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宗的遗憾
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帝王,他对于大宋几代人每年向辽国、西夏输送“岁币”感到耻辱。他不甘心处于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朝思暮想地要实行变法、富国强兵,重振开国时的雄风。他最终选中了王安石。但他没有想到,变法会碰到那么多问题,波及那么多人,其中自然包含他很欣赏的苏轼。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废除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考试进士。苏轼对此甚为反感,他立即写了《议学校贡举状》,从四个方面进行反驳。首先,王安石要搞“素质教育”,以德行为主、文章为辅。苏轼认为,考试考不出德行,如果这样做,势必会形成钻营之风。其次,王安石说诗赋无用,苏轼认为,如果说诗赋是空谈,难道策论不是纸上谈兵吗?再次,王安石要废除明经,苏轼认为不可以,他认为人才有两种:晓义者和能文者,缺一不可。最后,王安石要大办官学,苏轼说,庆历年间就这么做过,早就成了摆设。
苏轼的文章层层深入,神宗读后赞叹不已。他又想起祖父仁宗皇帝对苏轼兄弟“两宰相”的评语,认识到苏轼的确是难得的人才。神宗立即传旨召见苏轼,并诚挚恳切地希望苏轼坦率直陈当今政令的失误。
苏轼认为自己找到了改变时局的机会,在神宗面前痛陈变法的负面影响。
结果,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王安石那里,他从此对苏轼格外提防。后来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由于王安石在神宗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苏轼被发了外任。接下来的党争愈演愈烈,“乌台诗案”导致苏轼被贬至黄州。宋神宗虽然贵为一代帝王,但他想把苏轼留在身边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
黄州是苏轼文学艺术的井喷期,阅读苏轼的新作竟成为神宗的期待。
南宋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神宗有一次问大臣:“古代哪个名人的才华堪比苏轼?”大臣回答:“李白。”宋神宗说:“不对,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说,李白的才华和苏轼大致相当,但是学问不如我朝之苏轼。
元丰八年(1085),神宗皇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在十七个月内连升十二级,终于穿戴上了皇帝赏赐的绯袍和银鱼袋,成为仅次于宰相的高级文官。
《宋史·苏东坡传》中记载了高太后与苏东坡的一次对话,时间在元祐二年(1087),地点在便殿。高太后和颜悦色地问道:“苏爱卿前年担任的是什么官职?”
苏东坡回答:“微臣是常州团练副使。”
高太后又问道:“如今担任的是什么官职?”
苏东坡回答:“微臣如今是翰林学士。”
高太后继续问道:“为何提拔得如此之快?”
犹如猜灯谜,苏东坡回答道:“微臣有幸获得太皇太后、皇帝陛下的恩典。”
高太后说:“并非如此。”
苏东坡又猜测道:“莫非有大臣推荐?”
高太后如实相告:“也不对。”
苏东坡神色惊慌,说:“微臣虽不足取,但不敢从旁门左道的途径升官。”
直到这时候,高太后才揭开谜底:“这是先帝的遗愿。先帝每次诵读爱卿的文章,必定赞叹‘奇才!奇才!’可惜没来得及提拔和重用爱卿。”
苏东坡感动不已,不觉哭出声来,高太后和宋哲宗也相继落泪,在场的人都很难过。过了一会儿,高太后让苏东坡入座,赐贡茶一杯,然后取下御座前刻满金莲的烛台赏赐给他,让太监送他返回翰林院。这是当时对大臣极高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