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构思
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文学理论界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界学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与思想系统,可它并没有以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因此,按什么框架、模式来全面阐述古代文学理论,就成为建构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叙述框架
如果按照现代文学理论的科学、逻辑要求去阐述古代文论,势必肢解古代文论的浑融性和原生态,招来“以今格古”之诟;反过来,如果照顾古代文论的原生态和浑融性,又势必肢解文学原理著作所必备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给人“以古说古”之嫌。依据古代文论资料梳理和建构现代性的民族文论体系,叙述的框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栅栏。
笔者曾为此费尽思量。反复琢磨,几经斟酌,最终拟定的框架如下。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论
第一节 “文学以文字为准”
——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
第二节 “文,心学也”
——中国古代的文学表现论
第二章 “德学才识”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主体论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发生论
第一节 “文本心性”说
——中国古代的文源论
第二节 “心物交融”说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照方式论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构思论
第一节 “虚静”说
——中国古代的构思心态论
第二节 “神思”说
——中国古代的构思特征论
第三节“兴会”说
——中国古代的灵感奥秘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节 “活法”说
——中国古代的总体创作方法论
第二节 “定法”说
——中国古代的具体创作方法论
第三节 “用事”说
——中国古代的诗文创作方法论
第四节 “赋比兴”说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方法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
第一节 “文气”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生命论
第二节 “文体”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论
第三节 “文质”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一
第四节 “言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二
第五节 “形神”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三
第六节 “意境”说
——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文学特征论
第七节 “情景”说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形态论
第八节 “真幻”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真实论
第九节 “变通”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论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论
第一节 “文类乎人”“雅无一格”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成因、形态论
第二节 “平淡”说
——中国古代文论的阴柔美论
第三节 “风骨”说
——中国古代的阳刚美论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美论
第一节 “辞达而已”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合目的”形式美论
第二节 “格律声色”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论
第一节 “知音”说
——中国古代的批评主体修养论
第二节 “以意逆志”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方法论
第三节 “好恶因人”“媸妍有定”说
——中国古代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论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功用论
第一节 “观志知风”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功用论
第二节 “劝惩美刺”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功用论
第三节 “神人以和”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教功用论
第四节 “趣味”说
——中国古代文学美感功用论
第十一章 “三不朽”说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论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方法论
第一节“训诂”——名言概念的阐释方法
第二节“折中”——矛盾关系分析方法
第三节“类比”——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
第四节“原始表末”——历史发展的观照方法
第五节“以少总多”——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一
第六节“假象见义”——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二
这个理论框架分为三块。第一章是一块,它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应是什么”的文学基本观点;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是一块,它按照文学创作发生的自然顺序逐一阐述古代文论在创作过程每一环节上的主要思想;最后一章是一块,它探讨了古代文论自身的方法论特征,并借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上有系统而理论上无系统。这三块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规定了古代文学理论作为文章学理论或者叫广义的文学理论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表现主义基调;而古代文论的方法论又渗透、体现在对文学创作全过程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思考,渗透、体现在表现主义文学观念中。第二块作为全书的主体,它的每一章乃至每一章下属的每一节既环环紧扣、彼此照应,又独立自主、互不重复。为了兼顾理论著作的逻辑性与民族文论的原生态,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富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命题、范畴,在当代意识的指导下建构了这个逻辑框架,在具体章节篇目的设计上坚持古今相兼,避免“以古说古”和“以今格古”的弊病。所谓“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其是之谓乎!这个框架是现代的,又是从古代文艺理论的潜浸涵濡中抽象出来的;框架的每一环节的古代命题、范畴的思想是其固有的,但该命题、范畴的固有内涵又不等于本书在该环节中所阐述的含义,如我们将“比兴”说整合在“创作方法论”中述评,其实“比”“兴”这两个范畴在古代文论中不仅指“方法”,而且指“内容”(“寄托”)。只是由于逻辑的要求,我们依据“比兴”说的主导含义,把它纳入“创作方法论”的环节中而不得不把它的其他含义给搁置了。上面说的“整合”,就是这个意思。
二、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系统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质言之,即把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范畴组合成一个大系统。不言而喻,“系统”的方法或者叫“整体”的方法是本书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把几十个古代文论命题、范畴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不断积淀下来的内涵都搞清楚,一切从零开始是不可想象的。任何学术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前贤成果的继承之上的。因此,本书的另一方法是“综合”,即综合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乃至古代美学的命题、范畴的研究成果,把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毫无疑问,“综合”是融会贯通,它应当有自己的长期积累、深入思考做基础,才不致被人牵着鼻子跑,从而避免七拼八凑的弊病。用表情达意的“表现主义”作为一根主线去贯穿、统辖诸多古代文论命题、范畴,就是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民族特征和文化品格的概括。
为了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还需要用比较的方法,即与西方文论做比较。由于已有学者用比较的方法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果,也由于西方古典文论、古典美学的一些原理、知识已成为常识,所以本书与西方古典文艺美学的比较不想展开,也不想面面俱到,有限的篇幅主要用在与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比较上,这样可以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与世界意义。笔者力图站在当代意识的高度审视古代文论,这个愿望主要是借此显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古今文艺美学理论相比,既有同,也有异。其同,并非西人影响所致;其异,亦非古人刻意所为。这“同”和“异”,都是由中国文化必然决定的,所谓“同乃不得不同,异乃不得不异”。因此,用文化学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化成因和品格,就成为本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说它引人注目,是由于这种文化考察在书中占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本书考察古代文论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主要着眼于民族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宗法文化、训诂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联系。于是,本书不只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向系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向文化。
作为原理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它阐述的必须是那些成为共识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广泛的认同,才具有普遍性、工具性。这就决定了此类著作不可避免地带有“述而不作”的色彩。同时,由于笔者撰写本书时缺乏可资借鉴的同类著作,因而从理论构架到观点概括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特点。这种探索性、创新性及其带来的新意在文论之后的文化透视中显得更加明显。
在中国古代,诗文被看作文学的正宗。“文以意为主”,古代的诗文以心灵表现其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是对中国古代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理论概括。因此,本书研究阐述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诗文理论命题、范畴,并试图建构一套表现主义文学原理体系。
在今天的中小学和大学文理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断被讲授和学习。用从西方舶来的“形象”“典型”“反映现实”之类的文学理论来解读这些作品,总显得大而无当、隔靴搔痒。用从民族文论中抽象出来的文学原理来剖析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就恰如其分、入木三分了。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功能不仅在于能帮助今人切中肯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在于它具有一种指向现实的穿透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它理应较再现性的文学理论更能有效地说明一切表现主义作品,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西方文学自19世纪末以来,愈益向主体表现方向发展。这些作品中,现实不再成为生活真实的反映,而蜕变为徒有其形、不反映生活本质规律的“幻相”(朗格语),成为象征“情感”的“形式”(朗格语)、表现主体的媒介。这类作品中,“文字”“现实”“主体”的关系与中国古代文论中讲的“言”“象”“意”的关系,或“文字”“景物”“神情”的关系何其相似!当西方现代文学向中国古代文学靠拢、交叉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有了能较好说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或至少对解读西方现代作品很富启示的当代价值。
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刷新文学理论研究的格局,给古代文论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也可使古代文论走向今天,使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是世界性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要跻身于世界文学理论之林,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