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富春山居图”
熙宁六年(1073)正月下旬,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巡查富阳和新城两县。他先去了富阳,独游普照寺,自普照寺到东西二庵,整整走了一天。山里非常宁静,景色也极为清绝,野梅花香气袭人,细雨江南之美真的是世间少有。苏轼对寺僧盛赞此景,没想到寺僧却说“苏大人入山不可太深啊,太深了就出不去了”。
苏轼哑然一笑,看了看自己的官服,写下了一首《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
东庵半掩西庵闭。
山行尽日不逢人,
浥浥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
自厌山深出无计。
我虽爱山亦自笑,
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
红杏碧桃香覆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
本不避人那避世。
寺僧的一句笑谈,让苏轼陷入身份的迷离之中。富阳的深山才是他的所爱,西湖歌舞只是不得不面对的世俗。不过,苏轼说,我还是要谢谢您这采薇翁、这山里的活神仙,谢谢您的提点,让我可以瞬间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心思细腻的诗人,并没有完全回到红尘之中。巡查工作进展到一半,他情不自禁泛舟江上,只因江山如画,令人陶醉。此山名曰富春山,此江名曰富春江。在经过一个名为七里濑的地方时,水流湍急,连绵七里。两岸山峦起伏,烟波浩渺,云霞出岫,苏轼神情愉悦,写下了《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词的上阕重在写水,如用工笔细细描绘,精致有韵。苏轼乘一叶小舟,双桨像受惊的鸿雁在水面上翩翩飞舞。这句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名句。富春江上,天空湛蓝,江水平如镜。鱼从铺满水藻的湖面一跃而出,又落回水中,白鹭优雅地落在沙汀上。苏轼是第一次填《行香子》词牌,写景状物遣词造句的能力,精于工巧,非常值得称道。沙溪、霜溪、月溪是富春江上的三段溪流,水流的速度不一样,所以苏轼用了三个不一样的词:“急、冷、明”,并且用一个“过”字巧妙衔接。
下阕重在写山,从大处入手,用大写意勾勒出山势变化。山势重重叠叠如画卷,似屏风。于是,苏轼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历史和人生。想当年,光武帝刘秀请他的老同学严光出来辅佐他,结果遭到了严光的婉拒,他选择在富春山隐居终老,活到八十多岁。苏轼表示自己不会学严光,因为建功立业、为民请命依然是他作为一个官员、作为一个儒者的基本准则,隐士的虚名他是不在意的。而真实的苏轼是矛盾的,在官场浸淫多年,他厌倦了那些尔虞我诈,厌倦了那些假惺惺的觥筹交错。而他,又不可能让自己真空。他怀着一个梦想,有一天,他会登上权力的巅峰,为这个国家、为百姓做更多的事。
他笔锋一转,说“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这立刻让人想起了孔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悲怆表达。其实,帝王将相也好,渔樵隐士也罢,谁又能真正不朽呢?一种旷古忧思袭上苏轼的心头。他回转神来,继续看山——“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重一重山,如同生命中要过的一次又一次考验,他已经准备好了。
苏轼游富春江两百多年后,元代画家黄公望来到这里,并在这里住下,画出了《富春山居图》长卷。苏轼以词入画,黄公望以画入诗,都留给我们无尽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