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文论的文化透视
作者插白:虽然文字最早变成铅字是在1981年
,但发表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是1986年,发表的期刊是《文艺研究》当年第3期,题目叫《平淡: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种风格美》。8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理论界盛行方法论热,用多维的文化学方法分析、挖掘中西文论的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成因,突破了过去就文论文的线性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当时陈伯海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论文《民族文论与传统文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给我影响很深。本文就是用文化学方法探讨古代文论获得认可的一个成功案例。当时我尚在中学教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关键性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齐森华先生从资料室检阅此文后,来信特意欢迎我报考该系研究生,并向徐中玉先生做了推荐。徐先生因1986年刚招过一届研究生,1987年原计划中停招。后来他接受齐先生的建议,在陈谦豫先生的协助下重新招生,我得以在1987年考到徐先生门下,成为徐先生的最后一届硕士生弟子。
该文的发表推动我走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园地。从儒道佛文化及宗法文化、训诂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品格成因,成为我研究古代文论的一大特色。考研前还写了一篇《“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说》,后来发表于1991年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上,并改写为《“言意”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形式关系论之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中的一个章节。后来我写《中国古代文学原理》,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这里另选其中的两个章节《“活法”说——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5期全文转载)、《古代文论方法论的文化阐释》(《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以见一斑。1993年,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在学林出版社“青年学者丛书”中出版。当年上海师范大学的文艺理论教师贾明,以及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周锡山、徐州师范学院的吴建民、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都写过学术评论,分别在《社会科学》、《学术月刊》、《读者导报》(1994年6月20日《走出困境》)、《文论报》(1993年11月20日《民族传统文论的新建构》)发表。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是我在研究生三年级第二个学期硕士论文完成后开始动笔的。当时硕士论文规定只允许写3万字。我写的题目是《宗法文化与古代文论》,也是用文化学方法研究文学理论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出版后,我又从训诂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方面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的民族品格,与硕士论文合在一起,以《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为题,1996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阐释古代文论、文化的另一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