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论墨水如何影响气质
北宋治平元年(1064)腊月,苏轼在凤翔三年任期已满,要回到开封。这在宋代叫“磨勘”制度——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苏轼作为文官,这次回到开封,接受的任命是殿中丞。不要以为有个丞相的“丞”字,这官儿就大得很,其实这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掌管天子的医药、车辇、饮食等,属于礼的范畴。外省回来的官员真正被起用,还需要更好的机遇。
苏轼倒不是很在意,他知道人生的路还长。
辞别凤翔的父老,苏轼第一站先去了长安,在那里和一个叫董传的人见了一面,分别时还为董传作了一首诗——《和董传留别》。董传在凤翔时跟着苏轼做日常杂役,相当于兼职,苏轼每个月都会给他一些生活费。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写成后不久就流传开来。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受读者喜爱。苏轼好友黄庭坚也有类似说法:“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是绝不相同的。“气”在这里还有气节的含义。读书人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能够表现出乐观与豁达,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董传虽然生活困顿,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这一点是深为苏轼看中的。苏轼本人也时常践行这样的“气”,得意时努力做个好官,为民请命;失意时做个好文人,为后世留下千古名篇。
“囊空不办寻春马”,这句比较费解,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典故。“囊空不办”来自《南史·虞玩之传》,是说虞玩之一双鞋穿了三十年,也不愿意去买新的。“寻春马”来自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苏轼赞赏董传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对董传表示了肯定和鼓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得到过苏轼鼓励的年轻人后来怎样了呢?后来,董传与苏轼分开一年后,真的高中进士了。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五年后,他年纪轻轻就染病离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董传堪称苏轼最早的弟子,倘若董传能够健健康康地活到天年,说不定也能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来成为苏轼诗词流传甚广的一句。更有好事者给这句诗配起了对子,诸如“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墨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文人雅士对这句诗的演绎,使得很多人忘记了它原本的出处,如同苏轼后来在杭州写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后面原本跟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是后人把苏轼的另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凑了上去,而且凑得相当工整,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原句。我们在阅读苏轼作品的时候,不可不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