏的功名了。宋代取仕,不只通过科举,还有其他的渠道。这样一来,官缺并不多。殿试中了进士的,想要被授以官职,还要经过吏部的典选——相当于今天的面试和应用文写作,包括“身、言、书、判”四项。说白了,就是看看应试者形象如何、口头表达能力如何、文章写得怎么样、是否会实际判断运用。
兄弟二人报名参加了吏部的典选,这算是他们的第五次考试。典选合格,很快,他们的任命下来了: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被任命为河南渑池县主簿。主簿这个官儿有多大呢?从九品,也就是芝麻官儿,是掌管文书的佐吏。兄弟两人实在不想做,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就是参加第二年的制科考试。
什么是制科考试呢?制科考试是只有皇帝特诏才举行的考试,规格最高。参加考试的人必须由大臣推荐,受到皇帝亲自策问。
礼部侍郎欧阳修推荐了苏轼,天章阁待制杨畋推荐了苏辙。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这样介绍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蜂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
考试要到第二年的七月,中间相隔将近一年。为了安心备考,兄弟二人过完了春节,还没出正月就搬出了京城,来到汴河南岸的怀远驿闭关读书。这大半年的时光,兄弟二人朝夕相处,拼命读书。他们知道,一旦进入官场,人便会身不由己了。他们约定,取得功名之后,要尽早急流勇退,回到故乡。
嘉祐六年七月,最重要的考试来了。这次的主考官是司马光,考试被称为秘阁考试。
制科考试参加者首先要向两制(掌内制、外制的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呈送平时所作策论五十篇(策、论各二十五篇),两制选取词理俱优者参加阁试。“二苏”交上去的文章,自然入选。
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时来开封参加这次考试的学子原本有数十人,相国韩琦放出话去:“二苏”在这里,还有人敢来较量,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这话很快传了出去,弃考者竟十之八九。最后真正参加秘阁考试的只有十人。
秘阁考试残酷得有些不近人情,命题作文六篇,要求每篇文章不得少于五百字,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喜欢写毛笔字的朋友们可能有体会,一天写三千字,照着抄,累不累?而这次考试没的抄,只能边想边写。考而不死是为神!苏轼觉得自己应对这样高强度的考试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他不仅及时交卷,而且每一篇都具备很强的实力,自然是轻松过关。这是第六次考试。
八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亲自来到崇政殿,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为策问,规定对策不得少于三千字。苏轼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五千五百字。
参加殿试的只有四个人,最终三人被录取:苏轼、苏辙和王介。制科考试成绩分五等,苏轼和王介三等,苏辙四等。不过,宋朝自从有了制科考试制度,就没出现过一、二等。苏轼之前,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得过三等。这是“二苏”在京城经历的第七次考试。这次考试给仁宗皇帝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考试结束后,仁宗回宫说:“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太平宰相!”
苏轼兄弟以高超的智慧与笔力在汴京城收获了让人瞩目的荣耀。苏轼有词曰:“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父亲苏洵也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