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仕凤翔
时间: 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至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
地点: 凤翔、开封
苏轼在凤翔做签判,先后经历了两任太守——宋选和陈希亮。宋选对他可谓言听计从,而陈希亮却对他百般刁难。初入职场的苏轼就陷入了人事的旋涡中,才华横溢的他咽不下这口窝囊气,瞅准机会和陈太守“杠”了一回……
和人杠还不过瘾,他和山神也干了一架,最终求来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苏轼称之为“喜雨”。苏轼真的会求雨吗?
工作上政绩突出,文采上超拔雄奇,初出茅庐的苏轼已经有了一些追随者。他在和董传分别的时候,写出了千古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勉励对方。
他在这一时期还写出了著名的《凤翔八观》,介绍凤翔的古迹,其中《王维吴道子画》一首,初步表明了“尚意”的艺术主张。
敢和山神抬杠的小判官
宋仁宗嘉祐六年年底,苏轼以大理评事签书的京官身份去凤翔府任判官。
苏轼当时的官有多大呢?曾经让他做九品主簿他不乐意,所以后来才参加制科考试。这次真的升官了,比主簿大了一级半。判官相当于七级和八级之间,大致相当于当今地级市的市府高级秘书或秘书长。
苏轼很幸运,他初入仕途,碰到了一个好上级。这个上级叫宋选,也就是当时的凤翔太守。
宋选这个人非常忠厚,而且非常爱才。听说朝廷派大才子苏轼来做助理,他高兴极了,心里琢磨:“朝廷挺看得起我的啊!对苏轼这样的人,我必须也得让他出人头地。”的确,宋选做到了两点:第一,凡是苏轼起草的公文,一字不改;第二,凡是有机会让苏轼去干的事儿,他往后退。所以,虽然苏轼官儿不大,但在任上主持做了好多事儿,包括修东湖。按道理这是太守负责的大事,什么时候轮得着一个秘书长上啊。这就是上级抬举他,是苏轼的幸运。这样一来不要紧,百姓看在眼里,赞在口中,大家都说这个“苏秘书长”既有才,又能为百姓着想,担得起“苏贤良”的美誉。
苏轼到凤翔任上的第二年春天,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儿,就是一直不下雨。怎么办?他跟太守一商量,说咱们得求雨。宋选说:“前两年遭遇干旱,我也试着求过,求下来了,但是不大。你来了,看看咱们能不能一块儿把这个事儿办得漂亮一些。”苏轼便向太守请教求雨的仪轨,宋选说:“仪轨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要有一篇祈雨文,这事儿得靠大才子你了。”苏轼领命,回到住地,摊开纸,开始构思。为这事儿,他憋了一肚子气,因为他干别的事儿都很顺,就是老不下雨,他觉得老天挺不给面子的。想到这里,他文思泉涌,很快,一篇《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挥笔而成。
开篇先是赞美山神,“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挺特英伟之气”,用来形容山的雄奇;“阴威润泽之气”,形容山的灵秀。赞美到此结束,“抬杠”即将开始。
接下来,苏轼写道:“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太白山神啊,你作为一方守护神,职责就在于滋润天下。而现在呢?自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基本没有降水,这让庄稼如何有收成,让百姓如何生活呢?如果再不下雨,今年就成了灾凶之年。一旦百姓陷入饥荒,盗贼也会继之而起。发生这种事情,固然是太守的失责,但山神也不能视若无睹吧?
质问之后,苏轼继续讲道理:“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圣明的天子在上,凡是敬天礼神的举措,一样不缺。愚昧的小民更没有别的想法,战战兢兢地四处奔走,不就是盼望着一场雨吗?作为一方神灵,您为何不看一看呢?
最后,是苏轼对山神的期待,或者说是下通牒:“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希望山神早日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上不辜负圣明天子的仁慈之心,对下不辜负平头百姓的热切盼望。
整篇祈雨文读下来,我不禁被苏轼的可爱和霸气逗笑了。如此振振有词甚至有些咄咄逼“神”的祈雨文,除了苏轼,还有谁敢写呢?
太守宋选照例不看,对苏轼说,就照这个念吧。于是苏轼就在太白山上的一座道士庙里用此文祈雨。事后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但是雨量太小,对缓解旱情几乎没有帮助。宋选回过头来一看,心想:“好家伙,你这么一篇文章,换成我是山神,我也不给你下雨。”
而苏轼认为一定另有原因。于是,他开始四处走访调研。这一走访,他明白了——原来太白山神在唐朝时是封了公爵的,但到了宋朝却被无端改封为侯爵。爵位降低了,山神当然不高兴了,所以祈求便不再灵验。于是,苏轼立刻草拟了一个奏折,以太守名义递到京城,请求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仁宗很快批了奏折。后来,大雨连降三日,是一场真正的透雨,旱象彻底解除。
今天的凤翔东湖,还有一个由苏轼主持修建的小亭子,苏轼将其命名“喜雨亭”以纪念这场雨,并作了著名的《喜雨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