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步
找到问题的焦点

我努力影响你的情绪
调整你的感受
主宰你的命运
控制你的心灵
终于走投无路
你无须改变
有问题的
是我
亲子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孩子,不如说是你和你的童年创伤
我女儿3岁时发生过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直到后来接触了许多父母,我才发现这种事很常见。唉,要是当时知道这一点该多好,我就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了!
那天我们该离开公园,回去做晚饭了。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来应对女儿的拖拉和不配合,并预留了不少时间,可没想到,我再如何准备也应付不了随后到来的混乱局面。她的反应十分激烈,坚决反对离开公园。一听说要走,刚才那个可爱顽皮的小天使转眼间就变成了大魔王。你遇到过这种事吗?孩子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开始哭天抢地、撒泼打滚。我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当时的震惊、尴尬和窘迫无法形容。
女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公园,我只好把她硬塞进婴儿车。在我们走路回家的20分钟里,她尖叫、吼叫、嚎叫、咆哮、大哭了一路。看她那痛苦的样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那婴儿车是把电椅。她胳膊乱甩,身体挺直,吸引了所有路人的注意。指责的目光从四面八方直刺过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这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我以为女儿折腾久了会累,可她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而哭闹声越来越大,每一秒都让我感到煎熬。
我尝试了很多办法,转移注意力、呵斥、抱怨、皱眉、叹气、大叫、责骂、恐吓,却都毫无效果。我安静了片刻,接着又开始唱歌、安抚、威胁、贿赂。我尝试变换各种腔调,吓人的、甜美的、生气的、温柔的。我逗她,讲笑话给她听,甜言蜜语地哄她。我还试图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我不得不放弃,停止了挣扎,满怀羞愧地走回了家。我从未经历过如此漫长的20分钟,那真是我此生的至暗时刻。
到家时,女儿已经让我彻底崩溃了。我心想:“我是全世界最差劲的妈妈。”无助和恐慌的岩浆在体内涌起,我爆发出一声愤怒而懊丧的呐喊,让人毛骨悚然。孩子的爸爸闻声,赶紧把女儿带到了远离我的地方,还用轻蔑的语气让我控制好情绪,我听了之后更难受了。最后,我离开家,一个人走了很久很久。
这次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一边走,一边认清了当下的现实,即我完全不懂该如何从情感的角度帮孩子调整心境、情绪和想法。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孩子——而且很可能是所有孩子——都能让父母陷入无助、愤怒和失控的境地。问题不在于孩子做出了怎样的行为,而在于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我感觉我抓住了真相。我明白了。我那天的反应与我的孩子 完全 无关。她只是在做自己,想多玩一会儿。我产生的所有想法、感受和行为,都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有关。 一切都 是我的问题!
我哭了。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孩提时的我。我看到一个无助的小女孩渴望主宰她的世界,渴望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她缺乏安全感、不自信,迫切地希望从身边的大人那里得到关注和肯定。她失落极了。
我意识到,我3岁的女儿唤起了我内心的伤痛。那天她不听我的话,拒绝屈从于我的想法,激发了我内心的无助感。这种无助和无力感,跟我小时候体会到的一模一样。旧痛浮上心头,遮蔽了我的双眼。我感到一阵恐惧,于是极力想要拯救我的内在小孩,却错把我的女儿当成了需要去征服的敌人。我失去了共情能力,丝毫意识不到她也在挣扎。我的内在小孩接管了一切,眼里只有自己。它只想赢、赢、赢,不惜一切代价。
童年的伤痛如此强烈,让我一下子启动了生存模式。女儿的意志撞上了我的意志,激起了我的恐惧,于是我想控制她。而她拒不服从我的控制,我便失去了理智。我立即给她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把她当作敌人,进而想要逃离她,抛弃她。这时,自责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羞愧难当。我不敢相信,自己竟能如此冷酷无情。
我恍然大悟:当时那种反应并非出自“我”本身,而是出自埋藏在我心底的、我几乎意识不到的另一个我,即我心里那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你看,当下与过去之间有一道情感裂痕,而它就是理解我当时反应的关键。我对当下的反应源自童年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只是些陈年旧事。这一觉知好似一道闪电,让我瞬间觉醒。那一刻,一切忽然清晰了起来,觉醒式养育的种子也就此播下。
每当我告诉来访者“你的孩子没问题”时,他们都会当即反对。
他们会问:“那是谁有问题呢?”
当我说出“你有问题”时,对方常常会目瞪口呆。
听我说,我明白你在想什么。有人说你自己就是问题所在,这话听着确实刺耳,但认识这一真相却是觉醒式养育的第一步。
把养育的焦点放在自己,而不是孩子身上
我们都在传统养育方式下长大,所以会认为孩子是养育的焦点。然而这种做法既不正确,也非常有害。 养育的焦点应该 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当众介绍这一观点时,我常常会遭到反对。很多人会说:“这么说太无礼了!”“你什么意思,养育的焦点是我?你想说这都是我的错吗?”你可能在想:“孩子有多动症或者爱发脾气,怎么成了我的责任?”“孩子有社交焦虑症,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些父母很讨厌别人的指责和评判。我们如此看重“父母”这一身份,以至于任何攻击都像是对我们的脆弱自尊心的伤害,甚至亵渎。有人竟敢含沙射影地说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导致的—— 绝对不行!
与大多数父母一样,在有孩子之前,我对如何做母亲也心存误解。我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就够了,关注孩子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如果不这样做,在我看来就是只顾自己,就是自私。可我现在想告诉你,这样完全是本末倒置,父母眼里如果只有孩子,其实非常有害。
这种观念极具误导性,它会让我们以为,好父母应该专注于养育完美的孩子。我们应该通过完美的童年生活,造就和培养出完美的孩子。这种压力太沉重了,是不是?一旦达不到预期,我们顷刻间就会陷入羞愧和自责的旋涡当中。
面对这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你知道你和孩子得承受多么巨大的压力吗?我们这些父母认为,我们的孩子应该擅长美术、音乐和体育,有创造力、聪明、善良、社交能力强、敢冒险,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永远快乐。我们一直被这种观念和自己的强烈自尊所欺骗,真心认为自己十分独特,能把这一切全部实现。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厉害,孩子也并非天赋异禀。我们意识到,他们其实很普通。然后我们却不肯承认这一点,反而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不切实际的沉重负担,全都压到孩子的肩膀上。这一压力全都来自这条害人的底层信念: 正确的养育方式就是要养育出极为优秀的孩子。
只要你认为正确的养育方式是对孩子的“改造”,你就会事无巨细地掌管他们的生活,榨干他们的所有精力,想方设法地控制他们、改变他们。然而,我们都知道努力改变别人会带来什么结果,那就是失败、粉碎、灰飞烟灭。
如果你已经到了四十不惑之龄,那么你大概已经意识到,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可是这正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父母认为,改造孩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而一旦孩子不服从,结果会怎样?我们会感到无能为力,继而大发雷霆。我们责骂、喊叫、惩罚,还觉得自己这么做理所当然。
觉醒式养育首度揭示了这一观念的危害,因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养育方式。传统养育方式追求完美,但这一点既不现实又有害身心,常常让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
不重新养育自己,就不会真正有能力去养育孩子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把养育的焦点从 塑造孩子 转换到别处。转换到哪里呢?
转换到 你自己 身上!
你要做的是 塑造全新的自我 。焦点一旦转换,整个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想象一下,假如所有父母一开始就知道, 养育之旅的主题 是养育自己而非养育孩子 ,结果会有多么不同。如此一来,父母就会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不会费尽心机改造孩子,而是改造自己;就会明白, 不回过头来重新 养育自己,就不会真正有能力去养育孩子。
如果我们专注于设计和改造孩子的童年生活,我们开启的就是经理人和暴君模式,我们就成了工头和控制狂,成了孩子的老板。简单地说,我们是孩子生活中的梦魇。
觉醒式养育改变了这一切。它提醒你关注自身,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孩子。你不再控制孩子,而是想方设法与孩子增进感情。你不再说教,而是向孩子学习。你不再为孩子领路,而是允许孩子走自己的路。你不再是孩子的上司和老板,而是他们的伙伴。你的养育方式和对待孩子的态度都会焕然一新。
焦点的转变会带给你新的觉知,即养育不在于孩子做了或没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回应孩子,在于你回应时产生了什么情绪,以及你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这里就是你过去的伤痛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孩子情绪崩溃或顶撞你,你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大声叫喊吗?你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吗?你是战斗、逃跑,还是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一切皆取决于你。
养育的核心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养育的重点不是孩子有什么感受、情绪或反应,不是他们是优等生还是留级生,也不是他们是否听话、礼貌或快乐,而是你。权柄就在你手中,在你的回应方式中。
我们陷入了误区,认为自己的反应取决于孩子的行为。这种认识十分错误,因为我们的反应往往与孩子或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系。大多数时候,我们怎样反应是与孩子或当时的情境完全脱节的。这些反应针对的是过去的事。它们虽然发生在当下,却是指向过去的。因此,我们与孩子的疏离,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们过去的未愈之伤。
你的童年创伤疗愈得越充分,你就越是能带着觉知回应孩子
你会如何回应孩子,取决于你内心伤痛的疗愈程度。这才是一切的症结、核心和关键——你内心伤痛的疗愈程度。觉醒式养育是一段深刻转变的旅程,这一转变几乎全部发生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而孩子是你的首席唤醒者。孩子能令你内心深处的缺失和创伤显露出来,映照出你的真我,让你发现自己是多么需要疗愈和成长。
如前所述,你和孩子的所有冲突和矛盾反映的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有多么需要提升自己的觉知。它们折射的是你过去的创伤对你当下的情绪状态的影响。一个人越是旧伤未愈,当下就越是会深陷痛苦与冲突之中。所以,如果我们把亲子冲突看作反映我们自身疗愈水平的镜子,成长和蜕变就会发生。与其改造孩子,不如着手改造自己。
这样一来,养育孩子就会成为你提升情绪整合能力
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利器。
孩子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缺失。我们越是期待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样子,而非他们自然会成为的样子,我们内心深处的缺失就越严重。想让孩子“闪亮”,映照出的是我们内在的“不闪亮”。一旦明白这些期望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内在缺乏觉知,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发生转变。
随着内心逐渐得到疗愈,我们会慢慢活出本真的状态。这一点会直接影响我们亲近孩子的能力。我们越是理解自己,就越是能理解孩子。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越丰盈,我们眼里的孩子也就越丰盈。我们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改善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会随之好转。这就是我们与孩子结成深度精神伙伴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必定会慢慢发现,孩子给我们的滋养远超我们给他们的滋养。整个过程的威力就在这里。当我们把焦点从孩子的成长转移到自身的成长,我们才能把陪伴孩子的每时每刻转变为自我觉醒的契机。这时你的养育方式已经不再是改造或改变孩子,而是自我进化。
你感受到自己的疗愈和成长可能引发的巨大改变了吗?如果你感受到了,那就说明你已经准备好睁开眼睛,成为更加觉醒的父母了。下面,我们来实践改变的第一步。
觉醒实践
亲子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孩子,不如说是你和你童年的创伤。认识到这一点,亲子关系的改善就迈出了一大步。你会停止责备和羞辱孩子,转而为自己的反应负起责任。一旦你真正明白你自身的问题对你的养育方式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你就能把关注的焦点从孩子转移到自身。
下面的练习能帮你理解,你过去的恐惧、创伤、渴望和期待,对你的养育方式和你的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多么深远。
把这句话补全:
我生养孩子是因为 __________
你的回答可能是:
我喜欢孩子。
我梦想成为一名母亲(或父亲)。
我想生养许多孩子。
我想被爱、被接纳。
你的回答会用哪个词开头?是“我”吗?如果是的话,你生养孩子的原因就与孩子无关,而只与你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有关。
为什么这一觉知很重要?因为它能让你看到你的我执,看到即便孩子尚未出生,你就已经满怀各种需要、愿望、梦想和期待。尚未觉知到这一点的你已经准备好把这些东西通通“丢”到你的孩子身上,你甚至没有思考过,你的这些想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花些时间,认真体会这一觉知,因为它真的很重要。它能让你看到,你是如何背负沉重的我执开启养育之旅,并且任由它影响你随后关乎孩子的所有决定,例如你如何夸赞或羞辱他们,如何为他们感到兴奋或失望,等等。你的一切养育决策,都受到你在远未成为父母之前就抱有的众多愿望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做另一项练习。想想孩子让你头疼的原因是什么。把下面这句话补全:
孩子让我头疼是因为 __________
你会如何回答?“因为”后面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是你女儿或儿子的名字,还是代词“他”或“她”?还是你生活里其他人的名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在把你的困扰归咎于别人。这个词如果不是“我”,那就有问题,我们就得检查自己是否搞错了焦点。
我想用一位来访者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点。艾莉总是跟她的14岁女儿贝卡闹翻。我让艾莉补全句子:“孩子让我头疼是因为……”
她的回答是:“因为贝卡特别不听话、叛逆、固执,跟她说什么都不听。”她接着告诉我,她已经试遍了她的父母对她用过的所有养育技巧。她试过大声责骂女儿,罚她站墙根儿,甚至关禁闭,但似乎都不管用。“她是天底下最难管的孩子,生养她简直是活受罪!”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艾莉把焦点放在了贝卡和她的行为上,只要这点不改,问题就没法解决。只有艾莉意识到她才是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改变才可能发生,否则她就永远也跳不出这个怪圈。
我问艾莉:“你想改变这种状况吗?”
她几乎大喊着说:“当然想了!你觉得我这么痛苦是什么原因?”
我接着说:“要想真正改变,你就得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她吃了一惊:“我?怎么会是我的问题?贝卡不听话,该做的事情不做,该写的作业不写,又懒又倔,怎么会是我的问题?”
我回答:“你跟孩子的关系不太好,这对她的心理健康很不利,你是亲子互动中的一方。你得注意你这一方的问题,注意你跟孩子的疏离。”
我再次让艾莉做这项练习,补全下面这句话:“贝卡让我头疼是因为……”她回答:“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我想让她这么做,可她偏偏要那么做。她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是。好像她特别讨厌我!”终于,艾莉把注意力聚焦在了正确的事情上,即她自己的感受。
在随后的治疗中,艾莉找到了这些感受的根源,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关系。她说:“我妈妈很少在我身边。她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每天都很忙。我得不到她的关注,觉得自己一点也不重要。我用尽全力去做一个听话的、努力的女儿,可还是得不到我渴望的关注,还是觉得自己不重要。我总觉得是我不够好,是我有问题。”又经过几次治疗之后,艾莉终于明白,她过去一直渴望母亲关注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如今又让女儿来满足她的这一需要。当贝卡反抗母亲的权威,甚至像许多青春期孩子那样完全不把她放在眼里时,艾莉就会认为女儿是在故意惹她生气。如同儿时所感受到的那样,艾莉觉得自己没人管、没人爱、没价值。艾莉不理解,贝卡只是处在人生中的一个正常发育阶段,可她却把这一切全部关联到了她自身对掌控感和存在感的需要上。从本质上看,她是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了毫不知情的孩子身上。她看不到贝卡只是在做自己,看不到贝卡没有责任去满足她童年未被满足的需要。
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艾莉开始明白,她的母亲没能给她需要的关注,而这一点使她无力养育自己的孩子。她开始意识到,她对女儿的反应中夹杂了她对母亲的愤怒。看到这一点,她便开始抚慰心底那个愤怒的内在小孩,进而从内心深处发生转变。这种对内在小孩的重新养育不仅改变了她自己,也从整体上改善了她与女儿的关系。
现在你对我们将内心深处的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们来重复这项练习。补全下面这句话,然后看看你能否不再因为自己的痛苦去责备孩子,而是去体会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孩子让我头疼是因为 __________
如果你能承认,你对孩子有情绪主要是因为你过去的幻想和期待没能得到满足,那么你的第一步就走对了。一旦觉知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不会去责备或改造孩子了,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些更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意味的问题了,例如:
为什么面对孩子时, 我 会有这种感觉?
面对孩子时, 我 感受到的恐惧和缺失来自我内心深处哪一个隐秘的所在?
为什么陪伴孩子的此刻,让 我 想起了过去的事情?
除去陪伴孩子, 我 还在什么场合有过类似的感受?
当你认清为人父母就是养育自己时,你就拥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你就能迅速地把注意力转向你的内心,审视你内心深处的状态。每一次把注意力聚焦于内心,你的自我反思就会加强一分。觉醒式养育就是让我们善用养育孩子的机会来增进自我觉知,推动自我进化。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注意你因为自身感受而责备孩子的各种方式,并且努力用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觉知来代替责备。问自己下面这个重要的问题:“我过去或此刻的内在情感状态如何影响了我对孩子行为的评判?”看清我们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投射,是从懵懂到觉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