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如何进入心流状态?我觉得小朋友玩电子游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为什么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呢?这是因为游戏的难度等级与玩家的竞技水平成正比。我们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事情,只要分心一秒钟,就会受到游戏设定的某种惩罚。另一方面,一旦你通过某一个关卡,下一关只会比上一关更难一些,并不需要额外的技巧。想象一下,如果相邻级别之间的难度差距太大,会发生什么?是的,游戏者会放弃游戏。
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如果我和一个与自己同水平的人竞争,就会感到刺激,会意识到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获胜。如果对手比我强一点点,我将竭尽所能。而如果对手比我强太多,那我一定不会接受挑战,因为我早已预料到了结果,我会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胜利。
那么心流状态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即我们能够完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忘记时间的流逝。想象或尝试观察小朋友玩游戏机的场景,抑或两个棋手对弈的画面,你就会得到更具象的感受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持续时间
——兴趣
——参与感
——挑战感(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
——明确的目标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不是决定性的,但能起到关键作用。一款游戏再令人上瘾,集中精力玩4小时以后,我们的身体也会需要休息。
托尼·布赞是记忆术专家和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他的著作专门讨论了学习过程中记忆信息的能力,详见图1-2。

从图1-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们最不容易忘记的是最初始的信息和最新的信息。此外,我们也能顺利回忆起所有能以某种方式建立联系的信息,以及曾让我们感到惊奇或触及我们情感的信息。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一份写有20个词语的清单,你可能会清楚地记住前面三四个词、最后两三个词,以及那些可以通过发音或概念建立起联系的词语。比如:奶油和奶奶(发音相似),锄头和钉耙(概念的联系)。即使它们在清单中的位置并不相近,你也很容易记住它们,只要听到其中一个词,就会立马联想起另一个。
此外,你能够记住令你产生情感共鸣的词语。如果你会演奏大提琴,那么“大提琴”这个词的出现,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意,请你在透彻地理解图1-2后,再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我们必须向他人阐述相关内容,才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
其实,学习的持续时间不应当超过40分钟。如果我们持续学习7小时,就会像图1-3一样。

在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记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要想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保持专注,可以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计时器,设定40分钟的学习时间,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效率,保持在心流状态。当然,手机里也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取代计时器,都是十分有效的。
当孩子知道自己只需要坚持40分钟,就能十分接近自己的目标时,他便会更有动力和激情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此外,想要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还要消除一切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例如电话、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短信等。
在40分钟的专注时间内,应当避免其他任何事情的干扰,这是一条绝佳的经验法则。这就好比参加摩托车比赛,每一秒钟你都绷紧了弦,全神贯注,绝不会停下来欣赏风景。此时此刻,正在写作的我也践行着这一法则:我在电脑上设置了计时器,现在我还有23分钟的写作时间,写完就可以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后再继续工作。
休息,也至关重要。从图1-4可以看出,休息对学习大有裨益。每隔40分钟休息一次,会大大增加“记忆”区域。深橙色部分代表你原来能够记住的信息,浅橙色部分则代表你能够记忆的额外信息,这两部分的增大都要归功于休息。强迫自己坐下并埋头苦干,只会适得其反。当专注力减弱时,记忆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就像在体育运动中,体能恢复也是训练的一部分!

兴趣
如果学习内容无法令我们产生兴趣,那我们就没办法学好它。
但是,我们可以自我反省,想办法对它产生兴趣。首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要怎样才能使所学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呢?”或者问一问:“要怎样才能听一遍就记住呢?”
很多时候,实践比理论更有趣。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也更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此外,孩子天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通过书本的解释记住星星的名字,与通过望远镜观察天空的星星,其意义截然不同;看一部关于鱼类的纪录片,比单纯通过书本研究鱼类要好。
无论面对何种问题,都试着为你的孩子找到最有趣的学习方式吧!最枯燥的肯定是看书籍,然后是看纪录片,而亲身经历不仅趣味盎然,还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要知道,直接带孩子去水族馆研究鱼类所学到的东西,是在书本上研究一整个下午都学不到的。
参与感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并不那么容易付诸实践。孩子在学校里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如果这门课讲得还算有趣,他们就能有参与感。但假如他们不喜欢这门课,那么怎么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参与者呢?
首先,让我们假设孩子都是希望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的,他们希望自己是他人关注的焦点。即便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实际上也是在利用害羞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因为每当有人质疑他是个害羞的人时,这也是在关注他。他们希望自己是主角,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因此不要让他们一直向别人学习,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如果孩子需要学习某一门科目,你可以拜托他向你讲解这门课的内容,并感谢他让你学到了新东西。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别重要。如果你“演技”过关,你会发现他是多么努力地想教会你。告诉他,如果没有他的讲解,你就不会明白这些知识,你期待着从他那里学习更多新鲜事物。
挑战感
适当提升学习难度,也是进入心流状态的一种方式。譬如前文示例中玩游戏的孩子,如果他的游戏等级已经达到7级,那么他再去玩1级的关卡就会觉得很无聊。
那么如何在学习方面运用这种方式呢?我们可以在时间因素上做文章。假如我们需要学习一首既没有什么难度,也无法吸引我们的诗歌,为了令学习更具挑战性,我们可以给自己限定一个挑战自我的时间,强迫自己奋力一搏。
我们如果能够将挑战意识融入学习,就会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如果您的孩子是个好胜心强的人,那就更棒了。试试对他说:“我们来比赛吧,看看谁能先学会!”
当我们拥有参与感和责任感时,我们就会渴望付诸努力,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成果。
明确的目标
想要进入心流状态,还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明确——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前为这40分钟的学习设定目标。
我们可以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写下自己的目标,例如“学到第7页”或“我希望能向别人解释欧几里得定理”,如此,我们就有了追求的目标。
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很容易在学习时分散注意力。例如,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时,会被那些引人注目的广告和新闻吸引,然后忍不住点击浏览。
此外,如果目标不够明确,我们很容易迷失在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新闻中……发现自己点开一个又一个网页,我们不由得产生疑惑:我最开始是想查找什么来着?
很多信息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令我们偏离最初的方向。有趣的是,大多数时候,它们都会成功夺走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让我们沉浸在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中。
目标越清晰明确且具有挑战性,就越容易实现。但前提是,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是可以实现的,是与我们的能力相符的,否则我们有可能会半途而废。如果设定的目标不具备上述特征,我们会萌生出“我到底在干什么?”这样的想法,从而无法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无法高效地学习。
以参加自行车赛的运动员为例,他们在到达十字路口时,不必纠结该走哪条路。比赛的路线清晰,标识明显,这使得运动员能够专注于他最擅长的事情——骑车,从而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潜力。
如果我们的学习目标同样清晰,那么我们就可以专注于学习该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