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潮男”什么样?
杭州城有一处季节性美景,为他处所不见,就是钱江潮。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前后,钱江潮是最壮观的。可巧的是,每年的秋闱考试也安排在中秋前后。苏轼抵达杭州是熙宁四年的冬月,转过年来的八月,他以杭州通判的身份主持了杭州秋闱考试。也正是在这次封闭考试期间,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壮阔惊人的钱江潮。
钱江潮为何壮阔到惊人呢?
我们来看看《水浒传》里是怎样描写钱江潮的。《水浒传》描写的时代也是北宋,可以做个参考。《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这一回中说:
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
钱江潮来的时候,如同千军万马,如同战鼓雷鸣,难怪见过世面的苏轼也忍不住连连称奇。
当时苏轼受命监督秋试,刘㧑为试官。考试规定,官员进入考场便不能随意出入。他们二人当时住在中和堂。中和堂毗邻凤凰山望湖楼,是当时观潮的最佳处。他一口气写了《望湖楼晚景五绝》五首诗来赞钱江潮。其中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海上涛头一线来,
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
更看银山二十回。
八月十五,苏轼作《催试官考较戏作》,催促刘㧑赶快批阅试卷,早点放榜,因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万不能错过。
次年的秋闱期间,苏轼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又写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中第一首格外耐人寻味:
定知玉兔十分圆,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
夜潮留向月中看。
“夜潮留向月中看”又成了千古名句,后世很多人以此为题作画。
在苏轼的笔下,观潮除了宁静悠远的意境,也有着豪放的一面,他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说: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这首诗描写当时军中惯例,趁潮来时操练水军的壮观景象。操练水军的时候会看到什么呢?黑沙白浪相吞屠。那种壮阔的景象,的确让人沉醉。豪放派的气质出来了,这样的画面堪称壮美。
除了水军操练,还有民间艺人表演的傀儡戏,夸张的动作加入艺术表演的成分,形成了独特的弄潮之美,无疑增添了观赏性。弄潮是钱塘观潮时的民间习俗。一些游泳好手在江潮中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来博得观潮官商的叫好和些许赏赐。
苏轼称他们为“冒利轻生”者,因为的确有弄潮儿在表演中不慎落水,那翻涌的钱江潮来势汹汹,根本来不及营救。早前曾任杭州知府的蔡襄就作了《戒约弄潮文》,来制约民间弄潮之举。当时朝廷也下旨禁止弄潮,苏轼就感慨此举初衷虽好,但仍是治标不治本,看似有情却无情。于是,他写道:
吴儿生长狎涛渊,
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
喜欢弄潮的吴地男儿为了得到赏赐宁愿冒险踏浪而不知警戒。虽然有弄潮的禁令,但终究不能遏止。苏轼对这些年轻人不爱惜生命的举动,痛心不已。
后两句,苏轼写出了当时官府令人费解的矛盾:一方面明令禁止弄潮,另一方面主上又喜欢大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如果东海的海神知道君王的意思,应该让海边的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才好。这样,弄潮人也就不用冒死弄潮了。
“斥卤变桑田”是神话,是不可能办成的事。于是,弄潮的危险就一直存在。
苏轼万万没有想到,他这首诗竟然也成为后来“乌台诗案”中的一条重要罪状。或许正因如此,苏轼在第二次来杭州做官的时候,没有留下直接写观潮的诗词。
江潮有情,带来壮观的美景;但也可能无情,给两岸带来水患。历代相关记载中,吴王夫差、吴越王钱镠都有射潮退水的壮举,吴越王钱俶还建六和塔来镇压江潮。
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第五首中写了射潮退水之事:“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他英雄豪放的一面跃然纸上。
三年前的中秋,我来到了杭州,站在杭州钱塘江边观潮。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大宋“潮男”苏轼。经历过宦海沉浮,经历过生与死的苏东坡,他在潮水中看到了有情与无情,看到了瞬间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