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课程案例
一、案例概况
本案例适用于针对本科生开设的“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课程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
②掌握“一带一路”的形成、实施与影响,“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
(2)能力目标。
①训练知识运用能力。本案例的解析需要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研判国内外经济运行及走势,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形势变化,进而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
②培养分析探索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本案例在上述背景下,通过相关资料引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让学生明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使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寻党和国家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体举措,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目标。
①学习和理解党史,汲取奋进力量。本案例把党史引入思政教育中,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党的历史相结合,讲好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共产党努力突破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坚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和气魄、初心和决心,激发当代青年践行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把握历史大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②增强政治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本案例对“一带一路”进行了介绍,既加深了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具体内容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对党和国家现实战略举措的政治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正确、前途光明的信心。在案例学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从而使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审视、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紧迫性;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案例设计思路
本案例首先从“古丝绸之路”引入,介绍“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继而引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举措以及“一带一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立志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本案例的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
四、案例特色
(一)党史融入专业教学,丰富思政课堂内容
本案例深挖专业教学中的党史元素,以“一带一路:探索共同命运”为主题,讲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和使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具体的党史事件、党的创造性理论和实践,使党史与专业思政课融合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又促使学生更加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本案例开篇介绍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主动运用宏观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通过详细讲解党和国家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体举措,引导学生思考党的独特智慧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吸收历史经验,谋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千年大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将其写入党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自身发展同世界人民福祉紧密联系的国际胸怀和务实担当。
(一)“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的历史印记可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根据陆路、海路可进一步划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源于西汉,其开通的最初目的是运输中国产的丝绸以满足罗马贵族的奢侈品需求。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班超、甘英远播欧洲,再到魏晋隋唐时期的千年“丝路”,以及蒙元时期的中西畅通,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不断进化演变成一条穿越高山、大漠、草原,长达万里的贸易大道。陆上丝绸之路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持通达,所经之处几乎囊括了古代世界所有发达的文明区——中国、印度、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文明的核心地带。
(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大陆文明和河海文明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从海外市场输入象牙、香料、宝石、金银等。海上丝绸之路分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其中,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占次要的地位。隋唐时期,航线北经高丽、新罗、日本,南通东南亚、印度和波斯诸国。经过清朝的海禁政策和鸦片战争,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没落。
2.古丝绸之路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国,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丝绸之路提倡互通有无、互补互利,既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之路,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古丝绸之路促进了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造船和航运、丝织工艺等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各国,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科学知识,也随着商人和文化交流的队伍来到中国。
古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贸易中心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长安、伊斯坦布尔等城市成为当时著名的世界中心城市。
人口流动的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初,善于经商的中亚粟特人开始往返中原和西域,到元朝时期,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商人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人口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迁入东南亚国家。频繁的人口流动带动了外族定居和民族间通婚,促进了文化交流,为古丝绸之路的经贸繁荣提供了血缘纽带,减少了文化障碍,提高了贸易效率。
(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当今世界格局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力量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时期。特别是 2008 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波及整个世界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遭受到严重打击,至今仍未完全走出困境。而一些新兴大国抓住发展机遇,呈现出群体性崛起的良好态势,世界力量中心正悄悄地由西方向东方、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大国关系也逐渐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其中围绕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战略博弈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种层面不断展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局,多边主义、多边规则、多边机制受到挑战。从涉及人类命运前途、生存与未来的气候变化到涉及全球战略平衡的军备控制,从涉及人道主义的难民危机到涉及全球经济的贸易问题,从涉及全球大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相处之道到多边组织的改革与完善,均面临新的变化。
作为不断崛起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40 余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涌现出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断积聚,特别是经济领域既面临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更好地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世界如何在变局下实现同中国和谐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对世界形势做出清醒判断,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 年 3 月 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 20 世纪 70 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后,由中国再次提出的国际议题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现实条件而提出的、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战略眼界。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2013 年 9 月和 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期间,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吸收历史经验、谋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千年大计。
古丝绸之路将分散的早期文明连接成一个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了诸文明的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 21 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次全新的升华。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举措
我国自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此,支持参与者有之,理解尊重者有之,怀疑观望者有之,抵触排斥者有之。同时,部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处于敏感复杂的社会转型阶段,国内政党斗争、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等问题存在。由于交往对象的非稳定性、政党意识的分歧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建设也容易成为“政治攻击的靶子”。面对质疑和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一带一路”
为解决现实争端与合作共赢的困境,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的智慧与活力创造性地求同存异。例如,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位置特殊,中国共产党积极同东盟国家的所有执政党建立了党际关系,双方在政党交往过程中都致力于寻求国家利益的结合点,达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一系列标志性协定、倡议。2017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此外,“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与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等交流对话平台都是顺应“一带一路”形势发展创设的“新品牌”。
2.政策配套,保障“一带一路”顺利实施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工作。2015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随后各部委、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愿景与行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在推进六大走廊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达成并签署相关协议,为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境外发债、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政策支持。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造福人类的决心和信心。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3.用活机制,构筑“一带一路”合作平台
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实现共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的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现有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充分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磋商,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理解、认同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中国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的方式,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亚欧博览会、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峰会、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批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互利共赢。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新平台的建设,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挥丝路基金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资金融通。此外,中国在世界银行设立 5 000 万美元的中国-世界银行集团伙伴关系基金,与世界银行在贷款、知识产权、能源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五)“一带一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
“一带一路”是以经济为重点同时涵盖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互联互通实践,是全球治理供需的再平衡方案,是化解全球治理赤字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典型范例,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福祉所体现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的成果是建立在政策沟通、设施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的支柱之上,“五通”是“一带一路”的实施路线图,同时“五通”又是构建沟通共同体的五个核心要素。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五通”为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正推动世界从沟通共同体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迈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条条通到“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发展动脉中,通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
六、案例分析
(一)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
1.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与“一带一路”的共同命运
(1)“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这一新时代特点、将我国发展置于更广阔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对外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放实践。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步入了深度开放、积极参与、主动引领的新开放时代。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 80 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的重要决议将其纳入相关内容。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思维
“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转化为区域增长,推动形成以亚欧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构筑新的雁阵模式,通过产业转移来挖掘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完善亚欧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点线面相结合,推动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连接,形成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
(二)启发思考题及分析思路
(1)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
分析思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式的中国外交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意义十分深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作为一种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揭示的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的精神内核,它表明的是中国外交“立足国内,兼顾世界”的基本立场和处事逻辑。
2015 年 3 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同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习近平主席在 2013 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实践行动。
(2)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分析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必将为我们在新时代与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将不仅为中国的开放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也将为各国发展和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机遇。
七、案例教学反思
1.正确引导学生以新的视野学习和理解党史,拓展思维能力
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胸怀世界,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本课程通过在党史中进行“一带一路”案例解析,促进学生以新的视野学习和理解党史,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
2.专业课程设计融入思政元素,以思政教学促专业教学
教师在对“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渊源、现实逻辑进行讲解时,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课程通过思政元素引领专业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武装头脑,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冯霞,胡荣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21.
[2]贾磊.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思想渊源与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李丹.“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36-145.
[4]刘虹飞,刘瑜,田广,等.浅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9(8):86-90.
[5]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6):23-30.
[6]赵可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J].当代世界,2016(6):9-13.
[7]邵宇,秦培景.全球化 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唐青叶,申奥.“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12-17.
[9]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演进史[J].学术探索,2019(3):137-143.
[10]乌小花,艾易斯.“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研究,2018(4):21-29.
[11]张多,唐扬.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实践的探索性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0(4):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