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小霸(二)
郑庄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早期的中原诸侯国中称雄,若加分析,可能有以下内外原因。内部环境看,一方面郑国虽然始封于周宣王时,但其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凭借这层血缘关系,郑桓公深度介入了王室政治,在诸侯中影响力大。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三代都是周王朝的卿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持着王朝的执政权,虽然后来郑庄公、郑武公和周王的关系不是太好,但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经常能调用王、虢之师,为郑国争取了不少利益和土地。
另一方面,郑武公和郑庄公二人在君位的问题上都有很好的处理。郑武公并没有因为武姜宠爱共叔段就听从她的请求废长立幼——事实证明这往往会引发国内的动乱。郑庄公也很好地处理了国内威胁自己君位的势力,成功地解决了共叔段的问题。虽然后人多拿此事来批评郑庄公,但正是郑庄公在此事上处理得当,使得他在位四十三年期间,郑国国内政治还算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和君主的频繁更替,尤其是在克段之后的这二十来年期间,郑国不断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就外部环境而言,反观这段时期的其他一些诸侯国,如卫、宋、鲁、晋,都因为君位的问题而出现了血腥事件和政治动荡,国内一片狼藉。

先说卫国。卫庄公早先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庄姜长得非常漂亮,在《诗经》中有一首诗《硕人》,据说就是专门为庄姜而作,诗中说这位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但庄姜不育,没有生孩子。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位女子,叫厉妫(guī),后者虽然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很早就死了。厉妫的妹妹戴妫也为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完,庄姜就把完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完就是后来的卫桓公。
卫庄公有一个宠爱的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叫公子州吁。庄姜很讨厌公子州吁,但卫庄公很宠爱他。公子州吁喜好武事,庄公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卫庄公有一个老臣叫石碏(què),劝谏庄公要么立公子州吁为太子,要么就别这么过度尊宠,但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加以禁止,却没有用。后来卫桓公即位,石碏告老退休。
●《春秋》隐公四年: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等人叛乱失败逃走后,州吁主动和这些人交往为友。在卫桓公当国君的第十六年,也就是进入《春秋》记事的第四年(鲁隐公四年),《春秋经》记载:
卫州吁弑其君完。
州吁最终杀死了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这是《春秋》中记载的第一起弑君事件。不过,州吁却安定不了卫国的百姓,于是石厚就替州吁询问他父亲石碏有什么好主意。石碏说:“去朝见一下天子就可以了。”石厚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天子呢?”石碏说:“天子现在很宠信陈桓公,而卫国和陈国现在关系也很好,你们若去拜见陈国提出请求,就一定能成功。”
●《左传》隐公四年: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于是石厚跟随州吁前往陈国。石碏马上派人去告诉陈国说:“卫国国家小,我年纪也大了,做不了什么事。现在去的这两个人,是杀死我们国君的人,请你们一定帮忙处理一下。”于是陈国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请卫国自己派人来处置。卫国派去的人杀死了州吁,石碏也派去自己的人杀死了石厚。《左传》借君子之口评价此事时,说石碏“大义灭亲”。
州吁死后,被杀死的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被众人迎作国君,这就是卫宣公。卫宣公这个人比较淫乱,他还没有做国君的时候,就已和他父亲卫庄公的一个叫夷姜的妾通奸,并生了一个儿子叫急子。他做了国君之后,就把夷姜立为夫人,把急子立为太子。
后来,卫宣公为急子从齐国娶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非常漂亮,卫宣公竟然先自己娶了她,生下了寿和朔两个儿子。这位齐国的女子也就是宣姜,她与儿子朔一起挑拨卫宣公与急子之间的关系,说急子的坏话。卫宣公动了杀死急子的念头。他派急子拿着白旄尾出使齐国,同时通知刺客:杀死手上拿着白旄尾的人。
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寿知道了这件事,跑来告诉了急子,让他逃走。急子却不愿意逃,他说:“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命令呢?不然还要儿子干什么。”寿在急子临行前用酒招待他,然后自己拿着白旄尾前往齐国,刺客在路上杀死了他。急子赶到后对刺客说:“你们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呢?杀了我吧。”于是刺客又把急子杀了。《诗经》有一首诗《二子乘舟》,据说就是卫国人为哀悼两兄弟而作: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朔后来即位,就是卫惠公,在他在位前期(那时他还很年轻),他的母亲宣姜和急子的弟弟昭伯私通,并生下了好几个儿女。这位宣姜还有一位淫荡的兄弟齐襄公和一位淫荡的姐妹文姜,这两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后人也认为卫地多淫乱之风,在今天的《诗经》中的《卫风》里,就有许多描述男女偷情的诗。
●《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卫惠公在位仅仅四年就被赶走,在外流亡了八年才又在他国的支持下回国继续做国君。他的儿子卫懿公特别喜欢鹤,让鹤乘坐大夫的车子,赐给鹤很高的禄位。结果北方的狄人入侵卫国时,士兵们就对卫懿公说:“派你的鹤去打仗吧,你把禄位都给了鹤,我们哪里能打仗!”于是卫国就被狄的军队灭亡了。
再说宋国。郑庄公克段之时,宋国的君主是宋穆公,他有一个儿子叫冯。两年后宋穆公生病,临死前嘱托大司马孔父嘉(孔子的祖先,字孔父,名嘉。春秋时期男子字在前名在后),让他拥立自己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与夷做国君,而非自己的儿子做国君。于是公子冯逃到了郑国。
因为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传给了他认为比自己儿子更加贤明的弟弟宋穆公,所以宋穆公现在要把君位传给与夷,认为只有这样,死后才有颜面去面对自己的哥哥。虽然大司马孔父嘉说众人都拥护公子冯,但宋穆公还是坚持将君位传给了与夷,后者就是宋殇公。

宋国是殷商后裔之国,或许此时还有商王兄终弟及或传位于侄子的传统遗风。宋宣公传弟不传子的做法,《左传》称赞他遵守了道义,但《公羊传》却持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宋之祸,宣公为之也。”也就是说,宣公的做法,实际上为宋国埋下了祸乱之根。
宋殇公在孔父嘉的辅佐下,作了十年国君。在这十年中,宋国进行了十一次战争,主要是和郑国交战,而和郑国交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宋殇公君位的潜在敌人公子冯在郑国。长年的战争,令人民难以忍受。
●《左传》桓公元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名督,字华父),一次在路上看见了孔父嘉漂亮的妻子,直盯着她走过来又目送她远远而去,口中忍不住说:“真是又美又艳啊!”于是就散布宋国的战争都是孔父嘉策划的谣言,而后杀死孔父嘉,霸占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心中害怕,于是又杀死了宋殇公。
●《春秋》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为了和郑国缓和关系,华父督迎回在郑国的公子冯做国君,这就是宋庄公。华父督又对鲁、齐、陈、郑大加贿赂,各诸侯国也就对华父督睁只眼闭只眼。最终,华氏执掌了宋国的政事。
●《左传》桓公二年: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鲁隐公在位第十一年,也被大夫翚(huī)所杀。鲁桓公即位。
以上是这期间卫、宋、鲁的情况。其实,就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其正好是天下之中,是一个四战之地,要想称霸实际上比较困难。也就是说,郑国的四周环绕着其他诸侯国,周围任何一个诸侯国强大起来要想发展时,首先就会打郑国的主意。
郑当初建国于此,实属迫不得已。据《史记》记载,郑国的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最初被封在郑地(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东)。后来,郑桓公见周幽王宠幸褒姒离弃诸侯,就询问太史伯如果将来周王室出现变故,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安身逃命,太史伯建议他迁国到现在河南新郑这个地方。
郑桓公说:“我想南迁到长江岸边去,怎么样?”太史伯说:“不行,南边有楚,楚以后一定会兴起的。楚一兴起,你就没办法待在那里了。”郑桓公又问:“那我去西方行不行?”太史伯回答:“也不好,西方的民风贪而好利,你也难以久待。”何况,西方还有秦以后会兴起。那么,东方呢?东方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国,所以也过不去;而北方是晋国的地盘。所以,郑后来就只好迁国于这个四战之地了。
太史伯还向郑桓公预言说,将来周衰之后,齐、秦、晋、楚一定会作为大国兴起。但是,历史把《春秋》的这前一二十年馈赠给了郑庄公。在此期间,西方的秦与戎狄杂处,触角还伸不到中原;南方的楚此时也还默默无闻,还没有进入中原人的视野;而北方的晋正处于内部分裂,彼此互相厮杀,自顾不暇;东方的齐虽是大国,但也还没有真正崛起,遇到北戎进攻时,还得求助于郑国解围。更为重要的是,郑还拉拢齐与之结盟,因此经常能得到齐国的支持。此外,郑还尽量和东方的鲁国搞好关系。因为郑不算是大国,想要在中原有所作为,就必须处理好与当时大国的关系。可见,郑在外交上也很有一套。以上所述,是当时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郑庄公成为当时中原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但不幸的是,在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死去后,郑国也因为君位纷争而陷入了动乱之中。
郑庄公死后,本来应当由祭仲辅佐太子忽继承君位。祭仲是当时郑国的卿,正是他当初一再提醒郑庄公警惕和除掉共叔段。祭仲很受郑庄公的信任,在郑庄公死后,郑国的政局基本就是他在掌握。太子忽曾经在周做过人质,后率兵救援齐国打败了北戎的入侵,他的母亲当初就是祭仲为郑庄公娶来的,应当说,太子忽和祭仲属于同一个政治阵营。
太子忽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突、公子亹(wěi)、公子仪,他们的母亲都深受郑庄公的宠幸。面对这种形势,祭仲曾建议太子忽一定要争取外援,也就是说背后要有其他大国做依靠。
●《左传》桓公六年:
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
要得到其他一些大国的支持,在当时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和大国联姻。碰巧的是,当时东方的大国齐国主动来提亲,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不料太子忽拒绝了齐国,理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是大国,却不是我的配偶。我靠自己就行了,需要大国做什么!”对此,《左传》借君子之口称赞太子忽“善自为谋”,认为太子忽很善于为自己做打算。
太子忽没有娶的这位齐国女子,后来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她就是文姜。但是,这位齐国女子文姜在婚前和婚后却一直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是后来齐国的国君齐襄公通奸,并最终导致鲁桓公被杀。这或许是《左传》称赞太子忽的原因,认为没有娶她算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左传》桓公十一年: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后来,太子忽帮助齐国击败了进犯的北戎。尽管此时太子忽已经娶了一位陈国女子,齐国仍然又一次向他提亲,这次要嫁给他的齐国姑娘据说很贤明,祭仲也劝他一定要答应这门亲事,说:“您若没有强大的外援,将来国君的位子就坐不稳,您其他三位弟弟就能都当国君了。”太子忽又一次拒绝了,理由是:自己带兵来救援齐国,如果娶亲回去,那就是以公谋私了。他没有听从祭仲的建议。
太子忽的弟弟公子突,他的母亲是从宋国娶来的。郑庄公死后,宋国人就找机会把祭仲和公子突骗到宋国拘留起来,威胁说,如果不立公子突为国君,就把祭仲杀了。祭仲只好与宋国人结盟,把公子突带回郑国并立他为国君,这就是郑厉公。太子忽只好逃去了卫国。
祭仲虽然立公子突做了国君,但郑国的大权完全把持在他的手里。郑厉公就与手下雍纠商量,准备在郊区宴请并趁机杀掉祭仲。
●《左传》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雍纠是祭仲的女婿,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祭仲的女儿就跑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亲?”她母亲回答说:“人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丈夫怎么比得过父亲呢!”于是祭仲的女儿就把雍纠的事说了出来。祭仲杀掉了雍纠。郑厉公长叹:“谋及妇人,宜其死也!”意思是这种大事竟然和妇人去商量,死得活该。
郑厉公载着雍纠的尸体逃出了都城,后来在栎(今河南禹州)这个地方盘踞下来。太子忽于是回到郑国做了国君,这就是郑昭公。郑国的高渠弥很害怕,因为郑昭公很早就不喜欢他,当初郑庄公让高渠弥做卿时,就曾遭到太子忽的强烈反对。两年后,高渠弥杀掉了郑昭公,但是不敢迎接居住在栎的郑厉公回国。于是他和祭仲拥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做了国君。

第二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带着军队驻扎在首止这个地方(今河南睢县东南),公子亹和高渠弥一起去和齐襄公相会。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经与公子亹相斗,二人结下了仇怨。但此时公子亹担心若不前往就会得罪大国齐国,担忧齐国会趁机率诸侯攻打郑国,把居住在栎的郑厉公送回来做国君,所以最终还是去了。结果公子亹就被齐襄公杀死了,高渠弥也被齐国人车裂而死。
作为老滑头的祭仲,知道此行危险,所以称病没有去。公子亹被齐人杀死后,祭仲又把公子仪立为了国君。十四年后(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居住在栎的郑厉公与人合谋杀死了公子仪,回国又当上了国君,此是后话。
可见,郑庄公死后,在短短的七年之内,郑国的国君或被杀,或出逃,走马灯一样换了四个。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令郑国丧失了郑庄公时代的霸主实力。可以说,郑庄公的小霸,随着郑庄公的死去也就渐渐消失了。历史的聚光灯,开始慢慢移向东方的齐国。不久以后,春秋时代第一位真正的霸主,就要从齐国产生了。

兽钮青铜镈.春秋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蟠虺纹曲耳铜鼎.春秋时期.河南博物院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