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出场:西湖从此改名西子湖
尽管苏轼做杭州通判的日子有些无奈,但是他和朋友们的交往也带给他很多快乐。
熙宁七年春天,他又跑到西湖上去喝酒,真的是“西湖歌舞几时休”啊!在那样一个城市里,如果不去享受它的风光,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湖中心的游船上,数名舞女轻盈曼舞,其中一位小姑娘舞姿灵动,气质清丽淡雅,颇受大家喜爱。
此时节的西湖,白天还艳阳高照,到傍晚天气突变,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才华横溢的苏轼那晚写了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第二首最为人所熟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能大家都喜欢传颂美人美景吧,结果第二首名气比第一首大得多,导致很多人只知第二不知第一了。其实,这第二首虽好,却只是第一首的注解。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俱佳,如同美人的淡妆和浓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苏轼想说的是:“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水仙王每天守在湖边,应该比所有的游客看得更透彻,他一定会同意我的审美观点吧?”于是,苏轼请水仙王共同举杯畅饮,仿佛水仙王就是他的知音。
人们争相传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人把苏轼另一首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摘出来,和“欲把西湖比西子”凑一对,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原诗如此。其实它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诗,原句为“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一经写出,西湖立刻多了一个温婉的名字——西子湖。
历史上的西湖有过很多名字,比如武林水、明圣湖,更多的人愿意叫它西湖。苏轼巧借西湖,悄悄加入了一个“子”字,这一下可不得了,西湖成了让人爱怜的女子——西子。西子便是西施,大家都知道西施是美的象征,她与范蠡的故事也特别深入人心。用这样一位温润的美女来比喻西湖,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而这一刻的灵感竟然来自那个会跳舞的小女孩——王朝云。
与此同时,苏轼为朝云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主人瞋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这首词写得非常有温度。大意是说:琵琶是一门需要长久练习的技艺。这些弹琵琶的小姑娘年龄都不大,基本也就是十一二岁。她们能把琴弦拨响已经不容易了,又怎么懂得把情感融入其中呢?主人因此很生气,开始责骂小姑娘们。这样美好的春风里,美酒和美景已经让人陶醉,主人您何必太过苛求呢?况且,这些孩子都如同您的家人,和您生活在一起,您有很多的时间去调教,就等她们慢慢成长吧。人生的阅历,会让她们的琵琶声越来越动听。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也在熙宁七年,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弹琵琶的小鬟中有一个就是朝云。
那一年,王朝云只有十二岁。苏轼和妻子王闰之商议,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留在身边,给王闰之做侍儿。从此,王朝云的命运紧紧地和苏轼连在了一起,她陪他从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到湖州,又到黄州,甚至最后到了惠州。到黄州的时候,真应了词中所说“且更从容等待他”,王朝云的身份从王闰之的侍儿变成了苏轼的侍妾。那一年她十八岁,已经出落得温婉可人、亭亭玉立。
王朝云堪称苏轼的红颜知己。元祐年间,苏轼在汴京春风得意。有一日,苏轼下朝回家,饭后拍打着肚皮在房间里踱步,并问家中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
一个侍女说:“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不以为然。
另一位侍女接着说:“满腹都是学问才华。”苏轼还是不予认同。
这时王朝云笑着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说:“知我者,唯有朝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